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精選3篇)
第一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篇1
教學目的:1、總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結構
2、聯系語境,揣摩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
課時分配:兩節課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見“目的1”。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知道這樣一個墓志銘嗎?——“歷史上的哲學家總是千方百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解釋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這是我們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的。那就讓我們看看馬克思是怎樣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吧。
二、朗讀課文(或播放錄音)
要求同學起立,營造一種氛圍。
三、分析課文
(一)本文的文體及特點
提問:本文的文體是什么?有何特點?
明確:是悼詞。(1)從內容看,悼詞是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所以開頭一般介紹死者逝世的原因、時間、地點及其享年,還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職務;然后追述死者的經歷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貢獻,并做出評價;最后對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對參加悼念儀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2)從表達方式看,有敘述,有議論,,更有抒情,而且可以這么說,抒情貫穿著全文。
(二)據此,討論全文的結構。
著重研究第2、6、8段的歸屬。教師小結時應指出劃分段落的原則:段者,斷也。既然全篇由各段組成,各自然段之間當然有內在的聯系,之所以割斷為幾個大的段落,是因為大的段落具有內容的完整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還應注意段與段之間銜接、組合的語言標志。
關于第2段的歸屬。有人將此歸到第一部分,理由是它與第1段關系密切,是在第1段記敘描寫的基礎上進行議論,提出全文的論點。誠然,第2段和上段是緊密聯系的,但是,第1段的段旨是介紹馬克思逝世的情況,這是悼詞開頭的一般寫法;第2段才進入文章的主體,是第二部分的總說。因此,第2段同下文聯系更為密切,應該歸到第二部分。而第1段相對的獨立性比較大。
關于第6段的歸屬。文章前的3、4、5段介紹馬克思一生的偉大發現,第7段介紹馬克思作為革命家的偉大實踐活動,第6段是兩個層次之間的過渡,這是毫無疑義的。這個過渡有兩層:一是評述馬克思的科學發現到說明他對科學的看法,二是從評述科學家的馬克思到評述革命家的馬克思。這過渡段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判斷它的歸屬,要看它主要的作用是承上還是啟下。顯然是啟下。此外分析時要特別注意語言的照應與銜接。如果根據因果關系看,它與第7段的聯系也很密切。注意第7段首句,它呼應第6段中的“在馬克思看來……革命力量”。所以第6段應該歸到下一層次。
關于第8段的歸屬。有人把它同第9段合并為一部分。我以為,它實際是對3——7段的一個總結,應該歸到第二部分。第8段首句中的“這樣”,應當是指馬克思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的偉大貢獻。或者說,正因為馬克思有這樣的偉大貢獻,才有第8段所講的馬克思在當代的巨大影響。
板書:
發現人類歷史發展規律
理論貢獻 發現剩余價值規律 思想家 驅逐
其他領域的發現 敵人 詛咒
逝世——兩個“對于” 深遠影響 誹罵
的損失 對科學的認識和態度 人民 尊敬 永垂不朽
實踐貢獻 宣傳(編報著書) 愛戴
革命實踐 組織(創立工人協會) 革命家 悼念
(一) (二) (三)
敘述 議論 抒情
(理論貢獻屬于“解釋世界”,實踐貢獻屬于“創造世界”。)
小結:本文結構前后勾連,過渡自然,如行云流水,層次分明而又難解難分,這正說明了本文結構十分嚴謹,顯示了強大的邏輯力量。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目的2”
教學過程 :
一、溫習舊知
二、講授新知
(一)方法指導
明確本課的主要任務:揣摩語句。
如何揣摩語句,請看“單元指導”。揣摩語言主要靠積累,靠語感,靠反復思考。揣摩語言要聯系語境,因為語境時時處處干涉語言表達。語境,是運用語言的環境,有外部(如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人際關系等)和內部(文章中心、上下文等)之分。先說聯系外部語境,如《荷塘月色》中的首句的理解,就需聯系作者的時代背景。再說聯系內部語境,如《荷塘月色》“不能見一些顏色”中“顏色”一詞的理解。
提問:本文的外部語境是怎樣的?
