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花未眠
1、梳理文章脈絡,引導學生感受并體味作者對自然美的感悟;
2、指導學生領會作者因景而悟、發(fā)散聯想的構思;
3、揣摩一些富有深意的語句,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發(fā)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對美的探索、守護和塑造,寫下了大量艷麗傷愁的小說和美文,他憑借《古都》、《雪國》、《千只鶴》在1968年10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文學贏得了世界的聲譽。本文是他的偶感所得,但也誠摯地表現了他對美的追求。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這篇精美的散文。
三、梳理文章脈絡:
1、點一名學生誦讀課文第一二段。
(提問):作者為什么不寫發(fā)現海棠花仍開著,卻說“發(fā)現海棠花未眠”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參考):①擬人化的手法,使花的美具有靈性;②人們“早早就入睡了”,而花卻未眠,這是對比,顯出花的美是被人忽視的、孤獨的、靜靜的美。
(思考):“花未眠”就不眠吧,作者又為什么會因發(fā)現這一點而“大吃一驚”呢?
(參考):因為這雖然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我是第一次真正意識到,而且這在夜中綻放的未眠之花顯得格外美。
(引導):這次發(fā)現讓川端康成有了怎樣的感悟?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三段。
(參考):“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保ㄈ缓簖R讀課文)
(進一步引導):那么,自然的美,我們怎樣才能感受的到呢?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四五段。
(參考):“美是邂逅所得,美是親近所得。”
2、(過渡):一次與海棠的邂逅,一次與美的親近,就讓作者有了如此深切的感悟。那么,在作者的一生中,這樣的感悟不就更多了嗎?請同學們快速地閱讀下文,看看引起作者美的感悟的事物還有哪些?
(參考):①李迪、錢舜舉、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描繪的花畫;
②羅丹創(chuàng)作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創(chuàng)作的《勒達像》;
③宗達所畫的小狗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樣;
④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和京都黃昏的天色一樣;
⑤冬天黃昏時的嵐山。
(分析):這些事物分別引起了作者對美的哪些感悟?
(結論):①領略了真花的美;
②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
③深深理解宗達的寫實精神
④長次郎的名茶碗、坂本二郎的畫和京都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⑤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再進一步分析):以上的事物和以上的感悟,實際上可以分成兩類,看看怎樣分才好?
(參考):①②③④為一類;⑤單獨為一類。因為①②③④都是藝術之美,只有⑤是直接寫的
自然之美。
(思考):①②③④寫的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有什么聯系嗎?
(參考):它們都是因貼近了自然才美的,所以,自然的美是無限的,是親近所得的;它們的美也多是被作者偶然發(fā)現的,所以,美是邂逅所得的。
(引導):如此看來,在嵐山,由于冬天黃昏人少,我第一次發(fā)現它的美,也說明了“美是邂逅所得,美是親近所得”。
3、(梳理文章脈絡):
要求學生扣住“美”自己整理,然后教師作總結。
(板書) 美的發(fā)現
美的感悟
美的聯想
美的回思
四、寫法特點:
結合板書總結:
①因景而悟
②發(fā)散聯想
五、歸納主旨:
要求學生試作歸納,力求全面。
(參考):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美是親近所得。藝術作品只有貼近了自然才能表現出自然的美。
六、難句解讀:
1、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明確:
(1)它的哀傷來自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
(2)海棠本是無情物,作者移情寄哀傷。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fā)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2、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明確:
(1) 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2) 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發(fā)現美。
(3)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
3、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明確:說明了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藝術作品中。文學藝術家應該發(fā)揚寫實精神,認真觀察自然,準確的表現自然,是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同時我們也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不斷發(fā)現美,親近美,感受美。
(這幾個討論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行 ,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七、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發(fā)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fā)現的美,創(chuàng)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語,二者交流,也是一種緣分,它來自于心靈上的豁達與沖淡。川端康成對此深有感觸,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寫下了一篇素雅恬靜、韻味深長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們輕聲訴說出一種哀傷之美,并一路領著我們尋找這哀傷的源頭,終于發(fā)現到人類感慨的是生命發(fā)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兩相邂逅,電光石光之間,才產生一番動人的情懷。而在這片情的背后,也隱隱透出了沉淪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澀。
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這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學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來,教師可以就校園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談一談,學生就會有所啟發(fā)的)
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睆慕裉炱,讓我們盡情擁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八、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