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學設計(精選17篇)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體會文中父母“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怨”。
2、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特點。
教學設想:
1、整體感知課文,引導學生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節特點。
2、課前布置學生交流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思考:媽媽送走了兒子,是不是代表她不愛兒子了,準備課堂交流,以感受父母的愛。
3、課后收集反映父母關愛子女的故事、諺語、格言、民謠、詩歌等,收集到積累本上,準備課堂交流。
4、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的現代小說家川端康成寫的一篇小小說。作者懷著淡淡的哀怨,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優越的條件,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素,動人肺腑的親子之愛正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精粹——平凡的故事,催人淚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創設情境:文章的題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請讀文章后補充:父母的心是——(小組內交流、補充、完善,再全班交流)
1、圍繞“父母的心”設置了哪些畫面?你能否用一兩句話寫出“那 位父親”和“那位母親”的心理?
2、你認為文中哪個畫面最感人?請簡述理由。
3、總結明確:作者就是這樣用曲折的情節一波三折的展示了人物鮮明的個性特點,表現深刻的主題思想。
三、合作交流,理解課文(感受父母對子女濃濃的愛)
1、教師組織交流:文中不送走子女是愛,那么《媽媽,再愛我一次》中媽媽送走了兒子,是不是代表她不愛兒子了,請談談你的看法。
2、有人認為兩口子“寧愿一家六口餓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請簡述理由。
3、總結交流評價:愛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合作積累
1、用“鮮花、果實、風華正茂、飽經風霜”四個詞語中的任意三個,創設情境寫一段完整的話,不少于50字。
(提示:可結合日常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愛的表示)
2、課后你收集到哪些反映父母關愛子女的故事、諺語、格言、民謠、詩歌?
選出其中最適合送給你母親的諺語、格言、詩歌,并說明理由。
五、布置作業
1、制一張卡片送給父母,以表達對他們的理解、感謝,主題自定,可提上收集的格言、詩歌等。
2、設想一下,這一家人在團聚以后遭遇如何?續寫一故事。
板書設計
父母的心
要求送孩子時 猶豫不決,要求商量
送走長子時 條件優越,減輕負擔
次子換回長子時 難舍長子,想法換回
女兒換回長子時 難舍次子,設法換回
要回女兒時 難舍女兒,決意不送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2
兩個星期前,我知道了自己要講一節公開課,一節對我的考核課。這是對我一個學期以來學習成果的考核,也是我一個學期學習成果的展示匯報。我也希望通過這次機會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讓大家對我刮目相看。
因為臨近期末,七八年級新課已經上完,于是,我就選擇了蘇教版的一篇文章——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這是一篇表現父母對孩子愛的小說,文字淺顯易懂,所以我選擇在七年級上。這篇文章,我主要的教學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文章的學習體會父母的`那顆愛子之心,我先讓學生理清故事情節,情節概括為“三送三悔”,然后從“為什么送”和“為什么悔”兩個方面去分析,得出“送是因為貧苦,悔是因為不舍”,讓學生理解“送與悔”都是對孩子的愛,最后延伸大災大難中的母愛和日常生活中的愛,讓學生加深理解。最后讓學生通過句子仿寫,寫出自己對于父母之心的理解。我自己認為通過這次的教學設計,我的教學環節是非常清晰,而且是環環相扣的,時間的把握也剛剛好。上完課之后,除了與學生的配合不是很好之外,我自我的感覺還比較良好。可是,聽到教研組長的意見之后,我的自信心一下子跌到了谷底,心重重地摔了下去。我真正地體會到了“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這句話。
其實一節成功的公開課,從學生課堂的表現就可以反映出來。或許是因為我太想要表現自己了,所以忽略了學生的反應。課堂上,學生發言不積極,回答問題不自信,這些都是老師的教學造成的。因為這個原因,我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失望之極,但是教研組長給我的建議確實非常中肯,也讓我確確實實認識到了這節課的問題所在。首先,作為小說,我在課堂中沒有突出小說的三要素,尤其是情節和人物的安排,沒有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以及對小說主題的作用。父親的形象,父親的心理對主題的突顯作用,次要人物高貴婦女對主題的作用等,這些我在上課時都沒有涉及到。其次,我上課之前沒有明確,通過這篇文章,我到底想要教給學生什么知識,提高什么能力。第三,我的提問不夠確切,不夠精煉,讓學生不知從哪個方面來回答,所以學生發言不夠踴躍,第四,我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展示的空間少,所以課堂沉悶,部分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第五,設計的朗讀環節沒有給學生提出朗讀的要求,朗讀形式多,但是朗讀沒有明確的指向性。總之,我這節課是一堂非常失敗的課。
我都不知道這是我第幾次失敗了,或許失敗多了,就開始麻木了,但是這一次,我確確實實是感覺到痛了,傷心了。我本來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展示自己的,但是卻適得其反,或許是我太想要證明自己了,所以教學設計就是我一個人在閉門造車,沒有聽取其他老師的意見,最后導致這節課的失敗。
這一學期,我沒有帶班,時間是很充足的,我也確確實實聽了好多老師的課,主要是小學語文老師的課,也看了一些教學名師的著作和教學實錄,我自認為還是學到了不少的東西,但是為什么都沒有展示出來呢?其實,實行課堂模式改革以來,我自己雖然也在積極地學習,認真地思考,也在借鑒別人的模式,可是我似乎總是沒有開竅一樣。以前,我原來完全沒有意識到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只是單純地按照教案來進行教學,現在知道了教學設計的重要性,可是卻不知道如何入手去設計。各種題材的文章的教學,我還沒有形成基本的模式,也就是還沒有“入模”,比如小說的教學就要抓住小說的三要素,分析人物形象和情節對主題的作用,整個課堂沒有一以貫之的主線,所以看起來非常的散亂,而且沒有知識點和能力點。如果說太過于模式化會導致課堂僵化,但是我連基本的模式都沒有,更別提有其他的發展了。其次,我在備課的時候依然沒有從學生的認知出發,沒有認真去分析學情,完全從我個人的理解和意志出發,所以根本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無法讓學生與文本形成共鳴。
盡管遭遇了無數次的失敗之后,我還是不相信這一點。就算是所有人都懷疑我的能力,我依然對自己有信心,只是我現在遇到了瓶頸,我一直還沒有開竅,只要我努力學習,虛心聽取意見,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多多的摸索,我一定會取得進步的。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3
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一)師:讀讀課題。(學生讀課題)
師:讀了題目,似乎隱藏著什么?
生:父母對兒女的關心。
師:簡單的說,一個怎樣的故事?
學生大略地說,教師隨機作了點撥。
(二)學生聽課文錄音,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時間 決定 理由
學生交流,教師隨機點撥:
時間 決定 理由
當天傍晚 …… ……
次日早晨 …… ……
次日傍晚 …… ……
三日上午 …… ……
師提示:這三次理由都很有說服力嗎?
學生回答主要觀點:三次理由前后之間很矛盾,基本上是借口。
二、核心詞替換:父母的
(一)師請學生替換一個詞,小組討論。
(二)學生上臺寫一寫:學生寫在黑板上的詞語有:
理由 關心 猶豫 心靈深處 苦衷 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看黑板上的板書,共同探討:
1、關于兩個“理由”:
師畫了一道線將兩個“理由”連接起來,問:兩個同學都寫了“理由”,誰寫的?說說你們的理由。
第一個學生說——父母都講的是理由,都是借口……
第二個孩子說——父母都是用一些理由,說明自己的真心……
2、關于“關心”:
師:誰寫了“關心”?
生:一次次把孩子要回來,表面是理由,實際是關心……
3、關于“猶豫”:
師:關心中流露出猶豫,為什么?