明確:特定的環境:馬克思的墓前,莊嚴的葬儀。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戰友的墓穴,親臨莊嚴的葬儀,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場合,以特殊的身份發表計劃,因而文章的字字句句都包含了對馬克思的特殊感情。
板書:學習重點:揣摩語言
內部語境(中心、上下文)
總的方法 聯系語境 外部語境(背景、人品、文風等)
特定的場合:墓前、葬儀
特殊的身份:作悼詞者、親密戰友
特殊的感情:哀悼、贊頌
(二) 討論分析
要求學生畫出文中最能夠表達作者感情的語句。教師設想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
(具體內容略,可參考舊教參,也可參考《中語參》2000、6,P62)
三、布置作業
第一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篇2
【背景材料】
一、 補充注釋
[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 1883 年 1 月,馬克思帶著嚴重的支氣管炎病從英國南部的文特諾爾回到倫敦梅特蘭公園路 41 號。這時并發的喉頭炎使得他幾乎不能吞咽。2 月間,肺部發生膿腫。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氣管炎逐漸痊愈,吞咽食物也比較容易了,因此,死亡是意外地來臨的。3 月“日下午兩點多鐘,恩格斯到馬克思那里去,護理馬克思的女仆海倫走上樓去看了一下,下來說,馬克思處在半睡狀態。她隨即陪同恩格斯一起上樓去。當恩格斯走進馬克思的臥室時,馬克思已坐在自己的安樂椅上安詳而毫無痛苦地長眠了(他的寫字臺上還放著《資本論》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這時隔海倫離開房間不過兩分鐘光景。
第一段最末一句的破折號的作用:從語法意義方面看,它表示說話的暫時中斷,后面的話對前面的作補充說明,同時意思起了轉折。它的修辭作用是反映了思格斯內心情感上的矛盾和巨大悲痛,他希望馬克思是真正的,暫時的,像往常一樣地“安靜地睡著”,而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說出“永遠地睡著了”的話,但卻又不能不說出這樣的話。這個破折號起到了“潛臺詞”的作用。
[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寫給他和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左爾格的信里指出:“人類卻失去了一個頭腦,而且是它在當代所擁有的最重要的一個頭腦。無產階級運動在沿著自己的道路繼續前進,但是,法國人、俄國人、美國人、德國人在緊要關頭都自然地去請教的中心點沒有了,他們過去每次都從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詣極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確而無可反駁的忠告。”
[有機界] 指具有生命及各種生活機能而為若干部分或要素合成的自然物體的生物界。
[歷史科學] 這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指與自然科學相對的社會科學而言,與平常所說的“歷史”不同。恩格斯說:“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 指英國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人。他們“研究經濟制度的時候奠定了勞動價值的基礎”。但由于他們的資產階級局限性,不可能從根本上揭示資本主義發展的規律,而把資本主義看成是一個永恒不變的制度。
[社會主義批評家] 指空想社會主義者,如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英國的歐文等。他們抨擊資本主義制度,但未能徹底揭開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各組織中的工作] 1847 年 8 月,馬克思在布魯塞爾領導成立了“共產主義者同盟’布魯塞爾支部和區部,并擔任支部主席和區部委員;1847 年 8 月底他和思格斯一起組織了布魯塞爾“德國工人協會”;1848 年 3 月“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在巴黎成立,馬克思當選為主席;1849 年 8 至 9 月,馬克思在倫敦和以前的倫敦中央委員會一些委員重新組織了“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1850 年 1 至 2 月,馬克思在倫敦和恩格斯一起領導“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著手對同盟進行改組。
[保守派] 這里指資產階級中代表大壟斷資產階級和大地主貴族利益的派別,政治上極端反動。
[極端民主派] 指資產階級中代表中小資產骱級利益的派別。這種人鉆進工人階級運動中,總是代表機會主義路線。
二、關于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1818 年 5 月 5 日生于普魯土(德國)萊茵省特利爾市。1843 年遷居法國巴黎。中學畢業后,先后入波恩大學,柏林大學研究法學,歷史和哲學。大學畢業后,就開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動。當時的世界歷史情況是:資本主義制度已經發展到了最高階段,英法兩國無產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1848 年法國巴黎無產階級的起義震動了整個歐洲。就在這樣的歷史時代,1844 年 9 月,馬克思和思格斯在巴黎相見(恩格斯于 1820 年生于普魯土萊茵省的巴門城)。從此“這兩位朋友的畢生工作,就成了他們的共同事業”。他們在革命實踐中共同戰斗,在革命理論上共同創造。1846 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 年,他們參加共產主義者同盟,共同草擬了該同盟的綱領,即《共產黨宣言》。1864 年,馬克思在倫敦創建了國際工人協會(在第二國際成立后才稱第一國際),奠定了工人國際組織的基礎。
