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教學目標
1.了解馬克思對人類的偉大貢獻,學習他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鞠躬盡瘁的崇高革命精神。
2.揣摩重要的語句,結合語境辨析、品味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表達作用,理解其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
結合語境,聯系時代背景,揣摩重要的語段和詞語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貫穿全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
教具準備
錄音機、打印好的“補充材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翻開課前彩頁看“馬克思”“恩格斯”像,馬克思的墓志銘是這么一句話“歷史上的哲學家總是千方百計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解釋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慢慢讀,讓學生記下),今天,咱們一起來看看馬克思是怎樣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翻開課文)
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
1.自讀方法指導: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荷塘月色》和《拿來主義》兩篇課文,初步掌握了在一定語境中揣摩語言,對語言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等進行辨析品味的技能。今天,我們學習這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悼詞,要求大家在初步理解馬克思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兩方面的偉大貢獻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揣摩其深層含義及表達作用,進而理解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深沉含蓄的感情。
補充材料(每生1份)
(1)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
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誕生于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一個律師的家里,青年的馬克思就有著改造社會的強烈愿望并付諸行動,因而他受到反動政府的迫害,長期流亡在外。1844年,馬克思在巴黎認識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對方看得比自己都重要,馬克思長期的流亡,生活很苦,常常靠典當,有時竟然連買郵票的錢都沒有,但他仍然頑強地進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恩格斯為了維持馬克思的生活,他寧愿經營自己十分厭惡的商業,把掙來的錢源源不斷地寄給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幫助馬克思,在事業上,他們更是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他們同住倫敦時,每天下午,恩格斯總到馬克思家里去,一連幾個鐘頭,討論各種問題;分開后,幾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換對政治事件的意見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們之間的關懷還表現在時時刻刻設法給予對方以幫助,都為對方在事業上的成就感到驕傲。馬克思答應給一家英文報紙寫通訊稿時,還沒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幫他翻譯,必要時甚至代他寫。恩格斯從事著述的時候,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編寫其中的某些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偉大的友誼,共同創造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正如列寧所說的“古老的傳說中有各種各樣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后來的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時由兩位學者和戰友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
(2)與課文有關的內容
馬克思臨逝世前的一段時間內幾乎一直處于病危狀態,已經喪失了工作能力。3月14日中午,恩格斯來的時候……馬克思正似睡非睡,兩分鐘后,他就坐在安樂椅上長眠不醒了。馬克思逝世后的第二天,恩格斯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醫術或許還能保證他勉強拖幾年,無能為力地活著,不是很快地死去,……但是,這是我們的馬克思絕不能忍受的。眼前擺著許多未完成的工作……這樣活著,對他來說,比安然地死去還要痛苦一千倍,……不能眼看著這個偉大的天才像廢人一樣勉強活著,去給醫學爭光,去受他健壯時經常予以痛擊的庸人們的嘲笑……”這段話生動地體現了恩格斯的革命的徹底的唯物主義生死觀和他對自己親密戰友馬克思的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馬克思活著就要工作和戰斗,喪失了這種能力而活著,他的精神痛苦是難以忍受的。恩格斯深知他這種極其寶貴的性格,所以,在馬克思逝世前這段時間里,恩格斯每天都“懷著極度恐懼的心情”去探望他。雖然馬克思的逝世對生者來說是可怕的不幸,但為死者著想,作者認為馬克思安詳地死要比無能為力地活著好得多。
1883年3月17日,卡爾·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與燕妮·馮·威斯特倫合葬在一起。
2.了解語境:悼詞特定的環境,莊嚴的葬儀,特定的場合:馬克思墓前。(教師導引)作者身在公墓,直面戰友的墓穴,親臨莊嚴的葬儀,以特殊的身份發表講話,因而,文章字字句句都飽含了對馬克思的特殊感情(即沉痛的悼念,熱烈的贊頌)。
3.聽配有哀樂的課文錄音,要求學生畫出文中表達作者這些情感的字、詞、句、段。
4.分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薦一人發言。(提示:參考所給材料,結合語境進行分析)
三、教師設想學生可能涉及的內容
1.結合語境解釋下列詞語。
繁蕪叢雜——多而復雜,無條理。
淺嘗輒止——本意指略微嘗一下就停止,文中指(學識)淺,(理解)不深。
豁然開朗——形容思路或前途忽然開朗或明朗。
忌恨——因忌妒而憤恨。
2.課文第1段為什么要詳細交代馬克思逝世的時間?為什么用“停止了思想”“永遠地睡著了”,而不用“去世”“與世長辭”等詞語?
明確:詳細交代時間,一是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準確時間;二是強調這是全世界無產階級永遠不忘的時刻;三是表明馬克思生命的的每一刻對世界無產階級都是十分寶貴的,飽含著馬克思的無限崇敬和贊揚。因為馬克思是個思想家,用“停止思想”最為準確。而“去世了”則顯得一般化,“與世長辭”不合演說辭的語體色彩。恩格斯用“停止了思想”“永遠睡著了”突出了這位偉人與世長辭從容、安詳的情景,修辭上叫諱飾。本段的破折號一是表示停頓,表明不想說出又不得不說出的矛盾;二是解釋,二者交織表達了復雜的感情。
3.理解課文第2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可估量的損失”“空白”“不久”等詞語。
明確:兩個“對于”高度概括了馬克思實踐與理論方面的卓越貢獻。是全篇的綱。“空白”“不久”分別從空間和時間上強調了損失的“不可估量”,突出了馬克思逝世的損失巨大,從而高度贊揚了馬克思的貢獻之大。
4.抓關鍵詞語揣摩語言。文章中的過度性語句及指代性詞(4、5、6、7、8段的首句)表達了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高度評價和贊揚,以喚起人們的無限景仰。
5.課文第7段中“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第8段中“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加點詞語順序可否調換?
明確:不能。“滿腔熱情”表明馬克思斗爭的高度熱情,“堅忍不拔”表明馬克思斗爭的堅強意志,“卓有成效”則表明馬克思斗爭的成績卓著。前兩者表現了馬克思偉大地革命情操,后者表現了馬克思輝煌的革命成果“尊敬、愛戴和悼念”則表現了感情的層進,更不能調換。咀嚼這些詞語,更能品味出作者真摯而豐富的感情。
四、在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啟發的基礎上明確
恩格斯和馬克思的感情十分深厚,但敘述馬克思逝世時并沒有過多地渲染他悲痛的心情,因為,悼詞的主要目的是評述馬克思的思想和事業 ,以便教育和鼓舞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所以,對馬克思的熱烈的贊頌,才是悼詞的主要內容。
五、朗讀課文,進而理清文章結構(見課后板書)
六、小結
這篇悼詞,極其簡潔地論述了馬克思一生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偉大貢獻,不僅令人信服,而且令人感動。令人信服,是因為文章列舉了馬克思一生的偉大功績,他的業績是客觀存在的,是無可爭辯的。令人感動,是因為文章在說理過程中,運用了適當的描寫性語言,從而打動讀者。這種在特定場合、特定環境下、特定身份的講話,表達了恩格斯對馬克思的沉痛悼念和熱烈贊頌。
七、布置作業
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了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致使許杏虎、朱穎、邵云環3名記者遇難,20多位使館工作人員受傷。美國的這一卑劣行徑激起了中國人民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的強烈譴責和憤怒聲討。美國在國際上打著“人道主義”旗號,卻在世界各國推行“霸權主義”。
請根據上面材料寫一篇簡短的演講辭,并在班上進行講演,字數在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