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數學教案 > 八年級數學教案(通用17篇)

八年級數學教案

發布時間:2024-01-03

八年級數學教案(通用17篇)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在探索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條件中,理解并掌握用邊、對角線來判定平行四邊形的方法.

  2.會綜合運用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質來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及應用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定理與性質定理的靈活應用

  一.引

  小明的父親手中有一些木條,他想通過適當的測量、割剪,釘制一個平行四邊形框架,你能幫他想出一些辦法來嗎?

  二.探

  閱讀教材P44至P45

  利用手中的學具——硬紙板條,通過觀察、測量、猜想、驗證、探索構成平行四邊形的條件,思考并探討:

  (1)你能適當選擇手中的硬紙板條搭建一個平行四邊形嗎?

  (2)你怎樣驗證你搭建的四邊形一定是平行四邊形?

  (3)你能說出你的做法及其道理嗎?

  (4)能否將你的探索結論作為平行四邊形的一種判別方法?你能用文字語言表述出來嗎?

  (5)你還能找出其他方法嗎?

  從探究中得到:

  平行四邊形判定方法1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判定方法2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證一證

  平行四邊形判定方法1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證明:(畫出圖形)

  平行四邊形判定方法2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正方形》這節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二節的內容。縱觀整個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等有關知識及簡單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等平面幾何知識,并且具備有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續,又是對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進行綜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本節課的重點是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質,難點是理解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之間的內在聯系。根據大綱要求,本節課制定了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及性質;

  2、能正確運用正方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推理、論證;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本節課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探究、分析、歸納、總結等能力;

  2、發展學生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逐步掌握說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樹立科學、嚴謹、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

  2、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相互討論的團隊精神;

  3、通過正方形圖形的完美性,培養學生品格的完美性。

  二、學生分析:

  該段學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語言表達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特意設計了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培養說理能力,讓學生們能逐步提高。

  三、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采用"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采取幾種不同的方法構造出正方形,然后引導學生探究正方形的概念。通過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正方形性質定理,最后以課堂練習加以鞏固定理,并通過一道拔高題對定義、性質理解、鞏固加以升華。

  四、學法分析:

  本節課重點是從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分析歸納總結能力為出發點,著重指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在小組討論中通過互相學習,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五、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相關知識回顧

  以提問的形式復習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定義及性質之后,引導學生發現矩形、菱形的實質是由平行四邊形角度、邊長的變化得到的。并啟發學生考慮,若這兩種變化同時發生在平行四邊形上,則會得到什么樣的圖形?讓學生們通過手上的學具演示以上兩種變化,從而得出結論。

  第二環節:新課講解通過學生們的發現引出課題“正方形”

  1、正方形的定義: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變化出正方形的過程,并再次利用課件形象演示出由平行四邊形的邊、角的變化演變出正方形的過程。請同學們舉手發言,歸納總結出正方形定義:一組鄰邊相等,且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再由此定義啟發學生們發現正方形的三個必要條件,并且由這三個條件通過重新組合即一組鄰邊相等與平行四邊形組成菱形再加上一個角是直角可得到正方形的另兩個定義: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此內容借助課件演示其變化過程,進一步啟發學生發現,正方形既是特殊的菱形,又是特殊的矩形,從而總結出正方形的性質。

  2、正方形的性質定理1: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都相等;

  定理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以上是對正方形定義和性質的學習,之后是進行例題講解。

  3、例題講解:求證: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把正方形分成四個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此題是文字證明題,由學生們分組相互探討,共同研究此題的已知、求證部分,然后由小組派代表闡述證明過程,教師板書,在板書的過程中,請其它小組的同學提出合理化建議,使此題證明過程條理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邏輯,同時強調證明格式的書寫。從而培養他們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4、課堂練習:第一部分采用三道有關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對角線、邊長計算的填空題,目的是對正方形性質的進一步理解,并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

  第二部分是選擇題,通過體現生活中實際問題,來提升學生所學的知識,并加以綜合練習,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數學實質是來源于生活并要服務于生活。

  5、課堂小結:此環節我是通過圖框的形式小結正方形和前階段所學特殊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對所學幾種四邊形內在聯系體現正方形完美的本質,渲染學生們應追求象正方形一樣方正的品質,從而要努力學習以豐富的知識充實自己,達到理想中的完美。

  6、作業設計:作業是教材159頁,第12、14兩小道證明題,通過此作業讓同學們進一步鞏固有關正方形的知識。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會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難點:靈活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

  3、認知難點與突破方法

  教學難點是靈活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將分式變形。突破的方法是通過復習分數的通分、約分總結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再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導出通分、約分的概念,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地將分式變形。

  三、練習題的意圖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學生觀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相應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這個整式,填到括號里作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變。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進一步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約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約分是要找準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結果要是最簡分式;通分是要正確地確定各個分母的最簡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數的最小公倍數,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冪的積,作為最簡公分母。

  教師要講清方法,還要及時地糾正學生做題時出現的錯誤,使學生在做提示加深對相應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習題16.1的第5題是:不改變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這一類題教材里沒有例題,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質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號,改變其中任何兩個,分式的值不變。

  “不改變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號”是分式的基本性質的應用之一,所以補充例5。

  四、課堂引入

  1、請同學們考慮:與相等嗎?與相等嗎?為什么?

