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課》教學設計(通用2篇)
《第一堂課》教學設計 篇1
高三補習班語文第一堂課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了解一些高中語文學習方法
4.讓學生明確學習要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也許是為了親友的囑托抑或痛罵,也許是為了自己不愿服輸的執著,也許是為了自己的夢想來到了安中,來到了這個班。過去的都已經過去,現在大家又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開始新新的征程開始了。明年的成敗與你們過去的成績沒有必然聯系,但與你這一年的付出是有必然聯系的。
自我介紹一下:我叫張星菊,從現在開始,我就是你們的語文老師了。
二、講故事講道理
今天的課,我不進行具體的復習,也不叫大家做自我介紹。今天我要給大家講幾個我看到的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山,你過來》:有一天,穆罕默德帶著他的40個門徒,在山谷里講道,他說“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關鍵,也就是說“人有信心,便沒有不能成功的計劃。”一位門徒對他說:“你有信心,你能讓這座山過來,讓我們站到山頂嗎?” 穆罕默德對他的門徒充滿了信心地把頭一點,對山大喊了一聲:“山,你過來!”山谷里響起了他的回音,回聲終于消失,山谷又回歸寧靜。大家聚精會神地望著那山,穆罕默德說:“山不過來,我們過去吧!”他們開始爬山,經過一番努力,到達山頂,他們因信心促使希望實現而歡呼。
大家知道我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嗎?這個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示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要有信心,可是我想說,這個故事對大家的啟示應該是這樣的。你們的夢想就如一座山,聰明人會抬起腳步,自己走到山上,而不是站在那里,等山過來。所以每個同學都應該以最短的調整心態,進入高三狀態。
第二個故事: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這個故事又說明了什么?
“牛用條件反射的方式活著,而人則以習慣生活。要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命運之劍,就握在大家自己的手中,怎樣使用它,完全在于你自己。”
第三個故事:自己救自己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音正撐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段如何?”觀音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現在我也在雨中了,該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你被雨淋,因為無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去!”說完便走了。第二天,這人遇到了難事,便去寺廟里求觀音。走進廟里,才發現觀音的像前也有一個人在拜,那個人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絲毫不差。 這人問:“你是觀音嗎?”那人答道:“我正是觀音。”這人又問:“那你為何還拜自己?”觀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問題,不要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記住:成功者自救。
第四個故事: 熱愛生活有個媽媽在廚房洗碗,她聽到小孩在后院蹦蹦跳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道:“你在干嘛?”小孩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你猜媽媽怎么說?她沒有潑冷水,罵他“小孩子不要胡說”或“趕快進來洗干凈”之類的話,而是說:“好,不要忘記回來喔!”這個小孩后來成為第一位登陸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通過這個故事,我想說明兩個道理:第一、人的一生一定要努力避開一種人,那種時常潑你冷水的人。當然,要將這種潑冷水與真正的建議分開來。第二,要始終像那個孩子一樣褒有熱情,對人的熱情、對事情的熱情、對學習的熱情,還有對生命的熱情。
第五個故事:一頭馱著沉重貨物的驢,氣喘吁吁地請求只馱了一點貨物的馬:“幫我馱一點東西吧。對你來說,這不算什么;可對我來說,卻可以輕松很多”,但馬不同意,不久,驢累死了。主人將驢背上的所有貨物全部加在馬背上,馬懊悔不已。
同學們,我們同在一條大船上生活,別人的好壞與我們休戚相關。別人的不幸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相反,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幫助我們自己。我們個人的進步,離不開集體。我們班級的榮譽,要靠大家來維護;一個人給班級抹黑,就是丟了全班的臉面。只有人人都熱愛這個集體,她才會越來越值得你愛。我相信,我們的班級,一定是會讓我們所有人驕傲的集體!”