生:文章做感人的也是父母的猶豫……
4、關于“苦衷”:
師:說說“苦衷”。
生:父母每次都有理由,迫不得已的時候把孩子送出去,實在是有苦衷,太貧窮。
5、關于“心靈深處”:
師:說說他們的“心靈深處”吧。
生:父母的心里真的是很難受……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了點撥,評價。)
教師出示:元稹詩句:遣悲懷——誰知此恨人人有,貧*夫妻百事哀
二、孩子的心情
(一)播放《我的兄弟姐妹》片段,學生思考:
1、印象最深的是那個片段?
2、孩子的心是怎樣?
學生交流:
1、哥哥送妹妹的鏡頭。手足親情,難以分割……
2、哥哥奔跑的鏡頭。送走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想念自己死去的父母,心里更加悲痛……
(二)回到課文。大屏幕出示:
時間 孩子 心情
當天傍晚
次日早晨
次日傍晚
三日上午
學生一一對應,小組討論文章中被送出孩子的心情。
討論后交流:
1、老大心里非常悲傷。如果把我送掉可以讓他們生活的更好……
2、老二:心里難過,還是自己犧牲算了 。師提示:此時老大心里此時怎么想?生:猶豫……
3、老三女孩:心里難過,為了家庭的好,讓其它的兄弟姐妹過上好日子……
4、吃奶的孩子:她目擊了整個過程……
教師點評:幸虧最后的結果又團聚了!
(三)學生朗讀閱讀材料:《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
師:此文與《父母的心》相比,都是讓子女離開自己,但一去一留之間,你認同怎樣的父母之心?父母三次把孩子送出去,三次與一次是有區別的,這樣的父母你認同嗎?
生:認同。父母是生活所迫,極其矛盾……
師:最后把孩子都要了回來,最后說什么?有什么可行性方案嗎?(學生讀了最后一段,教師提示:所謂可行性方案就是一家六口餓死嗎?)
生:不會認同。我會想,難道媽媽不喜歡我了嗎?我們愿意和父母一起餓死嗎?有沒有征求過我們的意見?
師:你覺得應該征求孩子的意見對不對?這樣的父母之心作者本人怎么看呢?
大屏幕出示本文開頭,學生讀讀:
“諸位,把眼睛閉上五分鐘,然后平心靜氣地想想父親或者母親,試試看。
你們的父母是如何深深地愛著你們,懷念子女的父母之心是多么溫暖、多么廣闊,直到現在不是依然使大家感慨萬千、激動不已的么?啊,用不著閉上眼睛,你們大家無論早晚不是深深地感到雙親之恩么?
這個故事,肯定也是讓你們知道父母之心是多么偉大的故事之一。
故事發生在從神戶海港開往遙遠的北海道函館的船上。”
三、作者的心結:
師:結合川端康成的年譜研究:為什么川端康成贊美這樣的父母之心?
生交流:
1、從小失去父母,渴望父母的感覺……
2、從小是孤兒,過度的缺乏,希望得到補償
教師進行了隨機點評。
四、讀者的心裁:如果你是父母,你會怎么做?
學生交流:
1、師;請一位父親說。學生:我會跟孩子討論,征求意見……
2、師:請一位母親說。學生:我會為他們著想,把他們送走。雖然分隔兩地,可他們還是我生出來的……(教師點評:替換為一種理性的愛,愛可能會有區別……)
3、師:請那位吃奶的小朋友。學生……
五、教師推薦:可以讀川端康成的其它文章,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4
級別:市級開課時間:
開課班級:八(1)班
開課教師:
學習目標:
1、能體會父母親對兒女的深情,《父母的心》教案。
2、能聯系生活,對文章內容及感情進行拓展。
教學過程:
一、導入,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父母的心》教案》。
由檢查昨天布置的預習情況導入。
老師提問:
1、能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本文的內容。
2、孩子,你認為該不該送?
學生思考后,交流。
二、整體感知。
由于學生意見不統一,請同學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思考: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5
基礎題
1.“數”字有三個讀音:a.shǔ b.shù c.shuò,下面的成語中加粗的“數”應讀什么音?在括號內寫上序號。(6分)
(1)數不勝數( ) (2)如數奉還( )
(3)數典忘祖( ) (4)數見不鮮( )
(5)數米而炊( ) (6)數一數二( )
2.給加粗詞注音并解釋這個詞。(2分)
(1)無精打采( )________
(2)衣衫襤褸( )________
3.改正下列句中的錯別字。(3分)
(1)那位父親咀上雖然這么說,但臉上的表情卻十分猶豫。( )
(2)財主人一聽是女孩,有些不高興,但是看見那位媽媽失混落魄的樣子,除了答應也沒別的辦法了。( )
(3)老實說,我雖然沒有孩子,但你們當爹媽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羨幕你們。( )
4.有些同學往往用一字開花(也稱滾雪球)的方法來積累詞語。請用課文中“如數奉還”的“如”開花,看看你能寫出多少個含“如”的成語或四字短語。(不少于10個)(2分)
5.在下面句子的括號里,填進恰當的關聯詞,并說說這些關聯詞的表達作用。(2分)
昨晚上仔細地想了又想,大兒子嘛,( )( )怎么窮吧,也是我們家的接班人哪。( )( ),把老大給別人按次序也不對,( )( )可能,我們想用老二換下老大。
6.根據下面的語境,完成題目。(4分)
一位有錢的太太雖然年過四十,但還沒有孩子。她看見一位四十歲上下的男人,衣衫襤褸,帶著三個孩子,日子很艱難。這位高貴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位貧窮的父親和他的孩子們。她喚過一名女傭,低聲吩咐了一番后,女傭便來到那位父親的跟前說:“________________”
(1)高貴的夫人是怎樣吩咐女傭的?請想像一下,把夫人吩咐的話寫出來。
(2)女傭將怎樣對那位父親說,請你設計一下至少有幾種說法,把你認為最得體的一種填在下面。
7.這篇小說在收入課文時作了修改,例如:原文開頭有這樣一段議論:(10分)
諸位,把眼睛閉上五分鐘,然后平心靜氣地想想父親或者母親,試試看。
你們的父母是如何深深地愛著你們,懷念子女的父母之心是多么溫暖、多么廣闊,直到現在不是依然使大家感慨萬千、激動不已的嗎?啊,用不著閉上眼睛,你們大家無論早晚不是深深地感到雙親之恩嗎?
這個故事肯定也是讓你們知道父母之心是多么偉大的故事之一。
請問課文將這段開頭完全刪去好不好?