  2、說出與之間變形的過程,與之間變形的過程,并說出變形依據?

  3、提問分數的基本性質,讓學生類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質。

  五、例題講解

  P7例2.填空:

  [分析]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個整式,使分式的值不變。

  P11例3.約分:

  [分析]約分是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個整式,使分式的值不變。所以要找準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約分的結果要是最簡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確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數的最小公倍數,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冪的積,作為最簡公分母。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感受圖形上點的坐標變化與圖形的變化(平移、軸對稱、伸長、壓縮)之間的關系并能找出變化規律。

  2、由坐標的變化探索新舊圖形之間的變化。

  重點

  1、 作某一圖形關于對稱軸的對稱圖形,并能寫出所得圖形相應各點的坐標。

  2、 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已知軸一邊的圖形或坐標確定另一邊的圖形或坐標。

  難點

  體會極坐標和直角坐標思想,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學習過程(導入、探究新知、即時練習、小結、達標檢測、作業)

  第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舊知回顧:

  1、平面直角坐標系定義:在平面內,兩條____________且有公共_________的數軸組成平面直角坐標系。

  2、坐標平面內點的坐標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_。

  3、各象限點的坐標的特征:

  二、新知檢索:

  1、在方格紙上描出下列各點(0,0),(5,4),(3,0),(5,1),(5,-1),

  (3,0),(4,-2), (0,0)并用線段依次連接,觀察形成了什么圖形

  三、典例分析

  例1、

  (1) 將魚的頂點的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分別加5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如果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分別減2呢?

  (2)將魚的頂點的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分別加3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如果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減2呢?

  例2、(1)將魚的頂點的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分別變為原來的2倍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

  (2)將魚的頂點的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分別變為原來的1/2畫出圖形,分析所得圖形與原來圖形相比有什么變化?

  四、題組訓練

  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將坐標為(0,0),(2,4),(2,0),(4,4)的點用線段依次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圖案。

  (1)這四個點的縱坐標保持不變,橫坐標變成原來的1/2,將所得的四個點用線段依次連接起來,所得圖案與原來圖案相比有什么變化?

  (2)縱、橫分別加3呢?

  (3)縱、橫分別變成原來的2倍呢?

  歸納:圖形坐標變化規律

  1、 平移規律:2、圖形伸長與壓縮:

  第二課時

  一、舊知回顧:

  1、軸對稱圖形定義:如果一個圖形沿著 對折后兩部分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叫做軸對稱圖形。

  中心對稱圖形定義:在同一平面內,如果把一個圖形繞某一點旋轉 ,旋轉后的圖形能和原圖形完全重合,那么這個圖形就叫做中心對稱圖形

  二、新知檢索:

  1、如圖,左邊的魚與右邊的魚關于y軸對稱。

  1、左邊的魚能由右邊的魚通過平移、壓縮或拉伸而得到嗎?

  2、各個對應頂點的坐標有怎樣的關系?

  3、如果將圖中右邊的魚沿x軸正方向平移1個單位長度,為保持整個圖形關于y軸對稱,那么左邊的魚各個頂點的坐標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三、典例分析,如圖所示,

  1、右圖的魚是通過什么樣的變換得到 左圖的魚的。

  2、如果將右邊的魚的橫坐標保持不變,縱坐標分別變為原來的1倍,畫出圖形,得到的魚與原來的魚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

  3、如果將右邊的魚的縱、橫坐標都分別變為原來的1倍,得到的魚與原來的魚有什么樣的位置關系

  四、題組練習

  1、將坐標作如下變化時,圖形將怎樣變化?