三、語文學習的常規要求
聽課要求:
1、認真聽課,做好筆記(便于保管,請學生把筆記做在書本相應的地方)
2、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找回自信,張揚自我。(語文學習的能力目標)
作業要求:
1、 摘抄和書法結合起來。每天一摘抄,星期六收起來檢查。每人準備一個摘抄筆記本。
2、 每周一篇隨筆,用統一的軟面抄,前面空兩張,第一張寫上自己最欣賞的一句話。
3、每人有一本語文錯題集
閱讀要求:
要有個閱讀計劃。每天的閱讀量,每月的閱讀量心中要有個數。廣泛閱讀,讀而有得,做好摘抄或剪貼。
工具書準備:現代漢語詞典 古漢語詞典
《第一堂課》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掌握本課的生字及重點詞語、相關的文學知識。了解作品的社會背景。
過程和方法
分析小說中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重要詞語的深刻含義。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作品中的悲痛情緒和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各種描寫方法的作用。
探討本課與《最后一課》的異同。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最后一課》中,我們認識了兩位普通的小人物——哈墨爾先生和小弗郎茨,他們在淪為亡國奴時表現出來的崇高的愛國熱情,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在我們中國,也曾經有過這樣屈辱的歷史,今天,我們的目光跟隨著老舍先生,看一看我們中國人民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是如何表現的,同樣是教師,看看他們的愛國感情是否一樣。
二、了解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有《駱駝祥子》等四部長篇小說。抗戰爆發后,以主要精力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參加抗日宣傳活動,并堅持創作,寫有20多部以抗日為題材的作品。解放后歷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并創作了《龍須溝》、《茶館》等20多部劇本和幾百萬字的曲藝、散文、詩歌作品。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文革”開始時因受迫害而死。
三、關于《四世同堂》及時代背景。
(幻燈片放映)
四、解讀文章內容。
1、文題理解:指北平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后,瑞宣老師上的第一堂課。
2、整體感知:本文描寫了北平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后,某學校祁瑞宣老師上第一堂課的情景,表現了他仇恨敵人,卻無法反抗的痛苦。
3、給課文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描寫了日軍入侵后瑞宣老師上課前的反常表現。
第二部分(2——6):描寫了上課時的課堂氣氛和人物情緒,表現了人物的痛苦與無奈。
4、學習第一部分。思考:
(1)、平時的瑞宣表現怎樣?今天表現如何?作者通過什么手法,想要表現什么?
(明確:平時的瑞宣“向來不討厭鈴聲”,而今天卻相反,他“怕”鈴聲。作者用對比設置懸念,為下文作鋪墊。)
(2)、最后一句采用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他的手在袖口里顫起來”是一個細節描寫,做亡國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時的鎮靜,他痛苦地已經控制不住感情了。)
5、學習第二部分,討論:
(1)、第2段著重刻畫祁瑞宣老師上課前的行動和外貌,作用是什么?(表現異常的氣氛和情緒,渲染出一種悲涼的氣氛。)
(2)、怎樣理解“憑著幾年的習慣,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他的腳把他領到講堂上去”表明瑞宣此時的茫然與無奈,頭腦一片空白,在這重大的變故面前不知所措。)
(3)、3、4、5段寫什么?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通過心理描寫寫老師上課時復雜的情緒,學生悲痛的場面。)
(4)、怎樣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變成了木頭。”?(“民族的春花”指的是青年學生,“變成了木頭”說明他們突遭變故的迷茫、無助。)
(5)、如何理解“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
五、寫作借鑒。
1、作者善于通過人物語言、神態、心理的描寫來展示人物感情。
2、語言簡潔,富于表現力。如文中對課堂氣氛的描寫只用了短短兩句話,寫出了肅靜、莊嚴的氣氛。
六、比較與探究。
把本文與《最后一課》作比較,說說你對下列問題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師顯得很緊張,請找出表現他緊張的細節。而哈墨爾先生看來很從容。為什么兩者的表現截然相反?
2、哈墨爾講了很多話,很動人。祁老師的話很少,為什么作品也很動人?
3、“真正的苦痛是說不出來的!”《第一堂課》似乎從頭到尾都在表現這種“說不出”。而哈墨爾先生在“最后一課”即將結束時,面色慘白,話說不下去。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師的“說不出”一樣。
4、這兩課都強調課堂氣氛的“靜”。“靜”的原因一樣嗎?
[板書設計]
上課前:害怕鈴聲
第一堂課 課堂上:沉默、嚴肅 亡國奴的苦痛——愛國主義情懷
走出課堂: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