8.課文的原文有這樣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卻相當的臟。”課文將這個“臟”字改作“破舊”。為什么要這樣改?請說說你的體會。(10分)
9.給下面文字續寫一句話。(6分)
對一個年近古稀的人來說,沒有什么能比子女們對父母為他們創造幸福所表示的感激更為高興的事了,反之,________________
10.課文寫父母對三個孩子一個也割舍不掉,你能否用一句民間俗語來概括?(8分)
11.《父母的心》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人,當代________家,他的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968年獲________文學獎。(7分)
綜合題
《戰國策》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認為課文中父母不愿把兒女給富人,是不是失策?(可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
參考答案
基礎題
1.(1)a(2)b(3)a(4)c(5)a(6)a 2.(1)cǎi神采(2)lán lǚ(衣服)破爛 3. (1)嘴(2)魂(3)慕 4.如數家珍 如芒在背 如獲至寶 如花似玉 如花似錦 如出一轍 如愿以償 如喪考* 如此而已 如虎添翼 如上所述 如法炮制 如火如荼 如饑似渴 如膠似漆 如雷貫耳 如鳥獸散 如日中天 如湯沃雪 如蟻附膻 如意算盤 如影隨形 如魚得水 如坐針氈(不限于此,只要10個即可)5.不論 況且 如果 這些關聯詞的運用使語氣顯得誠懇而委婉。 6.(1)夫人對女傭說:“你去與那位有三個孩子的父親協商一下,能否把他的一個孩子給我做孩子,我給他一百元。孩子長大后還可以繼承我的家業。你說話可要婉轉一些啊。”(2)女傭的說話至少有這樣幾種:a.你這三個孩子真可愛,不過看來你的生活拮據,想不想改善一下困境?b.看來你有這么多的孩子,生活一定不容易,想不想改善一下?c.你在哪里發財?有三個孩子真福氣!d.孩子這么多,真有福氣!e.你孩子這么多,雖說是福氣,但生活也不容易啊!(不止這5種)在這5種中d項最得體,因為這句話使孩子的父親聽了有好感,而且引而不發,讓孩子的父親自己吐出苦衷,然后再說出自己的意圖。 7.這段文字原放在小說開頭,意在抒發感情和揭示主題。小說屬于敘事性文學作品,作品的主題一般通過故事和人物來揭示的,故沒有必要在開頭發表這樣一段議論。刪去后既不影響主題的表達,又節省了篇幅。 8.感情色彩起了變化。“臟”表現孩子的父母懶惰,不愛整潔,帶貶義;而“破舊”是一個中性詞,只表現“窮”的一面。 9.示例:沒有比看到子女對父母漠不關心、冷酷無情并且忘記父母給他們帶來幸福更傷心的了。(只要意思對且語氣上下連貫都可) 10.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 11.川端康成 日本 小說 伊豆的舞女 雪國 千羽鶴 諾貝爾
綜合題
這是一道開放題,無論贊成還是反對,只要言之成理,都可。關鍵在一個“理”上,如果說得充分則可得“優”;如果說得尚好,則可得“良”;如果一般化,則得“中”;如果言之無理,則得“下”。本題在論述時要求緊緊結合課文來談,同時可適當引用名人名句,如果能結合生活實例就更好。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筆法。
2、理解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
【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筆法。
2、理解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
【自主導學】
1.《父母的心》作者是 , (國)小說家,曾任日本筆會會長,獲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本文選自 。
2根據拼音寫漢字。
yuán 故 無精打cǎi 如數fènɡ 還 xiàn 慕
3.解釋加點詞語在句中的含義。(2分)
①他衣衫襤褸,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顯眼。
襤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財主夫人一聽是女孩,有些不高興,但是看見那位媽媽失魂落魄的樣子,除了答應也沒別的辦法了。
失魂落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橫線上選擇恰當的詞語。(2分)
貧窮 貧困
①那位高貴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位的 父親和他的孩子們。
②他家里能賣的都賣光了,生活非常 。
酬謝 感謝
①我 我的母親,因為她教會我做人的道理。
②錢呢,就算你們教給我懂得 父母之心的吧。
5.速讀全文,概括小說各部分的大意。
序幕:窮富兩家同在一艘輪船上。
開端:
發展:
高潮、結局:窮人夫婦最后一次索回女兒,一家人團聚。
【自主合作探究】
6.本文通過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7.揣摩文中“父母的心”,根據下列情境,補寫那對窮夫婦當時的心理。
示例:送走長子時:他們認為對方條件優越,送走一個孩子可讓他過好日子,自己的負擔也可減輕一些。
(1)用次子換回長子時:
(2)用女兒換回次子時:
(3)要回女兒時:
8.根據下面的語境,完成題目。(4分)
一位有錢的太太雖然年過四十,但還沒有孩子。她看見一位四十歲上下的男人,衣衫襤褸,帶著三個孩子,日子很艱難。這位高貴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位貧窮的父親和他的孩子們。她喚過一名女傭,低聲吩咐了一番后,女傭便來到那位父親的跟前說:“________________”
(1)高貴的夫人是怎樣吩咐女傭的?請想像一下,把夫人吩咐的話寫出來。
(2)女傭將怎樣對那位父親說,把你認為最得體的一種寫在下面。
9.“父母的心”中的“心”有何含義和作用?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因為文章中的父母親從事件開始,心理就不斷地在變化著;對人物的描寫都是圍繞著他們的心理變化展開的。
B.文中用財主夫人的心與父母的心作對比,文章的中心也是通過這一點體現出來的,突出了父母的“心”是不慕錢財的。
C.從這對父母的決定可以說明這顆心是天下父母對子女的愛心。
D.心指的是父母對子女的眷愛之心,是這篇文章的主題,也是導線,串起了整個故事的情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反饋檢測】(20分)
10.“數”字有三個讀音:A.shǔ B.shù C.shu,下面的成語中加粗的“數”應讀什么音?在括號內寫上序號。(6分)
(1)數不勝數( ) (2)如數奉還( )
(3)數典忘祖( ) (4)數見不鮮( )
(5)數米而炊( ) (6)數一數二( )
11.在下面句子的括號里,填進恰當的關聯詞,并說說這些關聯詞的表達作用。(3分)
昨晚上仔細地想了又想,大兒子嘛,( )怎么窮吧,也是我們家的`接班人哪。( ),把老大給別人按次序也不對,( )可能,我們想用老二換下老大。
12.課文的原文有這樣一句:“……但是孩子的衣服卻相當的臟。”課文將這個“臟”字改作“破舊”。為什么要這樣改?請說說你的體會。(4分)
13.課文寫父母對三個孩子一個也割舍不掉,你能否用一句民間俗語來概括?(3分)
14.《戰國策》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你認為課文中父母不愿把兒女給富人,是不是失策?(可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4分)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采用一波三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描寫人物的性格特征。
3、體會父母的愛子之心。
4、有情感的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
1、重點:情節的曲折性。
2、難點: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日本現、當代小說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
2、導語
“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柯羅里)“母親的心是兒女的教室。”(比徹)……引入《父母的心》一文。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學生討論、交流。
這篇小說共19自然段,按照小說情節發展的基本規律,可以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1—6),破題。寫窮富兩家同在一艘輪船上,形成鮮明的對照,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和人物關系。
第二部分(7—10),故事的開端。寫高貴的婦女想領養窮人的一個孩子。
第三部分(11—13),故事的發展。寫窮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換送子女給富太太的經過。
第四部分(14—18),高潮部分。上面三次送子換子已為矛盾沖突蓄足了勢,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兒,人物的矛盾沖突已發展到了頂點。
第五部分(19),小說的結局。一家六口終于團聚了。
三、探究
課文如果一開頭就寫貧窮父母一個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現父母愛子之心?現在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不能。因為父母總是這自己的孩子著想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上好日子。當有人開出優越的條件時,貧窮父母是不能不為自己的孩子著想的。如果一開始就加以拒絕,就顯得不真實,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達父母愛子之心。現在這樣寫的好處是:符合生活的真實;能把貧窮父母曲折復雜的內心活動表現出來;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產生藝術感染力,打動讀者的心。
四、語言訓練
(一)仔細體味課文中所寫的“當爹媽的心”,根據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兩句話寫出“那位父親”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 財主夫人要求送一個孩子給她時? 2、送走長子時?
3、用次子換回長子時? 4、用女兒換回次子時?
5、要回女兒時?
