《鄧稼先》重難點分析
一、注意揭示人物性格形成與人物所處環境的緊密關系(難點)
課文的與眾不同之處是,把人物形象的刻畫放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之下,將人物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強弱聯系起來,使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高度。閱讀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好好體會這一特點。如文章的第一部分,突破了一般回憶性文章的寫作模式,運用一系列的排比句,列舉大量事實,敘述一百年前中華民族的恥辱。然后筆鋒急轉,鏡頭拉回到一個世紀后的今天,敘述中國大地上所發生的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鮮明的對比構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場了。作者對鄧稼先的第一個評價就是:“對這巨大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這樣,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第二部分作者首先交待了鄧稼先的求學生涯,待“得到博士學位后立即乘船回國”,開始了他二十八年的兩彈研制工作。在這近三十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兩彈爆炸成功后,他“繼續他的工作,至死不懈”。這里的“立即”“始終”“繼續”和“至死不懈”幾個詞語說明鄧稼先在中國“兩彈”事業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當我們驚嘆于鄧稼先所取得的成就時,不禁會提出一個問題: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為國家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呢?待讀完第三節后就會找到答案。作者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進行對比,表現鄧稼先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的那種奉獻精神。這就是答案。文章先談果再用對比的方法釋因,揭示了人物性格形成與人物所處環境的緊密關系,同時也顯示了作者嚴密的邏輯思維。
二、關于文中的描寫(重點)
《鄧稼先》采用了多種人物描寫的方法,如人物的行為描寫、語言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
如語言描寫。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
作為院長,鄧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論指導。但他卻事必躬親,來到實驗現場指導工作。當井下出現問題,甚至會出現危險的時候,無論從職位,還是從在“兩彈”事業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來說,鄧稼先離開現場,都是無可非議的。然而,他只說了一句:我不能走。雖然只有四個字,但字字鏗鏘,擲地有聲,突出了人物的個性特征。
再如側面描寫。課文有這樣一段:
“假如有一天哪位導演要攝制鄧稼先傳,我要向他建議背景音樂采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我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
中國男兒 中國男兒
要將雙手 撐天空
長江大河亞洲之東 峨峨昆侖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燕然勒功 至今熱血猶殷紅”
作者建議采用五四時代的這首歌作背景音樂意在說明鄧稼先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的繼承者,同時他又賦予這種精神以新的內容,那就是向上、求實、勤奮、創新。這樣寫含蓄、委婉,耐人尋味,與前文的正面描寫互相映襯,達到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
三、小中見大的藝術表現手法(重點)
小中見大就是通過小的具體形象來高度概括、集中反映重大的題材、廣闊的畫面。它能使人在咫尺之幅而視接千里,遙想萬代。如唐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其一:“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此詩通過送荔枝進宮的事件,鞭韃了玄宗與楊貴妃驕奢淫逸的生活,真是以微見著。
鄧稼先在我國現代國防和科學發展史上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贊頌他的偉大精神時,卻側重選擇一些平常小事,于細微處見深情,于平凡中見高尚。例如,文章第三部分反復強調鄧稼先“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實”的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第四部分一封短短的信,第五部分一句短短的話,都是常人眼中平常小事,作者就是從這些平常小事中挖掘出人物身上最本質的東西。正因為平常,就更顯得真實、可信,讀來就格外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