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人教七上11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純真、友好的情感氛圍,體會詩情畫意。
2、品位文章,多角度多側面地感受作品的美,理解作品的內涵。
3、產生熱愛生活、關愛弱者的良好愿。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多角度理解課文主旨。
教學難點:
欣賞文章的意境美、語言美。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情感體驗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新課
當一個盲孩子靜靜地坐在角落傾聽伙伴們的嬉笑聲,傾聽鳥兒的飛鳴,甚至傾聽微風拂過的聲音時,你可曾知道他心里正想些什么,最需要些什么?
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曾這樣說過:
(學生誦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跡。我將懷著敬畏之心,仰望壯麗的曙光全景,與此同時,太陽喚醒了沉睡的大地。
第三天,我將再一次迎接黎明,急于尋找新的喜悅,因為我相信,對于那些真正看得見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個永遠重復的新的美景。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一人讀敘述語言,一人讀“盲孩子”的話,一人讀“影子”的話,齊讀眾多“螢火蟲”的話,可再播放背景音樂《愛的奉獻》)
思考:
1、課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現了盲孩子的心情變化?
2、歸納一下本文的情節發展步驟。
三、 探究、研讀、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主題。
1、結合文后”研討與練習一“,討論:
(1)“對于像盲孩子一樣孤單弱小的人,我們應該怎樣關愛他們,這樣他們才會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2)“在盲孩子獲得光明的同時,影子也獲得了生命,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這說明給別人帶來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這兩種說法,你同意嗎?說說理由。你還有沒有新的見解?說出來給大家聽聽。
2、什么是快樂?如何才能獲得快樂?你讀完課文后受到了什么啟迪?
五、欣賞文章的意境美、語言美
1、本文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溫馨的氛圍,有著詩情畫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課文是從哪些方面表現這種意境美的。
2、美好的意境是靠美好的語言表達的,劃出文中你認為寫得美的語句,體會一下這些語言有什么好處。
明確:學生可以從個人角度舉例分析美的語言,不強求一律。例如:
◆全篇幾乎都由短句構成,好讀,不拗口,如“他還看見了天上出現了彎彎的彩虹。”“他還看見了各種顏色的花朵。”“還有綠草。還有草葉上明亮的露珠。”
◆疊音詞很多,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六、課堂總結:
這篇抒情童話描寫了一個雙目失明的孩子在影子及許多朋友的幫助下尋找到光明的故事,作者為我們勾勒了一個詩一般的境界、洋溢著愛的溫暖氣息。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