  ① (x,y)(x,y+4)② (x,y) (x,y-2)③ (x,y) (1/2x , y)

  ④ (x,y) (3x , y)⑤ (x,y) (x ,1/2y)⑥ (x,y) (3x , 3y)

  2、如圖,在第一象限里有一只蝴蝶,在第二象限里作出一只和它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蝴蝶,并寫出第二象限中蝴蝶各個頂點的坐標。

  3、 如圖,作字母M關于y軸的軸對稱圖形,并寫出所得圖形相應各端點的坐標。

  4、 描出下圖中楓葉圖案關于x軸的軸對稱圖形的簡圖。

  學習筆記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方差的定義和計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3.會用方差計算公式來比較兩組數據的波動大小。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方差產生的必要性和應用方差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難點:理解方差公式

  3.難點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比較復雜,學生理解和記憶這個公式都會有一定困難,以致應用時常常出現計算的錯誤,為突破這一難點,我安排了幾個環節,將難點化解。

  (1)首先應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確學生很難對本節課內容產生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多舉幾個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選擇儀仗隊隊員、選擇運動員、選擇質量穩定的電器等。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生活中為了更好的做出選擇判斷經常要去了解一組數據的波動程度,僅僅知道平均數是不夠的。

  (2)波動性可以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出來?第一環節中點明了為什么去了解數據的波動性,第二環節則主要使學生知道描述數據,波動性的方法。可以畫折線圖方法來反映這種波動大小,可是當波動大小區別不大時,僅用畫折線圖方法去描述恐怕不會準確,這自然希望可以出現一種數量來描述數據波動大小,這就引出方差產生的必要性。

  (3)第三環節教師可以直接對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釋,波動大小指的是與平均數之間差異,那么用每個數據與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整體的波動大小可以通過對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一個統計量,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程度和課堂時間決定是否介紹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其他統計量。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教材P125的討論問題的意圖: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2).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計算公式作鋪墊。

  (3).介紹了一種比較直觀的衡量數據波動大小的方法——畫折線法。

  (4).客觀上反映了在解決某些實際問題時,求平均數或求極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方差的意義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設計意圖:

  (1).例1放在方差計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數據波動大小的規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時復習,鞏固對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題步驟也為學生做了一個示范,學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決其他類似的實際問題。

  四.課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選擇一些更時代氣息、更有現實意義的引例。例如,通過學生觀看20__年奧運會劉翔勇奪110米欄冠軍的錄像,進而引導教練員根據平時比賽成績選擇參賽隊員這樣的實際問題上,這樣引入自然而又真實,學生也更感興趣一些。

  五.例題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過程中應抓住以下幾點:

  1.題目中“整齊”的含義是什么?說明在這個問題中要研究一組數據的什么?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齊即波動小,所以要研究兩組數據波動大小,這一環節是明確題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個統計量,為什么?學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數,因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這個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利用方差計算步驟。

  3.方差怎樣去體現波動大小?

  這一問題的提出主要復習鞏固方差,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規律。

  六.隨堂練習:

  1.從甲、乙兩種農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別測得它的苗高如下:(單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問:(1)哪種農作物的苗長的比較高?

  (2)哪種農作物的苗長得比較整齊?

  2.段巍和金志強兩人參加體育項目訓練,近期的5次測試成績如下表所示,誰的成績比較穩定?為什么?

  測試次數1 2 3 4 5

  段巍13 14 13 12 13

  金志強10 13 16 14 12

  參考答案:1.(1)甲、乙兩種農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齊

  2.段巍的成績比金志強的成績要穩定。

  七.課后練習:

  1.已知一組數據為2、0、-1、3、-4,則這組數據的方差為。

  2.甲、乙兩名學生在相同的條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環數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經過計算,兩人射擊環數的平均數相同,但S S,所以確定去參加比賽。

  3.甲、乙兩臺機床生產同種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別是( )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別計算出兩個樣本的平均數和方差,根據你的計算判斷哪臺機床的性能較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練習中成績如表所示:(單位:秒)

  小爽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據這幾次成績選拔一人參加比賽,你會選誰呢?

  答案:1. 6 2. >、乙;3. =1.5、S =0.975、 =1. 5、S =0.425,乙機床性能好

  4. =10.9、S =0.02;

  =10.9、S =0.008

  選擇小兵參加比賽。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6

  八年級下數學教案-變量與函數(2)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和函數值的意義。

  2.使學生理解求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的兩個依據。

  3.使學生掌握關于解析式為只含有一個自變量的簡單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數的自變量取值范圍的求法,并會求其函數值。

  4.通過求函數中自變量的取值范圍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函數概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函數自變量取值的求法。

  難點:函靈敏處變量取值的確定。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函數的定義是什么?函數概念包含哪三個方面的內容?

  2.什么叫分式?當x取什么數時,分式x+2/2x+3有意義?

  (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

  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條件是什么?

