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小橘燈》教案
《小橘燈》教案 | |
(2003-05-24 18:17:19) | |
第一課時 一 把握內容,體會作者感情 1.默讀一遍課文,思考幾個問題: ①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②從哪些內容可以看出故事發生在黑暗的舊中國? ③小姑娘家遭到了哪些不幸? ④面對這些不幸,小姑娘表現出怎樣的性格和精神? 2.再默讀一遍課文,默讀時眼前要再現故事片情節,再現小姑娘的舉止動作、音容笑貌。讀后,合上課本,列出復述提綱。 3.教師指定3—4位同學到前面復述,大家評議誰復述得最好。 4.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大家幫助糾正錯誤的字音。 二 結合時代背景,理解小姑娘性格特點 (一) 全班討論下列問題。 1.初遇小姑娘作者細致描寫了她的外貌和衣著,說說: ①“瘦瘦的”“蒼白的”“發紫”“很破舊”等詞語,寫出她生活在怎樣的境況中? (缺衣少食,營養不良,饑寒交迫,小姑娘的境況正是舊社會廣大勞動人民悲慘境況的寫照。) ②這些描寫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感情? (小姑娘的外貌、衣著是從作者所見的角度寫的,從頭到腳,細致描繪,字里行間融入了深切的同情。) 2.打電話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作者為什么要詳細記敘與小姑娘的對話? (交代小姑娘家的不幸遭遇,表現她面對巨大不幸卻表現出勇敢、鎮定的性格。) 3.說說下面兩面句話流露了作者對小姑娘怎樣的感情。 ①我趕緊從機旁的電話本子里找到醫院的號碼。 ②我拉住她問:“你的家遠嗎?” 說明:要引導學生抓住“趕緊”“拉住”兩個關鍵詞語深入理解。這兩詞語,寫出了作者對小姑娘感情深化的過程。“趕緊”,出于同情要幫助小姑娘;“拉住”,則洋溢著喜愛甚至依依不舍之情了。 4.“初遇”中,小姑娘留給作者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說明:討論這個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要引導學生把握住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由同情到喜愛之情中含著敬佩。小姑娘留給作者最深的印象,決不是貧窮,而是對八九歲的小姑娘來說超乎尋常的鎮定與勇敢。 (二)先分組討論下列問題,然后全班交流。 1.作者說:“忽然想去探望那個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媽媽。”應當怎樣理解“忽然”? 說明:要引導學生從把作者思想感情發展脈絡入手,細心揣摩“忽然”中蘊含的感情,防止“望文生義”。這里,“忽然”表現出一種牽掛和急切的感情。 2.哪些語句描寫了小姑娘的貧困和不幸? (住:屋子很小很黑;吃:紅薯稀飯──年夜飯;母親臥病在床。) 3.說說下面句中加線詞語對表現小姑娘性格的作用。 ①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說:“你放心,大夫明早還要來的。” ②她笑著說:“紅薯稀飯──我們的年夜飯。” ③她說:“現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沒有說下去。 (這些加點詞語,寫出了小姑娘堅定、樂觀和機警。) 4.找出寫制作小桔燈動作的詞語,談談你對下面問題的理解。 ①“我”把帶來的桔子放在床邊的小矮桌上。“她沒有作聲,只伸手拿過一個最大的桔子來,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兩只手把底下的大半輕輕地揉捏著”。 此時,小姑娘在想些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說明:引導學生討論這個問題,要著眼于培養聯想能力。以情節發展和人物性格為根據,合情合理的聯想都應予肯定。基本要點是:感激作者來探望,想到天黑路滑,要作個小桔燈送給作者。 ②“慢慢地從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來,放在她媽媽的枕頭邊。” 為什么要“慢慢地”掏?