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難師》教學設計(通用3篇)
《戴震難師》教學設計 篇1
初一 年級 語文 導學案
【教材信息】課題: 28、《古文二則》
課型 課時 總課時
【教師信息】主備人: 實施人: 實施時間
【學生信息】班級: 姓 名: 所屬小組 編號 學習日期 ____
【學習目標】
1.借助注釋,讀懂古文,并能復述兩個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3.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重點:翻譯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難點:理解文意,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第一課時
預習內容: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課外知識補充
關于誠信
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至誠則金石開 ——惲代英
有誠故信,無私故威 ——(宋)張載
肯說真話,敢駁假話,不說謊話。 ——陶行知
信用如鏡,一有裂痕,難以復原。 ——(瑞士)亞美路
走近文本
本文選自《清稗類鈔•敬信》。《清稗類鈔》是一套筆記集,總共四十八冊,分時令、地理、外交、風俗、工藝、文學等九十二類,約一萬三千五百余條。采錄數百種清人筆記,并參考報章記載而成。內容范圍廣泛,檢索便利,但選錄頗為蕪雜。
自主學習,把握內容
1、 自讀課文,根據課文注解和工具書給不認識的字詞注上拼音。
2、 大聲朗讀課文,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根據課文注解和工具書嘗試解釋每個字的意思,并嘗試用自己的話把每句的意思表達出來,把自己認為是重點的或者自己不明白的內容補充在后面的橫線處,以便在展示的時候寫在黑板上。別忘了把你的學習成果在小組和大家分享。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
1、讀文正音
旃 璘 亡何
敦 立券 輦
2、朗讀指導,畫出下列各句的停頓。
(1)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2)蔡召其子至。
(3)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 (4)且父未嘗語我也。
(5)卒輦而致之。
3、解釋文言字詞
亡友: 敦 風義 : 千金:
寄之: 立券: 致之:
亡何 : 未嘗語我:
4、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內容。
二、深沉感悟,剖析重點文言句。
1.文章從哪兩個方面表現了友人對蔡勉旃的絕對信任?
2.文章題目是“蔡勉旃堅還亡友財”,哪里體現了“堅”字?
3.蔡勉旃召友人之子,準備將銀子還給他時,友人之子“愕然不受”。這表現了友人之子什么樣的心理?這對表現蔡勉旃有何作用?
4.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
(1)蔡勉旃的“笑”有什么含義?
(2)從“券在心,不在紙”這一點看,蔡勉旃這個人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3)“券在心,不在紙”是什么意思?在當今社會,你是否贊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的做法?
(4)什么叫“一諾千金”,中學生如何講誠信?
拓展延伸
收集古人講“誠信”的小故事或名言警句說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
預習重點:《戴震難師》
解題:
本文選自《戴東原先生年譜》,這是一部按年月記載戴震生平事跡的書籍。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語言文字學家。字東原,安徽休寧人。《四庫全書》的纂修官之一。段玉裁是他的學生。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江蘇金壇人。乾隆舉人,官至四川巫山縣知縣。所著《說文解字注》是研究文字訓詁學的重要參考書。
自主學習,把握內容
3、 自讀課文,根據課文注解和工具書給不認識的字詞注上拼音。
4、 大聲朗讀課文,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根據課文注解和工具書嘗試解釋每個字的意思,并嘗試用自己的話把每句的意思表達出來,把自己認為是重點的或者自己不明白的內容補充在后面的橫線處,以便在展示的時候寫在黑板上。別忘了把你的學習成果在小組和大家分享。
第四課時
一、檢查預習。
1、解釋文言字詞。
是年: 乃能言: 即: 蓋:
述之: 就傅: 何以:
休: 相去: 幾何:
然則: 無以應: 非常:
2、自由朗讀,通譯全文,把感到困難的句子寫下來。
二、情景喜劇 《戴震難師》
要求:1、語氣、語調要盡量模仿逼真,盡量做到神形兼備。
2、要準確表達疑問句之間的區別。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戴震難師”表現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你認為我們在學習中應怎么做?
2、從《戴震難師》這個故事鐘,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你對這位老師有何評價?