  (答:根指數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條件是被開方數≥0。)

  4.舉出一個函數的實例,并指出式中的變量與常量、自變量與函數。

  新課

  1.結合同學舉出的實例說明解析法的意義:用教學式子表示函數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數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還有圖象法和列表法。

  2.結合同學舉出的實例,說明函數的自變量取值范圍有時要受到限制這就可以引出自變量取值范圍的意義,并說明求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的兩個依據是:

  (1)自變量取值范圍是使函數解析式(即是函數表達式)有意義。

  (2)自變量取值范圍要使實際問題有意義。

  3.講解P93中例2。并指出例2四個小題代表三類題型:(1),(2)題給出的是只含有一個自變量的整式;(3)題給出的是只含有一個自變量的分式;(4)題給出的是只含有一個自變量的二次根式。

  推廣與聯想:請同學按上述三類題型自編3個題,并寫出解答,同桌互對答案,老師評講。

  4.講解P93中例3。結合例3引出函數值的意義。并指出兩點:

  (1)例3中的4個小題歸納起來仍是三類題型。

  (2)求函數值的問題實際是求代數式值的問題。

  補充例題

  求下列函數當x=3時的函數值:

  (1)y=6x-4; (2)y=--5x2; (3)y=3/7x-1; (4)。

  (答:(1)y=14;(2)y=-45;(3)y=3/20;(4)y=0。)

  小結

  1.解析法的意義:用數學式子表示函數的方法叫解析法。

  2.求函數自變量取值范圍的兩個方法(依據):

  (1)要使函數的解析式有意義。

  ①函數的解析式是整式時,自變量可取全體實數;

  ②函數的解析式是分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分母≠0;

  ③函數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時,自變量的取值應使被開方數≥0。

  (2)對于反映實際問題的函數關系,應使實際問題有意義。

  3.求函數值的方法:把所給出的自變量的值代入函數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慶原函數值。

  練習:P94中1,2,3。

  作業:P95~P96中A組3,4,5,6,7。B組1,2。

  四、教學注意問題

  1.注意滲透與訓練學生的歸納思維。比如例2、例3中各是4個小題,對每一個例題均可歸納為三類題型。而對于例2、例3這兩道例題,雖然要求各異,但題目結構仍是三類題型:整式、分式、二次根式。

  2.注意訓練與培養學生的優質聯想能力。要求學生仿照例題自編題目是有效手段。

  3.注意培養學生對于“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的良好學習方法。比如對于有實際意義來確定,由于實際問題千差萬別,所以我們就要具體分析,靈活處置。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7

  11.1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

  11.1.1三角形的邊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的頂點、邊、角,會數三角形的個數.(重點)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判斷三條線段能否構成三角形.(重點)

  3.三角形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難點)

  一、情境導入

  出示金字塔、戰機、大橋等圖片,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三角形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觀察.

  問:你能不能給三角形下一個完整的定義?

  二、合作探究

  探究點一:三角形的概念

  圖中的銳角三角形有( )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解析:(1)以A為頂點的銳角三角形有△ABC、△ADC共2個;(2)以E為頂點的銳角三角形有△EDC共1個.所以圖中銳角三角形的個數有2+1=3(個).故選B.

  方法總結:數三角形的個數,可以按照數線段條數的方法,如果一條線段上有n個點,那么就有n(n-1)2條線段,也可以與線段外的一點組成n(n-1)2個三角形.

  探究點二: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類型一】判定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

  以下列各組線段為邊,能組成三角形的是( )

  A.2c,3c,5c

  B.5c,6c,10c

  C.1c,1c,3c

  D.3c,4c,9c

  解析:選項A中2+3=5,不能組成三角形,故此選項錯誤;選項B中5+6>10,能組成三角形,故此選項正確;選項C中1+1<3,不能組成三角形,故此選項錯誤;選項D中3+4<9,不能組成三角形,故此選項錯誤.故選B.

  方法總結:判定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兩條較短的線段長度之和大于第三條線段的長度即可.

  【類型二】判斷三角形邊的取值范圍

  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為4,7,x,那么x的取值范圍是( )

  A.3<x<11 B.4<x<7

  C.-3<x<11 D.x>3

  解析:∵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為4,7,x,∴7-4<x<7+4,即3<x<11.故選A.

  方法總結:判斷三角形邊的取值范圍要同時運用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有時還要結合不等式的知識進行解決.

  【類型三】等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為4和9,求這個三角形的周長.

  解析:先根據等腰三角形兩腰相等的性質可得出第三邊長的兩種情況,再根據兩邊和大于第三邊來判斷能否構成三角形,從而求解.

  解:根據題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邊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構成三角形,應舍去;4+9>9,故4,9,9能構成三角形,∴它的周長是4+9+9=22.

  方法總結:在求三角形的邊長時,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驗證所求出的邊長能否組成三角形.