從 1870 年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倫敦,“他們兩人始終過著殼滿緊張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的運動規律,他的最偉大的著作《資本論》就是這方面研究的結晶;作為馬克思完成偉大事業的終身戰友的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資本論》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領導了國際工人運動,直至.1895 年 8 月 5 日因病逝世。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誼“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在馬克思之后,“思格斯是整個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學者和現代無產階級的導師”。
三、馬克思的墓地
海格特公墓是倫敦北郊著名的墓地。英國文豪狄更斯的紀念碑,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斯賓塞和女文學家埃利奧特的墓都在那里。最聞名的還是馬克思的墓。
馬克思逝世后三天,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恩格斯在這里主持了葬禮,將馬克思同一八八一年十二月逝世的燕妮葬在一起。那時的墓很平常,碑文也很簡單,僅有他們的姓名和生卒日期。墓地的位置也不是很好。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馬克思的墓地被遷移到離原墓左后方約六十至七十米處一個較好的位置。馬克思夫婦以及后來跟他們埋在一起的外孫哈里·朗格、他們家的保姆海倫娜·德繆思,都被重新安葬。此外還把原來不跟他們埋在一起的小女兒埃莉諾也遷葬在一塊。所以現在的馬克思墓共合葬著五個人。在原墓的位置上,仍保留一塊石板,上面刻的文字說明,前述四人原曾埋在這里,于何年何月何日遷葬等。可以明顯看出,這塊石板是曾被人破壞過又補好的。一九五六年三月十四日,馬克思逝世七十三周年時,由英國共產黨發起修建的馬克思紀念碑落成。
我先后三次瞻仰馬克思墓。第一次在去年十月。第二次是同年十二月,錢伯斯博士陪我同往,當時不知道冬季下午四時停止開放,我們四點剛過到達,吃了閉門羹。第三次是今年一月二十八日。
馬克思墓和紀念碑的頭像,在我的心目中,是馬克思一生所建樹的光輝業績的形象總結。站在這里,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恩格斯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的著名墓前演說。恩格斯用十分精練的語言,對馬克思的劃時代的兩大理論貢獻、對他創立第一國際等革命實踐活動,作了高度的科學的評價,并指出他的英名和著作將永垂不朽。所以,馬克思墓實際上有兩塊墓碑,一塊是看得見的,碑文很簡單;一塊是放在人們心靈上的,看不見的,碑文就是恩格斯的演說。這兩塊墓碑相比,后者也許是更重要的。
【示范教案】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在初中學習過的議論文寫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弄清觀點和材料的關系。
2.初步了解演講辭的寫法。
(二)能力訓練目標
尋找并借助承遞性的詞句和過渡句段,明了段與段、層與層之間的邏輯關系。
(三)德育滲透目標
了解馬克思一生的偉大成就,學習他為全人類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奮斗不息的精神。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全文的結構層次,通過尋找承遞性的詞句和過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結構特點。
本文難點是分析“講話”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層次結構,弄懂各部分、各層次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采用討論法解決。
本文教學疑點是某些結構復雜、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采用練習與點撥相結合的方法予以突破。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課題簡介,檢查預習,講讀第一、二部分。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課題簡介: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加點部分板書,下同)這篇著名的馬列主義文獻是馬克思最親密的戰友恩格斯寫的。
馬克思于 1818 年 5 月 5 日誕生在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一個律師的家里。1844 年,馬克思在巴黎認識了恩格斯,從此,“這兩位朋友的畢生工作,就成了他們的共同事業”。1883 年 3 月 14 日,馬克思——這位國際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心臟停止了跳動。在倫敦海格特公墓,親人們為馬克思舉行了葬禮。葬禮簡樸、莊嚴,參加人數不多,但他們身后卻站著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在安葬這位偉人的時候,與他一生并肩戰斗的最親密的戰友恩格斯用英語發表了這一篇極其重要的講話。他滿懷無產階級革命深情,論述了馬克思對全人類、對全世界無產者所作出的豐功偉績,贊頌了馬克思為解放全人類而奮斗終身的崇高精神,表達了對馬克思逝世的沉痛悼念。
二、讓學生默讀全文,要求按悼詞要點,述其哀、贊其功、頌其德,把課文劃分為三大部分。
三、講讀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
導讀設計:要求學生研讀第一、二兩段,完成下面的練習: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詞語:“下午兩點三刻”,“最”、 “還”、“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同時依次撤換第一、二兩自然段中的下列詞語: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換成“的心臟停止跳動”,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個“對于”換成 “和”,“不可估量”換成“巨大”,“空白”換成“嚴重情況”。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燈片)出示給學生,要求學生對照課文,仔細思考,逐一說明刪去的詞語為什么不能刪去?用來替代的詞語為什么不能替代?