達標檢測
1、 解釋多義詞
(1)而 (2)以
而翁知我 以千金寄之
寄千金而無券 公亦以次自矜
卒輦而致之 至“右經一章”以下
2、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敦風義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
(3)且父未嘗語我______________ (4)卒輦而致之______________
(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讀書________________
3、詞類活用
而翁知我:
卒輦而致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重責諾,敦風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生是年乃能言,蓋聰明蘊蓄者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一是“寄千金,不立券”,二是沒有告訴自己的兒子。2.蔡勉旃在友人死后,召他兒子來取白銀,友人之子“愕然不受”,但蔡勉旃仍“卒輦而致之”。3.“券在心,不在紙”是說信守諾言重在內心和行動,而不在口頭上或紙上。誠心守諾言就會表現在行為上,不誠心就是寫在紙上捏在手里也無用。在當代法制社會,還是“立券”為好,以免產生糾紛,憑據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的產生。4.表現了友人兒子驚愕、不相信的心理,這從側面反映了蔡勉旃品德的高尚。5.《戴震難師》一文表現了少年戴震善于質疑和敢于質疑的精神。6.勤于思考,善于質疑,認真探究。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1)重視 (2)存放 (3)告訴
(4)歸還 (5)說話 (6)靠近,跟隨
1.
第28課《古文二則》導學案
周旺中學初一語文教師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讀懂古文,并能復述兩個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3、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難點:
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正確理解課文主旨。
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 理解《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詞的意義、用法。
2.在閱讀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啟示。
二、學習過程
【感知課文】
1、記一記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選自《 》,作者 ,字仲可,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緒十五年舉人,曾任內閣中書。是南社重要詩人。晚年曾任商務印書館編輯,參加過《辭源》和《中國人名大辭典》的編輯工作。其人好學不倦,勤于筆記,著述甚多。文中表現了蔡勉旃“ ”的高尚品質。
2、讀一讀
①學生讀課文,不會讀的生字詞劃上記號。
②組內相互討論,查閱工具書和結合下面注釋解決字詞的讀音。
③嘗試練習讀準下列生字詞的字音。
旃( ) 璘( ) 諾( ) 敦( )
券( ) 亡何( ) 其人亡( ) 愕( )
語( ) 卒( ) 輦( )
④學生再讀課文,注意文中的停頓。
⑤請2-3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仔細聽后指出他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⑥開展小組朗讀比賽。
3、譯一譯
①以組為單位,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把文章口頭翻譯一遍,遇到疑難問題先與小組討論,如果不能解決就舉手與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商討解決。
②指名學生口頭翻譯。
③嘗試練習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
重諾責(諾責: ) 敦風義(敦: 風義: )
不立券( 券: ) 且父未嘗語我也(嘗: 語: )
歸之( 歸: ) 而翁知我( 而: 翁: )
卒輦而致之(卒: 輦: 致: )
亡何( ) 愕然( ) 以千金寄之(寄: )
④翻譯下列句子
(1)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且父未嘗語我也。
(2)券在心,不在紙。
(3)卒輦而致之。
(4)重諾責,敦風義。
4、講一講
請一個朗讀能力較好的同學閱讀課文。在他讀的時候,請同學們一起思考一個問題,本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探究課文】
1、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蔡勉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2、本文是如何體現蔡勉旃“重諾責,敦風義”的呢?
3、文章題目《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文中哪里體現了“堅”?蔡勉旃在本文中是怎樣來證明自己的“堅的?請學生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4、怎樣理解“券在心,不在紙”這句話?
5、《蔡勉旃堅還亡友財》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通過寥寥數語即把人物當時的表情、心理刻畫了出來。請你分析一下,下面幾句話分別反應了人物什么樣的心理活動。⑴愕然不受。( )
⑵嘻!無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無券者?( )
⑶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紙……”( )
6.文章從哪兩個方面表現了友人對蔡勉旃的絕對信任?
【拓展提高】
1、生活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事例?談談你對這些事例的看法。
2、在市場經濟社會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誠信”?請你結合實際談談蔡勉旃的行為有什么現實意義。
3、在現實社會你贊不贊成“不立券”這種做法?說說理由。(同學們各抒己見,教師加以引導。)
4、課下你能搜集一些有關金錢、誠信的故事、成語、名言警句嗎?
【課堂總結】
“誠信乃做人之本”,是本文的主題,我們同學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第二課時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戴震難師》,積累文言詞匯,學習閱讀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章主旨,能順暢朗讀文言文,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
2、培養質疑精神和探究思考的能力。
二、學習過程:
【感知課文】
1、記一記
《戴震難師》選自《 》,作者 ,字若膺,號懋堂, 朝語言文字學家、經學家,江蘇金壇人。他是戴震的學生。戴震,字東原,清朝的思想家、語言文字學家,清朝乾隆時候舉人,做過四庫館的纂修,賜同進士出身。戴震是清朝的大學者,他在聲韻方面、歷算方面、地理方面、經學方面,他都有淵博的論述,給中國的考證學,樹立了登峰造極的境界。文章寫了戴震讀私塾時難住老師的故事,表現了少年戴震 的精神。
2、讀一讀
①學生讀課文,不會讀的生字詞劃上記號。
②組內相互討論,查閱工具書和結合下面注釋解決字詞的讀音。
③嘗試練習讀準下列生字詞的字音。
蘊蓄( )就傅( )塾師( ) 師應之( )幾二千年( )朱熹( )
④學生再讀課文,注意文中的停頓。
⑤請2-3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仔細聽后指出他的優點和不足之處。
⑥開展小組朗讀比賽。
3、譯一譯
①以組為單位,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把文章口頭翻譯一遍,遇到疑難問題先與小組討論,如果不能解決就舉手與全班同學和老師一起商討解決。
②指名學生口頭翻譯。
③嘗試練習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意思
是年( ) 乃能言(乃: 言: ) 何以( ) 述之( )
應之曰( ) 相去幾何(去: 幾何: ) 此非常兒也( )
無以( ) 就傅讀書(就: 傅: )
日數千言不肯休( ) 幾二千年矣( )
蘊蓄( ) 然則( )
④翻譯下列句子
(1)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
(2)此何以知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
(3)然則朱文公何以知然?