  【類型四】三角形三邊關系與絕對值的綜合

  若a,b,c是△ABC的三邊長,化簡|a-b-c|+|b-c-a|+|c+a-b|.

  解析:根據三角形三邊關系: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來判定絕對值里的式子的正負,然后去絕對值符號進行計算即可.

  解:根據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c+a-b=3c+a-b.

  方法總結:絕對值的化簡首先要判斷絕對值符號里面的式子的正負,然后根據絕對值的性質將絕對值的符號去掉,最后進行化簡.此類問題就是根據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判斷絕對值符號里面式子的正負,然后進行化簡.

  三、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邊

  1.三角形的概念:

  由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所組成的圖形.

  2.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本節課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抓住“任意的三條線段能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發現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由學生自己找出原因,為什么能?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條邊之間的關系,重點研究“能圍成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通過觀察、驗證、再操作,最終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結論.這樣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道負整數指數冪=(a≠0,n是正整數)、

  2、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3、會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小于1的數、

  二、教學重點:

  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三、難點:

  會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小于1的數、

  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堂知識使學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理論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能利用事物之間的類比性解決問題、

  五、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1、回憶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1)同底數的冪的乘法:am?an = am+n (m,n是正整數); (2)冪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數); (3)積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數); (4)同底數的冪的除法:am÷an = am?n ( a≠0,m,n是正整數,m>n); (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數);

  2、回憶0指數冪的規定,即當a≠0時,a0 = 1、

  3、你還記得1納米=10?9米,即1納米=米嗎?

  4、計算當a≠0時,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數,m>n)中的m>n這個條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二)總結: 一般地,數學中規定: 當n是正整數時,=(a≠0)(注意:適用于m、n可以是全體整數) 教師啟發學生由特殊情形入手,來看這條性質是否成立、 事實上,隨著指數的取值范圍由正整數推廣到全體整數,前面提到的運算性質都可推廣到整數指數冪;am?an = am+n (m,n是整數)這條性質也是成立的、

  (三)科學記數法:

  我們已經知道,一些較大的數適合用科學記數法表示,有了負整數指數冪后,小于1的正數也可以用科學記數法來表示,例如:0.000012 = 1.2×10?5.即小于1的正數可以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為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數位數只有1位的正數,n是正整數、 啟發學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12 = 1.2×10?2.0、0012 = 1.2×10?3,0、00012 = 1.2×10?4,以此發現其中的規律,從而有0. = 1.2×10?9,即對于一個小于1的正數,如果小數點后到第一個非0數字前有8個0,用科學記數法表示這個數時,10的指數是?9,如果有m個0,則10的指數應該是?m?1、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9

  數據的波動

  教學目標:

  1、經歷數據離散程度的探索過程

  2、了解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能借助計算器求出相應的數值。

  教學重點:會計算某些數據的極差、標準差和方差。

  教學難點:理解數據離散程度與三個差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計算器,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投影課本P138引例。

  (通過對問題串的解決,使學生直觀地估計從甲、乙兩廠抽取的20只雞腿的平均質量,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時,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

  2、極差:是指一組數據中最大數據與最小數據的差,極差是用來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統計量。

  二、活動與探究

  如果丙廠也參加了競爭,從該廠抽樣調查了20只雞腿,數據如圖(投影課本159頁圖)

  問題:1、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的平均數和極差是多少?

  2、如何刻畫丙廠這20只雞腿質量與其平均數的差距?分別求出甲、丙兩廠的20只雞腿質量與對應平均數的差距。

  3、在甲、丙兩廠中,你認為哪個廠雞腿質量更符合要求?為什么?

  (在上面的情境中,學生很容易比較甲、乙兩廠被抽取雞腿質量的極差,即可得出結論。這里增加一個丙廠,其平均質量和極差與甲廠相同,此時導致學生思想認識上的矛盾,為引出另兩個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量度標準差和方差作鋪墊。

  三、講解概念:

  方差:各個數據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記作s2

  設有一組數據:x1, x2, x3,,xn,其平均數為

  則s2= ,

  而s= 稱為該數據的標準差(既方差的算術平方根)

  從上面計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組數據的極差,方差或標準差越小,這組數據就越穩定。

  四、做一做

  你能用計算器計算上述甲、丙兩廠分別抽取的20只雞腿質量的方差和標準差嗎?你認為選哪個廠的雞腿規格更好一些?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通過對此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回顧了用計算器求平均數的步驟,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詳細步驟)

  五、鞏固練習:課本第172頁隨堂練習

  六、課堂小結:

  1、怎樣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

  2、怎樣求方差和標準差?