參考答案:
“下午兩點三刻”:寫明具體時刻,表明馬克思的逝世對于整個世界的非同尋常的影響,是一個令人萬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時刻。
“最”:選用這個程度副詞,突出了馬克思在思想界的無與倫比的地位和作用。
“還”:流露出未能在馬克思臨終時陪伴在他身邊的無限惋惜和遺憾的感情。
“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破折號表示補充說明)表達了作者對馬克思的無限依戀和對于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與深重的悲痛;同時也表明了馬克思遺容的安詳。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臟停止跳動”,而用“停止思想”,這不單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諱飾”的手法,而是為了突出馬克思的偉大,因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失去了一個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階級的頭腦。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兩個“對于”,從在無產階級實際斗爭中的領導作用和研究社會科學的成就兩個方面突出了馬克思的杰出貢獻;同時,表明了從兩個方面總領起后文的內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無法估計和衡量),因為后者程度最高,強調了馬克思逝世的損失之大,同時也贊揚了馬克思主義對于指導革命的偉大作用。不用“嚴重情況”,而用“空白”,因為前者語意含糊,而后者則說明了馬克思在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中的地位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這是對馬克思最確切、最富概括性的評價。
第二自然段兩句話總領起后文對馬克思無與倫比的豐功偉績和卓絕的斗爭精神的贊頌,突出了全文論述的中心,連同第一自然段,表達了對馬克思逝世的無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書:述其哀
指導朗讀第一部分:要求體會文章用詞的精確,深沉的哀悼情調。語速:低沉、緩慢。先由學生各自朗讀,然后指名朗讀,酌情指導。
四、講讀第二部分第一層次(第 3—6 自然段)。
導讀設計:
研讀第 3—6 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個“規律”“即”“事實”,對不對?為什么?為什么要用達爾文的發現作比較?
2.“不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馬克思“還發現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這里的“還”起了什么作用?發現這個“特殊的運動規律”的重大意義是什么?
3.“兩個發現”指代什么?從寫作方法的角度看,“兩個發現”與“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的關系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
參考答案:
1.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這個“規律”不僅僅指“事實”,因為“即”不僅管到“事實”,而且管到由“事實”導引出的結論。
這里的“事實”是指“吃、喝、住、穿”與“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誰是“首先”,誰是“然后”的客觀順序,它規定了物質與精神誰是第一性的,誰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沒有農民種地,工人蓋房、織布,人們就根本無法進行學習和從事政治、宗教等活動。“所以”標明由這個“簡單事實”導引出以下的結論:要解決“吃、喝、住、穿”,首先就要進行“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在這個生產中,人們就要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這個生產關系標志著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就是“基礎”。“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都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不僅是指“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這個順序在過去卻是“做得相反”的。
2.“不僅如此”的“此”指代“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還發現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這個“還”在這兒表明圍繞馬克思的豐功偉績這個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由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進而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這就是剩余價值(見注)規律。這個特殊規律的發現,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經濟學家(他們行不清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和社會主義批評家們(他們詛咒資本主義,空想社會主義)一下子“豁然開朗”了。這一鮮明的對比,說明了馬克思這一發現有著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3.“兩個發現”是指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從寫作方法的角度看,“兩個發現”與“他研究的每一個領域”是“點”與“面”和“詳”與“略”的關系。這里“他研究的每一個領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膚淺”的,都有“獨到的發現”,表明馬克思作為一位科學家研究的領域之廣、成績之大,與馬克思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相呼應。
小結:三個段落,圍繞馬克思的科學理論環環緊扣,層層推進,高度精確地概括了這個方面的豐功偉績。
板書:贊其功(一)
指導學生朗讀第二部分第一層,理解其內容的豐富、深刻地體會其語言的概括和精當。
五、布置作業 :
表情朗讀練習二中的四個句子,并按要求解答問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復習前課內容,講讀第二部分第二層和第三部分,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前課內容
1.提問:作為科學家的馬克思,在理論上有哪些偉大建樹?