(4)師無以應,曰:“此非常兒也。”
第三課時
【探究課文】
1、《戴震難師》寫了戴震哪幾方面的內容?其中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你認為這些對于戴震日后成為大學問家有什么作用?你認為這幾方面的內容,哪些方面最重要?
2、戴震的老師為什么說他是“非常兒”?
【情景深化】
每小組推薦兩人,一人扮演先生,一人扮演戴震,要求如下:①語氣語調要盡量模仿逼真,盡量做到形神兼備。②要準確表達疑問句之間的區別。③由老師和學生評委進行評選,選出最佳表演獎。
【拓展提高】
1、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你對此有何看法?
2、你能把下面兩句關于讀書善于質疑的文言文句的大意講出來嗎?
(1)“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文言知識總結】
1、通假字義 亡何( 通 , )
2、詞類活用
(1)重諾責(重: , )
(2)且父未嘗語我(語: , )
(3)卒輦而致之(輦: , )
(4) 乃能言(言: , )
(5)日數千言不肯休(日, , )
3、古今異義。
(1)是年( 是,古義: 今義: )
(2)蓋聰明蘊蓄者久矣(蓋,古義: 今義: )
(3)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去,古義: 今義: )
(4)此非常兒也(非常,古義: 今義: )
(5)周朝、宋朝相去幾何時矣(幾何,古義: 今義: )
《戴震難師》教學設計 篇2
培養目標:
1、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反復誦讀理解文章的重要內容,體會用精練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
2、讓學生學會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3、感悟大膽質疑的精神。
教學策略:
1、熟讀課文,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中逐漸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自己疏通文意,同學間討論解釋疑難,教師只作適當講解。
3、每課時的教學方法分為四個板塊:譯讀——質疑——理讀——感悟。既注重基礎知識的落實與文言文的誦讀訓練,又放飛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孟子曾經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可見一個人要想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不但要愛讀書,讀好書,還要善于讀書,敢于質疑,只有這樣,才能辨偽去妄,才能有所發現和創新。我國清代的戴震就是不迷信書上已有的定論,敢于向權威挑戰,成為了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幼時的戴震讀書塾時是如何難倒老師的。
第一個教學板塊:譯讀。
1、學生自由地大聲讀。
2、老師根據實際情況正音。
3、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體會朗讀的節奏和語調
4、學生分角色再讀,邊讀邊對照注釋,作好翻譯的準備。
5、互譯課文。
第二個教學板塊:質疑。
1、根據學生的情況,擬一些問題。
2、學生就自己覺得很難理解的問題問老師,老師進行解答。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詳細見課本)
1、作家作品; 2、一詞多義; 3、古今詞義區別較大的詞 4、用法特別的詞 5、省略句
6、做“難句翻譯”類整理
第四個教學板塊:悟讀
1、從戴震難倒老師你得到什么啟發?(同桌議論、發言)
2、要求列舉自己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獲得知識,懂得道理的事例。
3、學生齊讀課文。
4、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了這篇課文用對話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戴震大膽質疑的故事。人類的文明進程離不開大膽的質疑與創新。數學家祖沖之敢于懷疑前人的陳腐學說,tui翻錯誤結論,作出了計算圓周率、制定《大明歷》等杰出貢獻。因此,我們在學習中就要有戴震這種質疑的精神。凡是都要問一個為什么,避免盲目,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5、布置作業:
《戴震難師》教學設計 篇3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疑難解析】
戴震難師
“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只學不問,并非學問。”如果求學只一味相信書本,相信老師,缺乏懷疑精神,那么永遠不會獲得真正的知識。一個成功的學者決不墨守前人的舊說,而是有所懷疑,有所創造。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是不是該學一學戴震的懷疑精神呢?