  七、布置作業:習題5.5第1、2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0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三角形高線、中線及角平分線的概念、幾何語言表達及它們的畫法.

  2.內容解析

  本節內容概念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和重心等有關概念;需要學生動手的頻率也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線、角平分線的畫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幾何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性,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線及中線概念到用幾何語言精確表述,這是學生在幾何學習上的一個深入.學習了這一課,對于學生增長幾何知識,運用幾何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有關問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學習三角形的角、邊的延續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繼知識一個準備.

  本節的重點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線及角平分線概念的同時還要掌握它們的畫法,難點是鈍角三角形的高的畫法及不同類型的三角形高線的位置關系.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等概念;

  (2)會用工具畫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

  2.教學目標解析

  (1)經歷畫圖實踐過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等概念.

  (2)能夠熟練用幾何語言表達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的性質.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的畫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條高、三條中線與三條角平分線分別相交于一點.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三角形的高線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線段,不是直線,它的一個端點是三角形的頂點,另一個端點在這個頂點的.對邊或對邊所在的直線上.

  三角形的中線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線也是線段,它是一個頂點和對邊中點的連線,它的一個端點是三角形的頂點,另一個端點是這個頂點的對邊中點.

  三角形的角平分線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線也是一條線段,角的頂點是一個端點,另一個端點在對邊上.而角的平分線是一條射線,即就是說三角形的角平分線與通常的角平線有一定的聯系又有本質的區別.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確定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會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分解因式.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探索多項式各項公因式的過程,依據數學化歸思想方法進行因式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分析、類比以及化歸的思想,增進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主動積極地積累確定公因式的初步經驗,體會其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分解因式.

  難點:正確地確定多項式的最大公因式.

  關鍵:提公因式法關鍵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數、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數取各項系數的最大公約數;字母取各項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數取最低次冪.

  【教學過程】

  一、回顧交流,導入新知

  【復習交流】

  下列從左到右的變形是否是因式分解,為什么?

  (1)2x2+4=2(x2+2);

  (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

  (4)m(x+y)=mx+my;

  (5)x2-2xy+y2=(x-y)2.

  問題:

  1.多項式mn+mb中各項含有相同因式嗎?

  2.多項式4x2-x和xy2-yz-y呢?

  請將上述多項式分別寫成兩個因式的乘積的形式,并說明理由.

  【教師歸納】我們把多項式中各項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這個多項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個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出來,從而將多項式化成兩個因式乘積形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師提問:多項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項的公因式是什么?

  【師生共識】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確定各項的公因式再將多項式除以這個公因式得到另一個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數、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數取各項系數的最大公約數;字母取各項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數取最低次冪.

  三、范例學習,應用所學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分析】觀察所給多項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兩種變形,(x-y)3=-(y-x)3和(x-y)2=(y-x)2,從而得到下面兩種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簡便的方法計算:

  0.84×12+12×0.6-0.44×12.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怎樣計算更為簡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師活動】在學生完成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計算中的應用,提出比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隨堂練習,鞏固深化

  課本115頁練習第1、2、3題.

  【探研時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計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課堂總結,發展潛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關鍵是找準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時應注意:(1)系數要找最大公約數;(2)字母要找各項都有的;(3)指數要找最低次冪.

  2.因式分解應注意分解徹底,也就是說,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為止.

  六、布置作業,專題突破

  課本119頁習題14.3第1、4(1)、6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加深對加權平均數的理解

  2、會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從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會用計算器求加權平均數的值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

  2、難點: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

  3、難點的突破方法:

  首先應先復習組中值的定義,在七年級下教材P72中已經介紹過組中值定義。因為在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過程中要用到組中值去代替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的值,所以有必要在這里復習組中值定義。

  應給學生介紹為什么可以利用組中值代替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的值,以及這樣代替的好處、不妨舉一個例子,在一組中如果數據分布較為均勻時,比如教材P140探究問題的表格中的第三組數據,它的范圍是41≤X≤61,共有20個數據,若分布較為平均,41、42、43、44…60個出現1次,那么這組數據的和為41+42+…+60=1010。而用組中值51去乘以頻數20恰好為1020≈1010,即當數據分布較為平均時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數。所以利用組中值X頻數去代替這組數據的和還是比較合理的,而且這樣做的好處是簡化了計算量。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種近似計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讓學生去讀統計表,體會表格的實際意義。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欄目的意圖。

  (1)、主要是想引出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的計算方法。

  (2)、加深了對“權”意義的理解:當利用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組數據中的平均值時,頻數恰好反映這組數據的輕重程度,即權。

  這個探究欄目也可以幫助學生去回憶、復習七年級下的關于頻數分布表的一些內容,比如組、組中值及頻數在表中的具體意義。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圖。