2.檢查作業 。
二、講讀第二部分第二層(第 6、7 自然段)
導讀設計:研讀第 6、7 段,完成下列練習。
1.馬克思“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其中“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這個過渡句作用是承上?啟下?既承上又啟下?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斷謂語“是”的主語是什么?賓語是什么?這一句中“第一次”說明了什么?為什么?
4.馬克思的科學理論與他的革命實踐的相互關系是什么?
參考答案:
1.“這”指代馬克思的“兩個發現”和“他研究的每個領域”的“獨到的發現”。但這“遠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還是指“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也就是說,對比馬克思偉大的理論創造,他有著更為光輝的革命實踐。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對馬克思的功績的表述再次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2.這個過渡句是既承上又啟下。“承上”是說:由于馬克思不是為科學而科學,他追求科學“在歷史上的推動作用”,致力于科學的“實際應用”,表明他從事科學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為了指導革命實踐,所以說,“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但這句話又是下文的論題,即他的光輝的革命實踐的事實更印證著他對待科學的嚴肅態度和執著的追求,證明他“首先是一個革命家”。
3.“是”的主語是“使命”,賓語是兩個“參加……事業”(動賓短語)。“第一次”表明馬克思親身參加的偉大的革命實踐,同他的理論創造一樣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這是因為馬克思不僅“熱烈”地向群眾宣傳自己的科學理論(辦報、編小冊子),而且“頑強”地領導著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最后“卓有成效”地創立了“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引導無產階級以戰斗的風貌第一次登上了國際政治斗爭的舞臺,使無產階級從自發斗爭的階級進步到自為的階級。
4.馬克思之所以能創立科學的革命理論,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參加了億萬奴隸摧毀舊世界和創立新世界的偉大革命實踐。革命實踐是創立理論的基礎。偉大的革命理論反過來又指導和推動著偉大的革命實踐。所以,馬克思首先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樣偉大的科學家。
板書:贊其功(二)
三、講讀第三部分(第 8、9 自然段)。
導讀設計;研讀 8、9 自然段,完成下列練習:
1.“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其中“這樣”指代什么?兩個“最”體現在什么地方?馬克思對此抱什么態度?說明了什么?
2.馬克思逝世,“整個歐洲和美洲……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這與各國政府和資產者對他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照,這說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這里的“敵人”和“私敵”有何區別?為什么說“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的深刻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
1.“這樣”是指馬克思的劃時代的理論創造和革命實踐。兩個“最”體現在兩個“無論”上,無論性質怎樣的政府,也無論什么色彩的資產者派別,都毫不例外地瘋狂地嫉恨他,惡毒地誣蔑他。馬克思對此“毫不在意”,當作蛛絲“輕輕拂去”,表明馬克思對敵人的極端蔑視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堅定性。
2.這個“對照”說明馬克思是無產階級最忠實的代表和導師,同時也說明他的理論和實踐給了各國資產者以致命的打擊,是資產者不可調和的敵人。這個對照與開頭呼應,深化了馬克思在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中無與倫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敵”是指以我為中心,以“我”的利害區分敵友,這是剝削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馬克思沒有這樣的私敵,說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全力以赴地與形形色色的敵對分子作斗爭,因而他有“許多敵人”。這些敵人都是無產階級的敵人。這個評價含蓄深刻,高度贊頌了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語氣表示肯定的含義。
4.恩格思最后莊嚴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業將永垂不朽”這句飽含深情和敬意的結語,雖是一般悼詞結語,但絕不僅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應全文,總結全文,是由馬克思的豐功偉績中引申出來的必然結論,體現了作者的心聲,也是億萬人民的心聲。
板書:頌其德(三)
四、要求學生復看第二部分,找出段與段之間的關聯詞語,說說它們在圍繞中心展開論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結合完成練習題一、三。
五、指導學生表情朗讀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總結、擴展
分析文章的結構離不開對邏輯段的概括,而概括每段的大意又離不開對段內句間關系的分析,如分清解釋和被解釋關系,注意轉折、因果關系復句等,當然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樣離不開對關鍵詞語的理解。
悼詞作為講演辭的一種,具有講演辭的特點:
1.內容要有針對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2.感情要深摯,語言要通俗形象。
3.結構上通常要開門見山提出全篇講話的主題,以便聽眾抓住要領,然后圍繞主題,或逐層深入,或分成幾個方面來談。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在每一層次或每一方面的開頭處,往往要先說明要點,結尾再加以重申,以使聽眾始終不偏離講話主題,能對全篇講話有個清晰的感受。
(五)布置作業
1.課后思考和練習三、四
2.課外閱讀列寧文章《卡爾·馬克思》。
附:板書設計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恩格斯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發現了……
還發現了…… 卓越的理論貢獻
……都有獨到的發現 贊其功
參加……參加……畢生使命 光輝的革命實踐
斗爭、宣傳、組織
敵人嫉恨、誣蔑、誹謗、詛咒 崇高的革命品質:頌其德
人民敬意、愛戴、悼念
英名和事業永垂不朽
第一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馬克思對人類的偉大貢獻,學習他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鞠躬盡瘁的崇高革命精神。