五、句段理解
(二)那男人才哭著說:“本來不應該……。把那么無知的孩子給人家,連我自己都覺得當爹媽的冷酷無情。你給的錢我們如數奉還,請把女兒給我們吧。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女兒一家六口人而死在一起好。”
理解:這是一個父親的肺腑之言,也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聲,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土窩。”托.富勒說:“孩子是窮人的財富。”(《箴言集》)蘇霍姆林斯基說:“愛孩子——這是作為能夠影響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靈魂。”(《名人名言錄》)這幾句話點出了本文的中心。
(三)該是父母和兒子分手的時候了,這對父母眼含熱淚,難割難舍地走出了艙房。……那位父親牽著五歲的兒子的手,無精打采地走進那財主太太的客艙。
……這回兩口子一起來到那位財主夫人的艙房。他們一見財主夫人什么也說不出來,竟然痛哭失聲。
理解:為生活所迫而賣親骨肉,其痛苦自不待言。怎么避免雷同的表達效果呢?作者三次調換分別用”眼含熱淚、難割難舍”“無精打采”“痛哭失聲”描述,痛苦逐漸加深,我們不難從中感到父母情感的震蕩,從情節上說,又為“有錢婦人”最終放棄了收養作了鋪墊。
六、積累中學語文在線
收集反映父母愛子女的故事、諺語、格言、民謠、詩歌等,學生互相交流。
七、小結
1、中心意思
本文通過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了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2、寫作特點。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濃濃的愛心中隱含著淡淡的哀怨。
八、結構圖解
貧窮父母 夫妻 第一次送子 第二次送子、索子 第三次送子、索子 索回女兒
多子沒能力撫養 商量 請你收下吧 長子“是我接班人 “ 就像把婆婆仍了 “太太擔心”
貴婦人 無子 求子:過好日子 第一次得子 第二次得子、 第三次得女、還子 還女兒 也跟著悲傷
日子富足 繼承家業 按約付錢 還子,高興同意 “有些不高興” “教給我懂得父母之心”
九、布置作業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8
活動目的:
1、閱讀《父母的心》,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父母的愛是很偉大的。
2、激發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知道簡單的閱讀方法。
3、通過閱讀,培養學生感悟和歸納的能力。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說一說看過哪些課外書
2、師隨機評價,簡介《父母的心》
二、運用讀書方法進行閱讀《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愛
1、生進行閱讀(快速默讀)
2、生分享故事內容(概括內容大意)。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寫的一篇小小說,它通過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了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小說字里行間既表現了濃濃的愛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學作品情感復雜多樣的藝術魅力。
3、邊讀邊把用得好的詞語和生動的句子畫出來。
4、生進行第二次閱讀。(精讀)
5、閱讀反饋:
你認為哪個詞用得好?好在哪里?你認為哪個句子寫得生動?為什么?
師對說得中肯的答案給以肯定,鼓勵學生如何去品詞品句。
6、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生談感受)
三、認識看課外書的作用
1、看了一個精彩有趣的故事以后會怎么做?
2、討論看課外書有什么作用
四、概括閱讀的方法
1、出示閱讀的方法
2、討論怎樣閱讀才會有更多的收獲?
五、課堂總結
總結:今天同學們通過平時學會的閱讀方法,自己學習了《父母的心》這個感人的故事,懂得了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顆崇高的愛心。其實有關這個題材的文章還有很多,大家可以回去找找,看看你能找到幾篇這類型的文章,帶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吧。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1、能體會課文中父母親對兒女的深情。
2、能結合實際生活,體驗和感受父母對自己的愛。
教學重點:體驗和感受父母對孩子的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現在我們來作個調查:知道爸媽生日的同學請舉手。(指名學生說說父母的生日)知道爸媽生日并給爸媽慶祝過生日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回答)
看來,父母在我們心中有可能不是第一位,可恰恰相反,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卻永遠是第一位的:下雨時,總能見到父母送傘的身影,生病時,總能見到父母擔憂的神情,生日時,仍能見到父母發自內心的會心一笑。那么,我們今天就跟隨川端康成一起來走近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心。
請大家把課本打開到110頁。
二、新課
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完后準備回答兩個問題:
①、請用簡要的話概括本文的故事內容。
②、你覺得這對父母可惡嗎?他們居然要把自己的孩子當作貨物一樣賣掉。說說理由。
(建議大家朗讀)
準備好了嗎?荊老師注意到剛才朗讀的過程中這個詞有個別同學讀得不很準確:襤褸 誰能告訴我它怎么讀?學生讀
相信通過剛才的朗讀、思考,每個人一定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現在就請大家發表觀點。
答案:①、 本文寫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
請2—3人發言,比比誰更簡潔。
提問:其他同學怎么樣?有沒有比他更簡潔的?
②、(不可惡。
a、他們地位低下。一家六口,生活艱難,把孩子送出去,是現實所迫。
b、富人家條件好,孩子去了能過上好日子,也會減輕家里的負擔。
c、他們最終還是把孩子要回來了。
因此,這對父母并不可惡。)
過度:這對父母不但不可惡,而且在內心深處痛苦地掙扎著,他們所作的一切源于對孩子的愛。而這種真摯的感情已經被川端康成用文字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現在,就讓我們把這些文字還原成真摯的感情。
2、再讀體驗:
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細細品味,邊讀邊圈點勾畫,思考兩個問題:
①他們既然把孩子送出了,為何最后又把孩子要回來?
②文中哪個畫面最使你感動?請簡述理由。
(可從神態、語言、動作入手,抓關鍵字詞等方面分析)
a、財主夫人要求送一個孩子給她時。
b、送走長子時。
c、用次子換回長子時。
d、用女兒換回次子時。
e、要回女兒時。
答案:①、雖然理智告訴他們可以送出孩子,但這種理智經不起時間和感情的折磨,理性決策經不起感情的考驗。愛子之心使他們難以割舍任何一個孩子,不得已,她們又向貴婦人要回了孩子。
3、三讀感悟:
過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與孩子的骨肉分離,最終把孩子要回了,那么,這一家人今后的命運將會怎樣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四人小組討論,時間3分鐘)
①、這一家六口今后的命運將會怎樣呢?越多越好。
答案:學生可以想象:a、一家六口經過艱苦奮斗,終于翻了身,從此過上了幸福生活。
b、一家六口到財主夫人的公司打工,由于工作出色,大兒子最終成了總經理家業的繼承人。
c、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無路,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
d、生活艱苦、父母后悔沒有送走孩子
e、貴夫人認這幾個孩子為干女兒、干兒子,給父母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一部分保障
f、父母用100元開了一家小店,和貴夫人一家有生意上的往來——)
4、真情表白
過度:文中的父親說:“寧愿和兒女餓死在一起,也不愿舍棄任何一個孩子”,這是一種愛的表現。那么,我們自己的父母呢?她們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
①、荊老師課前采訪了一位嘉賓母親,對自己的兒子期望很高,兒子犯錯,她經常會責備兒子,那么,她是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首先讓我們來聽聽這位母親的心里話。打出采訪視頻。
你是如何看待視頻中媽媽的? 3位學生發言
對,雖然兒子身上有許多缺點,但他在父母的心中永遠是最好的。生活中父母之愛的表現雖是樸實的,平凡的,但值得在記憶中永遠珍藏。
②、學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看了視頻中的母親,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父母是多么地愛孩子,那么,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將如何向你的父母表白?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行動。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結束后挑選一位代表展示你們的成果。(時間3分鐘)
(學生用詩歌、歌曲、及自己的行動來回報父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好好學習報答他們
多與父母溝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
關心父母,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幫父母做一件事,讓他們感受孩子的愛
給父母寫一封信…)
5、同學們說得多好啊,把這些內容連在一起就是一曲愛的贊歌。這一切一切的愛都源于父母有一顆赤誠的晶瑩透亮的愛子之心,荊老師現在把這愛的贊歌濃縮成一句話:父母之愛如暖陽 無私奉獻給大地 來作結。
并把它贈送給在座各位的爸爸媽媽。
三、作業
1、請展開你的想象,選擇一種結局進行續寫。
2、請同學們把自己內心的美好祝愿濃縮成一副對聯,并發揮我們班的特色,用毛筆寫就送給你摯愛的父母。
四、結束語
最后,讓我們共同祝愿小說中的主人公因為有了父母濃濃的愛心,他們一定能克服生活上的艱難險阻,健康而幸福地活著。同時也讓我們祝愿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渡春秋,讓親情永駐人間。
也希望大家把這種愛的感覺延續到課后,讓我們以筆傳情。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較獲取信息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自學、討論、總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父母矛盾與愛的情感。
體諒、諒解。
教學重點:
比較三次調換,從中分析總結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學難點:理解父母出發點,和矛盾的愛子之心。
教學創意:三次調換全方位比較,比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嗎?父母的心你明白嗎?今天川端康成將我們展示這樣一對父母的故事。
二、自學課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讀、朗讀結合,了解大意,掃清字詞障礙。
2、快速默讀課文,請概括敘述本文大意。
3、精讀課文,回答:
本文一共寫了幾次換孩子過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分別在什么時間,財主夫人有什么態度變化?這對夫婦當時各是什么表情?