  (1)、使學生通過思考這兩個問題過程中體會利用統計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2)、幫助學生理解表中所表達出來的信息,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3、P141利用計算器計算平均值

  這部分篇幅較小,與傳統教材那種詳細介紹計算器使用方法產生明顯對比。一則由于學校中學生使用計算器不同,其操作過程有差別亦不同,再者,各種計算器的使用說明書都有詳盡介紹,同時也說明在今后中考趨勢仍是不允許使用計算器。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不是利用計算器求加權平均數,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確實可以運算變得簡單。統計中一些數據較大、較多的計算也變得容易些了。

  四、課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問題,設計的幾個問題如下:

  (1)、請同學讀P140探究問題,依據統計表可以讀出哪些信息

  (2)、這里的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樣確定的?

  (3)、第二組數據的頻數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組數據在本組中分布較為均勻,比組數據的平均值和組中值有什么關系。

  五、隨堂練習

  1、某校為了了解學生作課外作業所用時間的情況,對學生作課外作業所用時間進行調查,下表是該校初二某班50名學生某一天做數學課外作業所用時間的情況統計表

  所用時間t(分鐘)人數

  0b,b>c,那么a=c;

  3.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積相等。

  例題教學建議:1:其中(1)、(2)請學生直接回答,(3)、(4)、(5)請學生分成小組交流然后回答。

  2:有的命題的描述沒有用“如果……那么……”的形式,在分析時可以擴展成這種形式,以分清條件和結論。

  例2:上述命題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正確的?你是怎么知道它是不正確的?與同伴交流。

  師:正確的命題叫真命題,不正確的命題叫假命題。要說明一個命題是假命題,通常可以舉一個例子,使之具備命題的條件,卻不具備命題的結論,即反例。

  教學建議:對于反例的要求可以采取啟發式層層遞進方式給出,即:說明命題錯誤可以舉例→綜合命題(1)、(2)的兩例,兩例條件具備→例子結論不吻合→給出如何舉反例要求。

  三、思維拓展:

  拓展1.師:如何證實一個命題是真命題呢?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一下。

  教學建議:不急于解決學生怎么證實真命題的問題,可按以下程序設計教學過程

  (1)首先給學生介紹歐幾里得的《原本》

  (2)引出概念:公理、定理,證明

  (3)啟發學生,現在如何證實一個命題的正確性

  (4)給出本套教材所選用如下6個命題作為公理

  (5)等式性質、不等式有關性質,等量代換也看作定理。

  拓展2.師:任何公理、定理是命題嗎?是真命題嗎?為什么?

  建議:在學生回答后歸納總結:公理是經過長期實踐驗證的,不需要再進行推理論證都承認的真命題。定理是經過推理論證的真命題。

  練習書p197習題6.31

  四、問題式總結

  師:經過本節課我們在一起共同探討交流,你了解了有關命題的哪些知識?

  建議:可對學生進行提示性引導,如:命題的構成特點、命題是否都正確、如何判斷一個命題是假命題、如何證實一個命題是真命題。

  作業:書p197習題6.32、3

  板書設計:

  定義與命題

  課時2

  條件

  1.命題的結構特征

  結論

  1.假命題——可以舉反例

  2.命題真假的判別

  2.真命題——需要證明 學生活動一——

  探索命題的結構特征

  學生觀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

  (1)這五個命題都是用“如果……那么……”形式敘述的

  (2)這五個命題都是由已知得到結論

  (3)這五個命題都有條件和結論

  學生活動二——

  探索命題的條件和結論

  生:命題1、2如果部分是條件,那么部分是結論;命題3如果兩個三角形兩角和其中一角對邊對應相等是條件,那么這兩個三角形全等是結論;命題4如果是菱形是條件,那么四條邊相等是結論;命題5如果兩三角形全等是條件,那么面積相等是結論。

  學生活動三

  探索命題的真假——如何判斷假命題

  生:可以舉一個例子,說明命題1是不正確的,如圖:

  已知:∠AOB,∠1=∠2,∠1,∠2不是對頂角

  生:命題2,若a=10,b=8,c=5,此時a>b,b>c,但a≠c

  生:由此說明:命題1、2是不正確的

  生:命題3、4、5是正確的

  學生活動四

  探索命題的真假——如何證實一個命題是真命題

  學生交流:

  生:用我們以前學過的觀察、實驗、驗證特例等方法

  生:這些方法往往并不可靠

  生:能夠根據已知道的真命題證實呢?

  生:那已經知道的真命題又是如何證實的?

  生:那可怎么辦呢?