桔瓣為什么要放在媽媽的“枕頭邊”? (“慢慢地”掏,怕把桔皮弄破,寫她制作小桔燈的精心;放在“枕頭邊”,媽媽隨時可以吃,寫她對親人的體貼入微。) ③小姑娘“極其敏捷”地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接著就“穿”“挑”“點”“遞”,這一串動作描寫,是不是僅僅為了表現她動作的熟練? (還寫出她怕耽誤客人上路的心情,表現她對人的體貼入微。) ④制作小桔燈這件事,表現出小姑娘怎樣美好的心靈? 說明:要引導學生理解,一個八九歲的女孩,有著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重壓,卻仍然處處體貼、關心他人,這是令人感動的美好心靈。 5.討論課文后練習題四。 說明:要防止對小姑娘的言、行作牽強附會的分析。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早熟的性格,是黑暗陰冷的社會、貧困多難的生活磨練的結果,更是父輩熏陶的結果,這是小姑娘形象感人至深的原因。 三 字詞訓練 說明:可以印發下面練習,課上完成,教師抽閱一部分以了解情況;也可以用投影幻燈展示題目,學生用空白膠片或玻璃片作答,然后用投影幻燈交流、訂正。 1.給加線字注音。 大夫( ) 大家( ) 打量( ) 重量( ) 板鋪( ) 鋪張( ) 削皮( ) 剝削( ) 2.解釋加線詞語。 仄仄的樓梯( ) 只有八九歲光景( ) 斑斑的血痕( ) 我無聊地站了起來( ) 她驚異地說( ) 靈巧的小桔燈( ) 第二課時 一 理解小桔燈的象征意義 請一位同學充滿感情地朗讀一遍課文,然后全班討論下列問題。 1.作者為什么會把小桔燈和小姑娘聯系在一起?揣摩作者思路,說說你的理解。 說明:討論中,應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作者把小桔燈和小姑娘聯系在一起,是思想感情發展的必然結果。作者對小姑娘由同情、喜愛,到由然而生敬意,小姑娘制作小桔燈的過程(與作者交談中制作的),正是她鎮定、勇敢、樂觀以及關心體貼他人美好性格充分展示過程,作者借小桔燈贊頌小姑娘美好的內心世界,可以說是水到渠成。 2.討論課文后練習題五。 說明:討論中,不要滿足于能指出哪種分析正確,哪種分析錯誤,要弄清錯誤分析的思路為什么是錯誤的,從而培養正確分問題的能力。 3.根據你的理解,說說作者為什么用“小桔燈”作文章的標題。 說明:要引導學生從“實”“虛”兩方面分析。實:小姑娘送“我”小桔燈是故事的中心內容;虛:借小桔燈贊頌小姑娘鎮定、勇敢、樂觀的性格,用小桔燈作標題,有增強抒情意味、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意思的作用。 二 學習敘事中前后照應的方法 說明:對初一學生,只要引導他們了解從內容、語言形式上前后照應的方法就可以了。 在教師指導下,分別找出與下列語句照應的語句。 如:第一段“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最后一段用“十二年過去了”與開頭照應 。 1.第二段“在一個春節前一天的下午”,最后一段用哪句照應。 (“每逢春節”) 2.第二段“墻上裝著一架電話”,第三段用哪句話照應? (“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墻上聽話器”) 3.第三段“我媽媽剛才吐了許多血”,第五段用哪句話照應?第六段用哪句話再一次照應? (“忽然想去探望那個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媽媽”“被頭上有斑斑的血痕”) 4.第二段“她不在家……叫我等著她”第十一段用哪句話照應? (“我的朋友已經回來了”) 5.第四段“就在山窩那棵大黃果樹下面”,五段用哪句話照應? (“看到那棵黃果樹下面的小屋”) 6.第七段“我爸爸到外面去了”,第十一段用哪句話照應? (“以后王春林也失蹤了”) 還可以找出一些這類例子,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領會照應的方法。 三 聯想與想象能力訓練 討論課文后練習題八。 說明:討論這個問題,是為了訓練學生的聯想與想象能力。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只要合情合理都應予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