4、你認為他要孩子、換孩子理由充分嗎?如果是你,會同意嗎?
5、既然要孩子,為什么當初要把孩子給出去?既然給出去,那么為什么結果又把孩子都要回來?
三、自學過程:
1、自己讀書,在書中找出答案。
2、小組交流,合作寫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確答案,理解主題。
四、探究、明確;
本文通過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了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一顆崇高的愛心。
全文主要寫三次調換
時間 人物 順序 表情 理由 財主夫人態度
當天傍晚 夫妻二人 長子 眼含熱淚 難割難舍 貧窮 付錢
第二天早上 父親 二子 無精打采 接班人次序 高高興興答應
第二天傍晚 妻子 女兒 不好意思 婆婆太大了 有些不高興無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 夫妻二人 全要回 痛苦 太小冷酷 悲傷、落淚(感動)
幾次調換孩子兩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這些理由只要一個出發點,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盡管家境貧窮,但孩子畢竟是父母的心頭肉。因此無論失去哪一個孩子,父母的心都會很痛苦,因此盡管理由不夠充分,甚至前后矛盾,但他們還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借口掩蓋其事實意圖,直到最后才不得不說出實話。父母三番兩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誠實,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現出他們對子女無私的愛。
把孩子給出去,是現實所迫,富人家條件好,對孩子有好處,也會減輕家里負擔,理智告訴他們可以這么做。
但是這種理智無論如何都經不起時間情感折磨,骨肉分離,理性決策經不起感情考驗。 愛子之心使他們實在難以割舍任何一個孩子,不得已,她們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們發現,無論是給還是討還孩子,都是因為父母之愛心在支持他們。父母的心就是這么矛盾,他們在愛中掙扎。
總結:人們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廣闊。父母心時時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優越生活條件,又無法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擔心給孩子帶來痛苦、傷害。所以同學們一定體諒這矛盾的父母心,偉大父母心。
五、擴展延伸
1、如果你是這對父母,你會怎么做,并說明理由。
2、結合你的實際生活,并進行比較,談談你對父母心的理解。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11
一、導入語
同學們,傳說:上帝創造了人,但沒有精力照顧好他們,所以給每個人創造了父母。于是有了這么一個地方,它永遠在你的心靈最深處,你愿用一生的時間去呵護他,這個地方,叫做“家”;而有這么一顆心,他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顆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父母的心》,讓我們感受一下父母這顆偉大、博愛的心。
二、品讀課文
1、初讀課文:感受父母心
請同學們大聲地朗讀課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1)語言簡明 (2)內容完整
過渡語:剛才同學們讀書非常投入,請大家把你的內容概括寫在小紙條上。(幻燈片投學生作品)
依照這兩個要求請大家對剛才同學的回答作出點評。(學生點評)
總結:由此,我們明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要說清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
的起因、經過、結果。老師是這么概括的(投影:本文講了一對父母因貧窮想送孩子最終沒送出去的故事)
2、再讀課文:揣摩父母心
過渡語:同學們,剛才通過對課文內容的概括,我們或許會發現,文中的父母在送還是不送孩子這個問題上一直是處于猶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們的情感世界產生了哪些波瀾呢?現在啊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來體驗一下父母內心的真實的感受吧。
請同學們再細讀課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時間 決定 表情 原因
當天傍晚 送走大兒子 眼含熱淚 難割難舍 貧窮
第二天早上 送走二兒子 無精打采 接班人次序
第二天傍晚 送走三歲女兒 不好意思 和婆婆太像了
第三天上午 全部要回 痛苦 太小冷酷
過渡語:同學們填表很認真,請一位同學把結果給大家說一下(幻)。老師也對文章作了認真地閱讀,我是這么填寫的。
通過這張表格,我們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過程中是煞費苦心,頗費周折的,他們一直處于猶豫矛盾之中,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內心有很多的考慮。那他們究竟考慮了些什么?請同學們到文中劃出相關的語句,請同學先指出地方,然后齊聲朗讀這些語段。
再次研讀課文,根據文中幾次換回孩子原因的有關語句,探究出“父母的心”的具體內涵。(幻)
學生活動:1.先自己認真閱讀,然后思考“父母的心”的內涵 2.四人小組討論各自的觀點。
父母的這顆心到底包含哪些內涵呢?,
老師明確:愛心、孝心、責任心(幻燈)
第11小節, “今天早晨給你送來的二兒子,從眉眼長相到說話的嗓子,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樣。”這個理由表面上似乎很可笑,實質上卻是孝順父母的問題。而孝順父母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日本有這樣的諺語: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第15小節,從理性角度上看,把孩子送出去也是對孩子的愛,希望他以后能生活地比父母好。而從感情的角度,父母覺得自己太殘忍。“可是,正因為她太小,所以總擔心她是不是會這樣那樣啦,結果是我們兩口子一夜沒睡。把那么個無知的孩子給人家,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當爹的太冷酷無情。”這是一個父親的肺腑之言,也是父母的愛心使得他們做出了要回小女兒的決定。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12
(文學常識要求扎實學好,以記為主。)事情到這兒還沒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這回是兩口子一齊來到財主夫人的艙房。他們一見財主夫人什么也說不出來,竟然痛哭失聲。“怎么啦?”財主夫人趕忙問道。“實在是太難為情了。”兩口子只說了這么一句就又哭了。問了幾次,那男的才哭著說:“本來是不應該這么隨便說話的。昨晚上我們兩口子本來是商量好,說得一妥百妥,決不留戀孩子啦,可是,正因為她太小,所以總擔心她是不是會這樣那樣啦,結果是我們兩口子一夜沒睡。把那么個無知的孩子給人家,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當爹的太冷酷無情。您給的錢我們如數奉還,請把女兒還給我們吧。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好。”財主夫人聽了這番話,不由得也跟著悲傷起來,她含著眼淚說:“是我不對,老實說,我雖然沒有孩子,但你們當爹媽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羨慕你們。孩子還給你們,錢呢,就算做你們教給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謝吧。”那一家六口終于又團聚了。1.語段選自________(人名)的小說《父母的心》,他是________(國家)小說家。2.語段中寫兩口子來到財主夫人的艙房,痛哭失聲表現了父母什么樣的心理。3.財主夫人最后說,“就算做你們教給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謝吧。”財主夫人所指的“父母之心”是什么呢?4.你是怎樣理解小說結尾的那句話的? (北京崇文區中考題)成長的橋①我記事很晚,所有關于童年的記憶,差不多都在父母與別人的閑談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笨小孩。②上學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親,她說“老師今天講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擠出三個字:“腳板印。”母親又問一起回來的同學,她說:“老師要我們腳踏實地,好好學習。”大家一陣笑,我也跟著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愛的花瓶,我把碎碴掃到地板中央,再搬個小凳老實地坐在旁邊。母親回來生氣地責罵時,我振振有詞地說:“老師講要表揚誠實的孩子,你卻批評我!”母親忍不住撲哧笑了。③也許智商有限加讀書不用心,雖然花了時間做了副努力的樣子,小學時成績并不理想。別人家的父母見了面總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邊訕笑一邊借機脫身,回來了他們彼此安慰說孩子老實,心眼又好,讀書也自覺,就別逼她了。那時真想像皮皮魯那樣,把課本煮了熬湯喝,除此以外我想不到法子讀好書。④懵懵懂懂長到九歲,我的思想第一次發生重大轉折。⑤那年,春天的花開得特別艷,尤其我家向陽的窗下(那里有個半米寬的窄臺),花朵更是美不勝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卻忽略了扳著的窗子是沒有插銷的。