2.揣摩重要的語句,結合語境辨析、品味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表達作用,理解其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
結合語境,聯系時代背景,揣摩重要的語段和詞語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貫穿全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
教具準備
錄音機、打印好的“補充材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翻開課前彩頁看“馬克思”“恩格斯”像,馬克思的墓志銘是這么一句話“歷史上的哲學家總是千方百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解釋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慢慢讀,讓學生記下),今天,咱們一起來看看馬克思是怎樣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翻開課文)
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
1.自讀方法指導: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荷塘月色》和《拿來主義》兩篇課文,初步掌握了在一定語境中揣摩語言,對語言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的技能。今天,我們學習這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悼詞,要求大家在初步理解馬克思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兩方面的偉大貢獻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揣摩其深層含義及表達作用,進而理解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沉含蓄的感情。
補充材料(每生1份)
(1)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
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誕生于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一個律師的家里,青年的馬克思就有著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并付諸行動,因而他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長期流亡在外。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認識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馬克思長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當,有時竟然連買郵票的錢都沒有,但他仍然頑強地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恩格斯為了維持馬克思的生活,他寧愿經營自己十分厭惡的商業,把掙來的錢源源不斷地寄給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幫助馬克思,在事業上,他們更是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他們同住倫敦時,每天下午,恩格斯總到馬克思家里去,一連幾個鐘頭,討論各種問題;分開后,幾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換對政治事件的意見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們之間的關懷還表現在時時刻刻設法給予對方以幫助,都為對方在事業上的成就感到驕傲。馬克思答應給一家英文報紙寫通訊稿時,還沒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幫他翻譯,必要時甚至代他寫。恩格斯從事著述的時候,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編寫其中的某些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偉大的友誼,共同創造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正如列寧所說的“古老的傳說中有各種各樣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后來的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時由兩位學者和戰友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
(2)與課文有關的內容
馬克思臨逝世前的一段時間內幾乎一直處于病危狀態,已經喪失了工作能力。3月14日中午,恩格斯來的時候……馬克思正似睡非睡,兩分鐘后,他就坐在安樂椅上長眠不醒了。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恩格斯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醫術或許還能保證他勉強拖幾年,無能為力地活著,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這是我們的馬克思絕不能忍受的。眼前擺著許多未完成的工作……這樣活著,對他來說,比安然地死去還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著這個偉大的天才像廢人一樣勉強活著,去給醫學爭光,去受他健壯時經常予以痛擊的庸人們的嘲笑……”這段話生動地體現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徹底的唯物主義生死觀和他對自己親密戰友馬克思的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馬克思活著就要工作和戰斗,喪失了這種能力而活著,他的精神痛苦是難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這種極其寶貴的性格,所以,在馬克思逝世前這段時間里,恩格斯每天都“懷著極度恐懼的心情”去探望他。雖然馬克思的逝世對生者來說是可怕的不幸,但為死者著想,作者認為馬克思安詳地死要比無能為力地活著好得多。
1883年3月17日,卡爾·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與燕妮·馮·威斯特倫合葬在一起。
2.了解語境:悼詞特定的環境,莊嚴的葬儀,特定的場合:馬克思墓前。(教師導引)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戰友的墓穴,親臨莊嚴的葬儀,以特殊的身份發表講話,因而,文章字字句句都飽含了對馬克思的特殊感情(即沉痛的悼念,熱烈的贊頌)。
3.聽配有哀樂的課文錄音,要求學生畫出文中表達作者這些情感的字、詞、句、段。
4.分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薦一人發言。(提示:參考所給材料,結合語境進行分析)
三、教師設想學生可能涉及的內容
1.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繁蕪叢雜——多而復雜,無條理。
淺嘗輒止——本意指略微嘗一下就停止,文中指(學識)淺,(理解)不深。
豁然開朗——形容思路或前途忽然開朗或明朗。
忌恨——因忌妒而憤恨。
2.課文第1段為什么要詳細交代馬克思逝世的時間?為什么用“停止了思想”“永遠地睡著了”,而不用“去世”“與世長辭”等詞語?
