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花未眠(精選3篇)
第一冊花未眠 篇1
[教學目的]
1、梳理文章脈絡,引導學生感受并體味作者對自然美的感悟;
2、指導學生領會作者因景而悟、發散聯想的構思;
3、揣摩一些富有深意的語句,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夜半醒來,面對寂然盛開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無獨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發現了凌晨四點海棠的美,心靈有所啟迪,寫下了隨筆散文《花未眠》,這位作家就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家獲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對美的探索、守護和塑造,寫下了大量艷麗傷愁的小說和美文,他憑借《古都》、《雪國》、《千只鶴》在1968年10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日本文學贏得了世界的聲譽。本文是他的偶感所得,但也誠摯地表現了他對美的追求。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這篇精美的散文。
三、梳理文章脈絡:
1、點一名學生誦讀課文第一二段。
(提問):作者為什么不寫發現海棠花仍開著,卻說“發現海棠花未眠”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參考):①擬人化的手法,使花的美具有靈性;②人們“早早就入睡了”,而花卻未眠,這是對比,顯出花的美是被人忽視的、孤獨的、靜靜的美。
(思考):“花未眠”就不眠吧,作者又為什么會因發現這一點而“大吃一驚”呢?
(參考):因為這雖然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我是第一次真正意識到,而且這在夜中綻放的未眠之花顯得格外美。
(引導):這次發現讓川端康成有了怎樣的感悟?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三段。
(參考):“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然后齊讀課文)
(進一步引導):那么,自然的美,我們怎樣才能感受的到呢?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四五段。
(參考):“美是邂逅所得,美是親近所得。”
2、(過渡):一次與海棠的邂逅,一次與美的親近,就讓作者有了如此深切的感悟。那么,在作者的一生中,這樣的感悟不就更多了嗎?請同學們快速地閱讀下文,看看引起作者美的感悟的事物還有哪些?
(參考):①李迪、錢舜舉、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描繪的花畫;
②羅丹創作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創作的《勒達像》;
③宗達所畫的小狗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樣;
④長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和京都黃昏的天色一樣;
⑤冬天黃昏時的嵐山。
(分析):這些事物分別引起了作者對美的哪些感悟?
(結論):①領略了真花的美;
②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
③深深理解宗達的寫實精神
④長次郎的名茶碗、坂本二郎的畫和京都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⑤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再進一步分析):以上的事物和以上的感悟,實際上可以分成兩類,看看怎樣分才好?
(參考):①②③④為一類;⑤單獨為一類。因為①②③④都是藝術之美,只有⑤是直接寫的
自然之美。
(思考):①②③④寫的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有什么聯系嗎?
(參考):它們都是因貼近了自然才美的,所以,自然的美是無限的,是親近所得的;它們的美也多是被作者偶然發現的,所以,美是邂逅所得的。
(引導):如此看來,在嵐山,由于冬天黃昏人少,我第一次發現它的美,也說明了“美是邂逅所得,美是親近所得”。
3、(梳理文章脈絡):
要求學生扣住“美”自己整理,然后教師作總結。
(板書) 美的發現
美的感悟
美的聯想
美的回思
四、寫法特點:
結合板書總結:
①因景而悟
②發散聯想
五、歸納主旨:
要求學生試作歸納,力求全面。
(參考):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美是親近所得。藝術作品只有貼近了自然才能表現出自然的美。
六、難句解讀:
1、 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明確:
(1)它的哀傷來自無人欣賞,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
(2)海棠本是無情物,作者移情寄哀傷。作者深悟到,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是極有限的,而自然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徹悟后的心緒流露。按理說,大自然總是有美可尋的,只要人活著,就該毫無阻礙地享受它,可遺憾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
2、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明確:
(1) 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2) 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在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從沒有看過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美。
(3)我們要用畢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無限。
3、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明確:說明了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藝術作品中。文學藝術家應該發揚寫實精神,認真觀察自然,準確的表現自然,是欣賞者從藝術美中領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同時我們也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不斷發現美,親近美,感受美。
(這幾個討論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行 ,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看法。)
七、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語,二者交流,也是一種緣分,它來自于心靈上的豁達與沖淡。川端康成對此深有感觸,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寫下了一篇素雅恬靜、韻味深長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們輕聲訴說出一種哀傷之美,并一路領著我們尋找這哀傷的源頭,終于發現到人類感慨的是生命發現美的機會并不常在,兩相邂逅,電光石光之間,才產生一番動人的情懷。而在這片情的背后,也隱隱透出了沉淪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澀。
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這一個環節主要學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來,教師可以就校園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談一談,學生就會有所啟發的)
羅丹說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從今天起,讓我們盡情擁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八、作業
第一冊花未眠 篇2
因為一個會議,竟然沒有備課就匆忙上陣,但課堂氣氛竟出奇的好。有時,我想,我們與學生一同起步,在同一起點學習課文,從學生的角度上課,或許會有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平時的上課都是在反復研究課文的基礎上,這樣,或許上課是上給自己聽的!