一分鐘后那扇要命的窗子開了,把我像球一樣從二樓拋下去做了自由落體運動;仙人掌又火上燒油,落地我已變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來聽說,是好心的行人送我進了醫院;私下以為嫌我笨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竟在柜臺內暈倒了,蘇醒過來跌跌撞撞推開同事就往醫院跑;而父親一臉煞白,騎自行車撞到了電線桿,爬起來車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沖……那天醫生差點下死亡通知書,警告說,病人必須一直保持清醒意識。于是父母每隔一個小時忐忑不安地喚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墜落的我,就被父母一聲又一聲、柔和而又有力、平穩而又[甲]、摻雜著心疼與希冀的呼喚拉回了這鳥語花香的世界。⑥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個全年級第一。鄰居說這一摔沒留個后遺癥已是萬幸,想不到還摔開了竅,變聰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時的昏迷中母親帶淚的呼喚,父親緊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睜開眼他們憔悴的面容上的極大喜悅,與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淚水,讓我一剎那長大了。我才知道我對父母是那樣重要,心中漸漸清晰的愛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為父母好好讀書。拿到成績單時父母的[乙]和欣慰,讓我開心了好久。后來讀書成了習慣,一讀讀到了研究生。⑦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屬高屬低,這對人的一生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樣的父母,從懵懂到明事,其實只有一橋之隔;這座橋,就是父母溫厚的愛。就像黑云經過太陽的親吻也會變成絢麗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愛來呵護,也會成長為頂天立地的棟梁。(聯系上文,抓住人物性格要抓住關鍵性句子,即父母給予“我”的愛的句子)5.根據表現人物心情的需要,[甲]、[乙]兩處應填的恰當的詞語是什么?[甲]處填________,[乙]處填________。6.第②段中“母親回來生氣地責罵時,我振振有詞地說:‘老師講要表揚誠實的孩子,您卻批評我!’母親忍不住撲哧笑了”,結合上文內容,說說母親為什么轉怒為喜?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7.結合全文內容,概括“我”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8.文中多處寫父母給予“我”的愛,請寫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9.文中起過渡作用的自然段是第________段。10.“成長的橋”在文中指________。結尾畫波浪線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表達作用是________。11.文章詳寫的是哪件事(從起因、經過、結果三方面概括)?詳寫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川端康成 日本2.失去女兒后的痛苦,為自己行為感到慚愧,及對財主夫人的歉意的復雜心理。這樣感情心理從下文夫妻對財主夫人的對話中可以分析出。同意送孩子是基于對孩子的愛,而反復三次換孩子表面看來有各種理由,但歸根結底還是對孩子的愛,而失去任何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所無法承受的,這一句“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說出父母真實的想法,表現父母偉大的愛。3.對孩子真誠、無私、不能割舍的愛。開始財主夫人對于這對夫妻幾次三番換孩子是有看法的,但每次換孩子的理由,都讓人無法拒絕,尤其是最后一次,夫妻哭著要回女兒的那段對白,深深打動了財主夫人,讓她明白了父母對子女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愛是任何金錢無法換取的。4.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它考查的不僅是學生對于主題的認識,還有學生對于親情的感情升華。答案雖可以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父母的愛是偉大,有了這種愛是可以戰勝一切困難的。中考真題演練的這七道題目分別考查人物心理描寫能力,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對文章句子的感受體驗,結構把握分析,整體理解能力,修辭的表達效果,文章寫作手法的運用,體現了對記敘文能力的綜合考查。第5題考心理,甲處表現焦慮,乙處表現驚喜,可選用同義詞填寫。第6題母親的“怒”是因“我”打碎花瓶,“喜”是因“我”誠實可愛,抓住這兩點即可。第7題可從誠實、心眼好、理解父母、讀書自覺等方面概括“我”的特點。第8題須扣住父母給予“我”的愛的句子,再作分析,既有客觀要求,又有主觀發揮。第9題中的過渡段是全文的第4自然段,上半句承上,下半句啟下。第10題對“橋”的喻義把握可結合全文理解為父母溫厚的愛。結尾在表達上生動形象地強調了父母之愛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第11題可列出要點概括:(1)“我”因故受傷昏迷(起因)。(2)父母的聲音叫喚把“我”拉回鳥語花香的世界(經過)。(3)“我”刻苦讀書,以優異成績回報父母(結果)。詳寫的作用是突出了父母溫厚的愛對于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這一中心。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課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寫作技巧。
2、掌握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初讀理情節、品讀析人物、悟讀明主旨。
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父母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
教學重點:
1、閱讀小說的一般方法。
2、感受父母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
教學難點: 感受父母濃濃的愛心、淡淡的哀愁。
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境導入
前面我們學習了朱自清的《背影》和梁曉聲的《慈母情深》,這兩篇文章讓我們感受到:父愛如山,深沉而又偉岸;母愛如水,細膩而又溫柔(板書)。那么父母之愛又是一種怎么樣的感情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父母的心》。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請學生簡單介紹作者,老師指導補充
2、(1)給下列字注音或組詞:
瀨( ) 傭( )酬( ) 艙( ) 襤褸( )
(2)解釋:
失魂落魄:
如數奉還:
3、作者介紹
同學們自愿舉手回答和完善,老師補充注意事項:川端康成曾獲得諾貝爾獎,作者身世對其創作的影響。
三、初讀課文,理清情節
1、閱讀課文,初步體會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感受文中父母的心情變化。
2、劃分段落,進一步掌握文章結構和故事的展開
破題(1、2)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關系。
開端(3-6)想領養孩子。
發展(7-12)三次送換子女。(送大兒子→用二兒子換大兒子→用小女兒換二兒子)
高潮(13-16)要回女兒。
結局(17)一家六口團聚。
3、小結:這個故事的三次送換,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小說情節的一波三折。
四、品讀課文,分析人物
再讀課文,想想:三次換子女時,父母分別用了什么樣的理由?有什么不同的表情?你能從中體會到父母什么樣的心理?完成下表: 次數 理由 表情 心理
五、悟讀課文,明確主旨
三讀課文,你覺得把孩子送給別人是愛嗎?要回孩子是愛嗎?說出你的理由。
討論后教師總結:在父母的心頭,兒女就是他們一生不變的牽掛。不管是風來了還是雨來了,他們永遠是我們的庇護神。正如俗話所說:手心肉,手背肉,手心手背都是肉。送與不送都是愛。
六、總結
小說寫作特點: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小說主題特點:濃濃的愛心 淡淡的哀愁(父母的心的內涵)
七、布置作業
1、仿寫“父愛如山,深沉而又偉岸;母愛如水,細膩而又溫柔。”
2、思考日常生活中父母為我們衣食住行各方面做出的努力,我們又做出過什么讓他們欣慰的和傷心的事;把它們分別列寫出來,交給父母。
【附】板書:
父母的心
川端康成 次數 理由 表情 心理
一 貧窮 眼含熱淚 濃濃的愛心
淡淡的哀怨
二 接班人次序 無精打采
三 和婆婆太像 失魂落魄
四 太小、冷酷 痛苦失聲 父愛如山,深沉而又偉岸;母愛如水,細膩而又溫柔
作品風格:一波三折 跌宕起伏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14
父愛不如母愛那樣體貼入微,隨處可見,他一般是埋在心底,只有在關鍵時刻才顯露出來;他的嚴厲有時是恨鐵不成鋼,當你做出成績的時候他會欣然一笑。小編整理了《父母的心》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到您。
父母的心
當輪船駛出瀨戶內海,航行于廣闊的海面的時候,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一位風度極佳、引人注目、年紀四十歲左右的貴婦人。女傭和打雜兒的片刻不離左右。與此成對照的是,有一位四十歲上下的男人,他衣衫襤褸,那副寒酸相在人群中也十分顯眼。他帶著三個孩子,最大男孩有七八歲。孩子們長相都很聰明可愛,但是身上的衣服卻相當破舊。
那位高貴的夫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位貧窮的父親和他的孩子們。她喚過一名女傭,低聲吩咐了一番后,女傭便來到那位父親的跟前說:孩子這么多,真有福氣啊!