【疑難解析】
【重點品析】
1.蔡勉旃為人“重諾責,敦風義”,課文是怎樣表現他這一品質的?
蔡勉旃為人“重諾責,敦風義”,課文是用他堅持把亡友寄放在他這里的一千兩白銀還給亡友之子的事例表現出來的。寄放而不索憑證,說明了亡友生前對蔡勉旃的信任,堅持把一千兩白銀還給亡友之子,說明了蔡勉旃的“重諾責、敦風義。”亡友之子“愕然不受”,認為“寄千金而無券”是不可想像的,更突出了蔡勉旃品質高尚。
2.《戴震難師》表現了少年戴震的什么精神?
《戴震難師》一文表現了少年戴震善于質疑和敢于質疑的精神。
3.《蔡勉旃堅還亡友財》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紙”是什么意思?你贊成不贊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這種做法?說說理由。
甲生:“券在心,不在紙”是說信守諾言重在內心和行動,而不在口頭上或紙上。誠心守諾言就會表現在行為上,不誠心就是寫在紙上捏在手里也無用。
乙生:我贊成這種做法。作為真正的知己當然應以信任為基礎,多少人對朋友以性命相托。何況只是“寄人千金”,試想,如果缺乏信任,互相防范,彼此猜忌,這樣的朋友還是朋友嗎?
丙生:我不贊成這種做法。我們對朋友應予以信任,但這種信任應有一個度。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是生死相交的朋友,時過境遷,也難免會發生變化。為了金錢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事例還少嗎?
丁生:我贊成丙的觀點。在當代法制社會,還是“立券”為好,以免產生糾紛,憑據在手也可避免邪念的產生。
【文言知識】
(1)通假字義
亡何(通“無”,沒有)
(2)詞類活用
①重責諾(形容詞作動詞,重視。)
②且父未嘗語我(名詞用作動詞,告訴。)
③卒輦而致之(名詞作動詞,用車子裝運。)
④乃能言(名詞作動詞,說話。)
【課外知識補充】
關于誠信
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
有誠故信,無私故威。 ——(宋)張載
至誠則金石開。 ——惲代英
肯說真話,敢駁假話,不說謊話。 ——陶行知
信用如鏡,一有裂痕,難以復原。 ——(瑞士)亞美路
仁慈和誠實,不僅提高了人的品格,也升高了國家的國格。 ——(美)華盛頓
【同步達綱練習】
一、據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1)敦風義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
(3)且父未嘗語我______________ (4)卒輦而致之______________
(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讀書________________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重責諾,敦風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你對此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寫出關于“誠信”的名言,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理解
再讀《蔡勉旃堅還亡友財》,完成5~8題。
5.文章從哪兩個方面表現了友人對蔡勉旃的絕對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蔡勉旃如果貪了友人銀子,友人的兒子會不會知道?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題目是“蔡勉旃堅還亡友財”,哪里體現了“堅”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蔡勉旃召友人之子,準備將銀子還給他時,友人之子“愕然不受”。這表現了友人之子什么樣的心理?這對表現蔡勉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訓練
子罕辭玉
宋人或(有人)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9.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1)獻諸子罕__________________ (2)爾以玉為寶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譯下列句子。
(1)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子罕弗受玉,獻玉者做了解釋,他解釋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文中褒揚的是誰?褒揚了他怎樣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1.(1)重視 (2)存放 (3)告訴
(4)歸還 (5)說話 (6)*近,跟隨
2.(1)看重諾言,崇尚情誼。
(2)你父親了解我,因此沒有告訴你。
(3)(他)跟隨老師讀書,看一遍就能背下來,每天背幾千字還不肯停下來。
3.完全相信書本上的知識不如沒有書。我們對于書本上的知識要敢于質疑,有分辨,有判別。
4.示例:①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②許人一物,千金不移。
③大丈夫,一言九鼎。 ④人無信不立。
5.一是“寄千金,不立券”,二是沒有告訴自己的兒子。
6.不會。因為友人“寄千金”,沒有立券;同時友人已死,并且生前并沒有告訴自己的兒子。
7.蔡勉旃在友人死后,召他兒子來取白銀,友人之子“愕然不受”,但蔡勉旃仍“卒輦而致之”。
8.表現了友人兒子驚愕、不相信的心理,這從側面反映了蔡勉旃品德的高尚。
9.(1)之于 (2)你
10.(1)把它拿給玉匠看,玉匠認為是寶玉,所以才敢把它獻給你。
(2)如果把它送給我,我們都喪失了自己的寶貝,不如我們都擁有自己的寶貝。
11.說明這玉是塊真玉,勸子罕收下。
12.褒揚了子罕。褒揚他潔身自愛、不貪錢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