由于沒有備課,我就夸夸其談,算是導語 了: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總是‘想不開”————
“歌星張國榮、報告文學家徐遲、詩人昌耀跳樓,王國維、戈麥跳湖、海子臥軌自殺”,川端康成煤氣自殺。
他們絕對不是因為貧窮而自殺,憑他們的文學天才,像這位諾貝爾文學獎亞洲第2位得主川端康成,(學生嘀咕,第一位是誰?泰戈爾---印度詩人----訪華時徐志摩陪伴)完全可以過上比普通人略優裕的生活。
你說他們“想不開”么,其實他們比我們都“想得開”。
我們喝酒,最多是說好酒好喝一醉方休,但詩人就酒醉可歌“把酒問青天”,我們爬山,最多是說山好高怎么這么高,但詩人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我們登上亭臺樓閣,不過是喝杯茶聊聊天,但詩人說“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可見文人們比我們想的多,“想得開”。
一朵花謝了,林黛玉《葬花吟》“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朵花開了,川端康成卻無事找事寫下《花未眠》。
花開了,有什么稀奇,幼兒園的小朋友見了,或許拍拍手,好看好看,我要我要,說不定還要摘下來占為己有。我們校園有很多花,有誰為這些美麗的花兒寫下動人的篇章?我們路過,走過,見多了,根本就沒有什么感覺,但川端康成不同,他由海棠花未眠想了很多,快速閱讀文章,思考一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
學生回答:
1、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的美卻是有限的。
我問:怎么理解?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學生搖頭,不懂,我就說:看看外面,看到了什么?天空,天空下有什么?白云、飛翔的鳥,還有什么?山,全是墳墓的山美嗎?(笑)不美,山上的樹很美,瀑布很美-------
自然美
社會美
藝術美
隨機,我簡單介紹了美學上關于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幾點內容。
2、要活下去
“如果說……要活下去”,這個邏輯成立么?(學生比較容易回答)
這句話背后有什么隱蕆義?(學生難回答這個問題)
于是,我問: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那么“今天”的詩人幸福么?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的背后隱蕆著今天“不幸福,痛苦”的味道。
于是,學生立即說:“要活下去“的背后隱蕆著作者“不活下去”的意思。
我說,對,“要活下去“的背后隱蕆著作者濃厚的“死亡”意識。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孤兒的遭遇使川端康成的童年憂郁悲涼,以致孤獨憂郁伴他一生,且常有輕生意識。但他忽然發現盛開的海棠花竭力展示著自己生命的美,頹喪的靈魂受到深深的感染;花尚如此,人何以棄;所以他情不自禁地喊出“要活下去!”
(我個人覺得:
A、“死亡意識”
“要活下去!”的背后滲透著作者的死亡意識,海子也非常喜歡康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印證這點?
“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
“事物毫不容易如愿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
“----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空,他滲透到我的心中”
海子的詩歌中也有大量的黃昏意象。折射出生命的黃昏,生命的盡頭!!
B、“我思故我在”。
課文第一句“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課文最后一句 ”我之所以-------我獨自住在-----凌晨四時就醒來------”
可以說孤獨感時刻籠罩在作者的內心,康的孤寂使他對生命有更深的體悟。)
3、想到畫家雷阿諾的話:“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
我說,這么說不是明擺著要我們退步么?這是什么怪論?能理解?
-------(學生回答,當然,學生是亂說的,哈)
我指著回答問題的學生說:
你讀小學的時候,想過死么?(沒有)
讀初中的時候,想過死么?(沒有,只是覺得讀書有點沒意思,有點累)
讀高中了,你想過死么?(有,很煩,有時候真想死---)
-------可千萬別想不開,今年你可以從一樓跳下去,但讀高二似的時候千萬別從3樓跳下去。
那么,能不能這么說,知識越多,人越成熟了,人”進步了,思考的問題也就越來越復雜深刻了呢?學生找到感覺了,學生應該說明白了為什么詩人學者在達到某個領域的高峰選擇了自殺。
我概括:作者凝視海棠花想到了-----這么多
作者凝視“插花”又想到了哪些?
這部分內容,我做了簡單處理。我個人認為文章前5段是重點,可以看出川端康成的思想。也就夠了。
一節課就這樣過去了,我覺得也沒講什么,但比平時那些有準備的課有效。
第一冊花未眠 篇3
花未眠
江蘇江都市丁溝中學 張廣祥
教學目標 :理解文章表達的有關審美的主旨
理解雋永含蓄的語句。
教學時數:1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樂薇那里,竟然成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藝術作品。可見,生活中,美無處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二、朗讀課文
三、簡要分析
(一)主旨
提問:我們閱讀的哲理散文較多的是談的人生問題,如《我與地壇》的第一部分,表達的是作者對生死和生命的感悟,而《花未眠》寫的好象不是人生范疇的問題,是什么呢?
明確:《花未眠》表現的是美學問題,主要是關于人們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問:人們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樣?請用書中的話來說。
明確:原話說“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
提問:那么,怎樣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確:“光憑頭腦想象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提問: “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
明確:不期而遇。
提問:這倒似乎很容易,就相當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發現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一樣。是這樣嗎?
明確:邂逅取決于靈感,靈感取決于準備。正如巴比德說過:機遇往往降臨到頭腦有所準備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補充了一句,即“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對自然的美的“親近”與“反復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觀察,仔細觀察;不能熟視無睹,無動于衷。
提問: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許多著名藝術家的事例,分別有什么作用?
明確:前者主要說明人感受美非常艱難。諸如羅丹的《女人的手》、瑪伊約爾的《勒達像》、宗達的狗、長次郎的茶碗與繁二郎的畫,都強調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認真觀察自然。
(二)語句
請說說以下四句該怎么樣去理解:
它的盛開,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學生討論后明確
第一句:1、海棠本與哀傷無關,作者說它含有一種哀傷的美,與他孤獨、憂郁、頹喪的心理不無關系。(穿插作者的簡介)。2、盛開預示著衰敗凋謝的來臨。3、作者以為海棠夜里開花無人欣賞,今天發現她非常美麗,頓生憐憫之情,進而覺得海棠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第二句:說明人感受美非常艱難。發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無止境的,也許到死都無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謂最高。因為,川端康成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他這樣說是把美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位。但他認為,感受美固然很難,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為“美的啟迪”,成為“美的開光”,能夠引發人發現自然美,能夠發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強調只有仔細觀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藝術美完美結合起來,才能感染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
四、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