明確:詳細交代時間,一是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準確時間;二是強調這是全世界無產階級永遠不忘的時刻;三是表明馬克思生命的的每一刻對世界無產階級都是十分寶貴的,飽含著馬克思的無限崇敬和贊揚。因為馬克思是個思想家,用“停止思想”最為準確。而“去世了”則顯得一般化,“與世長辭”不合演說辭的語體色彩。恩格斯用“停止了思想”“永遠睡著了”突出了這位偉人與世長辭從容、安詳的情景,修辭上叫諱飾。本段的破折號一是表示停頓,表明不想說出又不得不說出的矛盾;二是解釋,二者交織表達了復雜的感情。
3.理解課文第2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可估量的損失”“空白”“不久”等詞語。
明確:兩個“對于”高度概括了馬克思實踐與理論方面的卓越貢獻。是全篇的綱。“空白”“不久”分別從空間和時間上強調了損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馬克思逝世的損失巨大,從而高度贊揚了馬克思的貢獻之大。
4.抓關鍵詞語揣摩語言。文章中的過度性語句及指代性詞(4、5、6、7、8段的首句)表達了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高度評價和贊揚,以喚起人們的無限景仰。
5.課文第7段中“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第8段中“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加點詞語順序可否調換?
明確:不能。“滿腔熱情”表明馬克思斗爭的高度熱情,“堅忍不拔”表明馬克思斗爭的堅強意志,“卓有成效”則表明馬克思斗爭的成績卓著。前兩者表現了馬克思偉大地革命情操,后者表現了馬克思輝煌的革命成果“尊敬、愛戴和悼念”則表現了感情的層進,更不能調換。咀嚼這些詞語,更能品味出作者真摯而豐富的感情。
四、在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啟發的基礎上明確
恩格斯和馬克思的感情十分深厚,但敘述馬克思逝世時并沒有過多地渲染他悲痛的心情,因為,悼詞的主要目的是評述馬克思的思想和事業 ,以便教育和鼓舞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所以,對馬克思的熱烈的贊頌,才是悼詞的主要內容。
五、朗讀課文,進而理清文章結構(見課后板書)
六、小結
這篇悼詞,極其簡潔地論述了馬克思一生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偉大貢獻,不僅令人信服,而且令人感動。令人信服,是因為文章列舉了馬克思一生的偉大功績,他的業績是客觀存在的,是無可爭辯的。令人感動,是因為文章在說理過程中,運用了適當的描寫性語言,從而打動讀者。這種在特定場合、特定環境下、特定身份的講話,表達了恩格斯對馬克思的沉痛悼念和熱烈贊頌。
七、布置作業
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了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致使許杏虎、朱穎、邵云環3名記者遇難,20多位使館工作人員受傷。美國的這一卑劣行徑激起了中國人民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的強烈譴責和憤怒聲討。美國在國際上打著“人道主義”旗號,卻在世界各國推行“霸權主義”。
請根據上面材料寫一篇簡短的演講辭,并在班上進行講演,字數在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