謝謝。他們下邊還有一個吃奶的孩子呢。像我們這樣的窮人,因為有孩子日子就更苦。說起來怪難為情的,我們已經沒有能力扶養這四個孩子了。話雖這么說,但是決不會把他們扔了。為了孩子們,我一家六口正要去北海道找活兒干呢。
方才你說的如果確實是實際情況,我就想跟你說說相求的事了。我的東家是函館的財主,在一家大公司當總經理,日子過得很富足。但是只有一件事不如人意:年過四十還沒有孩子。我家太太方才叫我來跟你說說,能不能送一個孩子給她。到了她家的孩子,不僅能夠過好日子,而且可以繼承財主的家業。另外,我家太太還要贈送你們一百元,作為酬謝。
這可得謝謝啦那位父親嘴上雖然這么說,但臉上的表情卻十分猶豫。最后,他告訴女傭,這事得和孩子的媽媽商量之后才能決定。
那天傍晚,當輪船航行在相模灘的海面上的時候,那男人和他的妻子一起,帶著他們的長子來到那位婦人的艙房。他們說:那就請您把這個小家伙收下吧!
結果自然是按口頭約定,對方付了一百元錢。該是父母和兒子分手的時候了,這對父母眼含熱淚,難割難舍地走出了艙房。
但是到了第二天早晨,船在繞著房總半島轉的時候,不知什么緣故,那位父親牽著五歲的二兒子的手,無精打采地走進那位財主夫人的艙房。他說:昨晚上仔細地想了又想,大兒子嘛,不論怎么窮吧,也是我們家的接班人哪。況且,把老大給別人按次序也不對,如果可能,我們想用老二換下老大。
當然行!財主夫人高高興興地同意了。
可是,當天傍晚,孩子母親又帶著三歲的女兒來了,她很不好意思地說:簡直沒法跟您說,今天早晨給你送來的二兒子,從眉眼長相到說話的嗓門,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樣。我就實話跟您說吧,我這心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樣不好受,再說也對不起我們當家的。況且,他已經五歲了,我覺得他一定會永遠地記著我們,想到這兒覺得他可憐得不得了。能不能答應我們這個女孩子把他換下來?
財主夫人一聽是女孩,有些不高興,但是看見那位媽媽失魂落魄的樣子,除了答應也沒別的辦法了。
事情到這兒還沒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這回是兩口子一齊來到財主夫人的艙房。他們一見財主夫人什么也說不出來,竟然痛哭失聲。
怎么啦?財主夫人趕忙問道。
實在是太難為情了。兩口子只說了這么一句就又哭了。問了幾次,那男的才哭著說:本來是不應該這么隨便說話的。昨晚上我們兩口子本來是商量好,說得一妥百妥,決不留戀孩子啦,可是,正因為她太小,所以總擔心她是不是會這樣那樣啦,結果是我們兩口子一夜沒睡。把那么個無知的孩子給人家,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當爹的太冷酷無情。您給的錢我們如數奉還,請把女兒還給我們吧。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兒女一起六口餓死在一起好。
財主夫人聽了這番話,不由得也跟著悲傷起來,她含著眼淚說:是我不對,老實說,我雖然沒有孩子,但你們當爹媽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羨慕你們。孩子還給你們,錢呢,就算做你們教給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謝吧。
那一家六口終于又團聚了。
《父母的心》閱讀題目:
18.本文敘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簡要概括。(3分)
答:
19.本文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20.談談你對文中貴婦人的認識。(3分)
答:
21.本文在情節安排上跌宕起伏,這樣寫有何作用?(3分)
答:
22.閱讀本文后,你有什么人生感悟?(3分)
答:
《父母的心》參考答案:
18.(3分)一對窮夫妻拒絕優越的條件,終不愿意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送給富有人家。(意思對即可)
19.(3分)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和人物之間的關系,為情節的展開張本。(意思對即可)
20.(3分)通情達理,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有愛心。(言之成理即可)
21.(3分)吸引讀者,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對即可)
22.(3分)言之成理即可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15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采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筆法,把故事寫得波瀾起伏,曲折動人。
2、理解小說表現的深刻主題,即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
學習重難點:
1、重點:情節的曲折性。
2、難點:作品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怨。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汪洋中的船,永遠惦念的是港灣;高飛的倦鳥,始終牽掛的是故林;天涯的游子,無盡思念的是親情。再優越的條件,也割不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愫!這種動人肺腑的親子之愛正是日本傳統文化的精粹,讓我們共同欣賞一個平常但催人淚下的故事——《父母的心》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作者。
2、積累字詞:襤褸( )( )
失魂落魄:
無精打采:
如數奉還:
3、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學生討論、交流。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2、分析人物形象:文中分別用了什么刻畫人物的方法?寫了幾個人物?概括其形象。
3、語言訓練:
(1)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2)本文語言細膩、深沉且蘊含深刻,文中哪些話語最讓你感動,有感情的讀出來,并說一說為什么使你動情?
4、深入理解父母之愛:積累收集反映父母愛子女的故事、諺語、格言、民謠、詩歌等,互相交流。
四、總結歸納:
1、這篇文章講述 。
贊美了 的感情。本文的感情基調是 。
2、寫作特點:(○)(1)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
(○)(2)濃濃的愛心中隱含著淡淡的哀怨。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16
一、給加粗的字注音襤褸( ) 吩咐( ) 酬謝( )失魂落魄( ) 妥( )二、改正下列詞語中的錯別字吩付 風度極佳 痛哭失生 無精打彩冷酷無情 如數俸還三、填空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國別)小說家,著有散文名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一) 事情到這兒還沒完,第二天上午,船快要到北海道了,這回是兩口子一齊來到財主夫人的艙房。他們一見財主夫人什么也說不出來,竟然痛哭失聲。“怎么啦?”財主夫人趕忙問道。“實在是太難為情了。”兩口子只說了這么一句就又哭了。問了幾次,那男的才哭著說:“本來是不應該這么隨便說話的。昨晚上我們兩口子本來是商量好,說得一妥百妥,決不留戀孩子啦,可是,正因為她太小,所以總擔心她是不是會這樣那樣啦,結果是我們兩口子一夜沒睡。把那么個無知的孩子給人家,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當爹的太冷酷無情。您給的錢我們如數奉還,請把女兒還給我們吧。與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好。”財主夫人聽了這番話,不由得也跟著悲傷起來,她含著眼淚說:“是我不對,老實說,我雖然沒有孩子,但你們當爹媽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羨慕你們。孩子還給你們,錢呢,就算做你們教給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謝吧。”那一家六口終于又團聚了。1.“實在是太難為情了”為什么“難為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你們當爹媽的心我完全理解”,當爹媽的心是怎樣的心?聯系文章內容說說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那一家六口終于又團聚了”一句中,“終于”的表達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藏羚羊跪拜 這是一個聽來的故事。發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車穿過藏北無人區時總會不由自主想起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將母愛濃縮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那時候,槍殺、亂逮野生動物是不受法律懲罰的。當年可可西里舉目可見的藏羚羊、野馬、野驢、雪雞等,眼下已成了鳳毛麟角了。當時,經常跑藏北的人總能看見一個肩披長發,留著濃密大胡子,腳蹬長統藏靴的老獵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動。他無名無姓,云游四方,朝別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餓時火煮黃羊肉,渴時一碗冰雪水。獵獲的那些皮張自然會賣來一筆錢,他除了自己消費一部分外,更多地用來救濟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獵人在救濟他們時總是含淚祝愿:上蒼保佑,平安無事。殺身和慈善在老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槍是在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以后——應該說那天是他很有福氣的一天。大清早,他從帳篷里出來,伸伸懶腰,正準備喝一碗酥油茶時,突然瞅見了幾步之遙對面的草坡上站立著一只肥肥壯壯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門來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渾身立即涌上來一股清爽的勁頭,絲毫沒有猶豫,就轉身回到帳篷里拿來了槍。他舉槍瞄了起來,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沒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著他,然后沖著他前行兩步,兩條前腿“撲通”一聲跪了下來。與此同時只見兩行長淚就從它眼睛里流了出來。老獵人的心頭一軟,扣扳機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區流傳著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語:“天上飛的鳥,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時藏羚羊給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饒命了。他是個獵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饒打動是情理中的事。他雙眼一閉,扳機在手指下一動,槍聲響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臥的姿勢,眼里的兩行淚跡也清晰地留著。那天老獵人沒有像往日那樣當即將獵獲的藏羚羊開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現著給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蹺,藏羚羊為什么要下跪?這是他幾十年狩獵生涯中惟一見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鋪上,他久久難以入眠,雙手一直顫抖著……次日,老獵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對那只藏羚羊開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顫抖。腹膛在刀刃下打開了,他吃驚得叫出了聲,手中的屠刀咣當一聲掉在地上……原來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靜靜地臥著一只藏羚羊,它已經成形,自然是死了。這時候,老獵人才明白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體肥肥壯壯,也才明白它為什么要彎下笨重的身子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獵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條命呀!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圣的。當天,他沒有出獵,在山坡上挖了個坑,將那只藏羚羊連同那只沒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時埋掉的還有他的杈子槍……從此,這個老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沒人知道他的下落。1.本文中表現文章主題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2.用一句話簡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本文敘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3.為什么說“殺生和慈善在老獵人身上共存”?請根據文中有關內容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老獵人在掩埋了藏羚羊的同時,也埋掉了杈子槍,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閱讀文章有關內容和下面兩段資料,從中你有什么發現?寫出你探究的結果。①藏羚羊為我國特有的珍貴瀕危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主要棲息在西藏等高原地帶,喜群居生活,性怯懦機警,常出沒在人跡罕至的地方。②近幾年來,武警官兵為保護可可西里生態環境打響了艱苦的保衛戰……如今,在可可西里的青藏公路沿線,藏羚羊、藏野驢、野牦牛成群結隊,不時向過路車輛鳴叫相迎,揮蹄致意。【參考答案】一、lán lǚ fēn fù chóu hún pò tuǒ二、咐 聲 采 奉三、略四、(一)1.因為他們夫妻二人親口答應將一個孩子給財主夫人,但后來又三番五次的換孩子,現在又不給她孩子了,所以感到難為情。2.對孩子的一片愛心。寧可自己吃苦,甚至餓死,也不讓孩子受苦。3.“終于”表示經過種種變化或等待之后出現的情況,準確地說明了“一家六口人團聚”是經過幾送幾換之后出現的,較好的總結了上文的內容。(二)1.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動物在內,都是神圣的。2.一位老獵人槍殺了一只懷孕的藏羚羊(或藏羚羊為保護孩子向老獵人下跪但仍被槍殺)3.老獵人的心頭一軟,扣扳機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他雙眼一閉,扳機在手指下一動,槍聲響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4.在神圣的母愛面前,老獵人良心受到譴責,他內疚、悔恨,決心不再殺害無辜的生靈。5.①政府加大了保護的力度②群眾提高了覺悟③藏羚羊的數量增加④藏羚羊的習性有所改變……
《父母的心》教學設計 篇17
學習目標:1、能體會父母親對兒女的深情。
2、能聯系生活,對文章內容及感情進行拓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由檢查昨天布置的預習情況導入。
老師提問:
1、 能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本文的內容。
2、 孩子,你認為該不該送?
學生思考后,交流。
二、整體感知。
由于學生意見不統一,請同學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思考:
出示課件:
1、 用“圈點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況下的神態變化的詞語。
2、 根據父母的神態變化,你覺得他們是怎樣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這樣的父母的,并說出理由?
3、 為何父母最后還是沒有把孩子送掉?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讀課文,然后各抒己見。
小結:通過對文本的理解,我們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愛。這種至愛親情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再優厚的物質條件,也是不可能動搖這份天下最誠摯、最濃郁的感情的。
老師再講一個發生在自己母親身上的真實事情:我的母親今年已近古稀之年,每次回家母女聊天時,母親都會重復這樣一個故事。母親小時侯家里姊妹多,家境貧困,她的父母把她送到鎮上一個比較富有的人家。但是母親一逮著機會,就會偷偷地逃回家,每當回到家時,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時,那個親熱勁甭提有多高興了。可是好景不長,被自己的父母發現后,馬上就被送回“鎮上的那個家”。無論母親如何哀求,如何掙扎,都無濟于事。雖然母親也看到父母的眼淚,但每次她的父母都會咬緊牙,把她送回去。每次講到這兒,都會老淚縱橫。我知道,這將是母親一生的痛,是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痕。因此,我覺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這種行為是不應該的。這對孩子的一生都將造成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三、拓展延伸
同學們看手中的補充資料《母愛無言》,閱讀后,思考:
1、文中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分別體現了什么?(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
2、聯系課文,看看兩文有和相似點?
3、聯系自己,你想對自己的父母說些什么?
閱讀后思考交流。
四、情感升華
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贊揚這種父母親情,請同學們把已經收集到的有關這方面的名言、諺語、格言盡情地展示出來。并談談你最喜歡的一句是什么?
同學交流,明確。
請同學們用手中智慧的筆,以你喜歡的文學樣式,學學古人,寫一段話,來頌揚這種淳樸美麗的情感。
學生先自寫,然后小組交流,按組推薦一至二篇,上臺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并說出推薦的理由,然后請同學點評。
五、老師總結
同學們寫得非常有真情實感。都把對父母的愛紛紛訴諸于筆端。最后讓我們共同祝愿文中的主人公因為有父母的濃濃愛心,相信他們一定會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健康幸福地生活著。同時也衷心祝愿我們每位師生的家庭和睦,親情芬芳。
請欣賞flash 課件:《讓愛住我家》
六、布置作業。
1、把自己課上的習作精心修改后,謄抄在作文本上。
2、根據文末,發揮想象,補寫一個結尾,他們一家六口將會過著怎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