  生:可通過證明的方法

  學生分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生:命題的結構特征:條件和結論

  生:命題有真假之分

  生:可以通過舉反例的方法判斷假命題

  生:可通過證明的方法證實真命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3

  菱形

  學習目標(學習重點):

  1.經歷探索菱形的識別方法的過程,在活動中培養探究意識與合作交流的習慣;

  2.運用菱形的識別方法進行有關推理.

  補充例題:

  例1. 如圖,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線。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四邊形AEDF是菱形嗎?說明你的理由.

  例2.如圖,平行四邊形ABCD的對 角線AC的垂直平分線與邊AD、BC分別交于E、F.

  四邊形AFCE是菱形嗎?說明理由.

  例3.如圖 , ABCD是矩形紙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設F、H分別是B、D落在AC上的兩點,E、G分別是折痕CE、AG與AB、CD的交點

  (1)試說明四邊形AECG是平行四邊形;

  (2)若AB=4cm,BC=3cm,求線段EF的長;

  (3)當矩形兩邊AB、BC具備怎樣的關系時,四邊形AECG是菱形.

  課后續助:

  一、填空題

  1.如果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加上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

  2.如圖,D、E、F分別是△ABC的邊BC、CA、AB上的點,

  且DE∥BA,DF∥ CA

  (1)要使四邊形AFDE是菱形,則要增加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四邊形AFDE是矩形,則要增加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題

  1.如圖,在□ABCD中 ,若2,判斷□ABCD是矩形還是菱形?并說明理由。

  2.如圖 ,平行四邊形A BCD的兩條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OA=4,OB=3,AB=5.

  (1) AC,BD互相垂直嗎?為什么?

  (2) 四邊形ABCD是菱形 嗎?

  3.如圖,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線交AD于E,EF∥AB交BC于F,試問: 四 邊形ABFE是菱形嗎?請說明理由。

  4.如圖,把一張矩形的紙ABCD沿對角線BD折疊,使點C落在點E處,BE與AD交于點F.

  ⑴求證:ABF≌

  ⑵若將折疊的圖形恢復原狀,點F與BC邊上的點M正好重合,連接DM,試判斷四邊形BMDF的形狀,并說明理由.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2、會用符號語言表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3、能運用等腰三角形性質進行證明和計算。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等腰三角形的對稱性,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2、通過實踐、觀察、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通過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有關問題,提高學生運用幾何語言表達問題的,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

  引導學生對圖形的觀察、發現,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運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的活動中取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及應用。

  【教學難點】

  等腰三角形的證明。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初步認識

  問題1什么叫等腰三角形?它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嗎?請根據自己的理解,利用軸對稱的知識,自己做一個等腰三角形。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動手作圖后再互相交流評價。

  可按下列方法做出:

  作一條直線l,在l上取點A,在l外取點B,作出點B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C,連接AB,AC,CB,則可得到一個等腰三角形。

  問題2每位同學請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紙片,按下圖方式折疊剪裁,再把它展開,觀察并討論:得到的△ABC有什么特點?

  教師指導:上述過程中,剪刀剪過的兩條邊是相等的,即△ABC中AB=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對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線段和角。由這些重合的線段和角,你能發現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嗎?說說你的猜想。

  在一張白紙上任意畫一個等腰三角形,把它剪下來,請你試著折一折。你的猜想仍然成立嗎?

  教學說明: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與觀察發現,加深學生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理解。

  二、思考探究,獲取新知

  教師依據學生討論發言的情況,歸納等腰三角形的性質:

  ①∠B=∠C→兩個底角相等。

  ②BD=CD→AD為底邊BC上的中線。

  ③∠BAD=∠CAD→AD為頂角∠BAC的平分線。

  ∠ADB=∠ADC=90°→AD為底邊BC上的高。

  指導學生用語言敘述上述性質。

  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重合(簡記為:“三線合一”)。

  教師指導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證明。

  1、證明等腰三角形底角的性質。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猜想的結論畫出相應的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在引導學生分析思路時強調:

  (1)利用三角形全等來證明兩角相等。為證∠B=∠C,需證明以∠B,∠C為元素的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添加輔助線構造符合證明要求的兩個三角形。

  (2)添加輔助線的方法可以有多種方式:如作頂角平分線,或作底邊上的中線,或作底邊上的高等。

  2、證明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

  【教學說明】在證明中,設計輔助線是關鍵,引導學生用全等的方法去處理,在不同的輔助線作法中,由輔助線帶來的條件是不同的,重視這一點,要求學生板書證明過程,以體會一題多解帶來的體驗。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如圖,在△ABC中,AB=AC,點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數。

  解:∵AB=AC,BD=BC=AD,

  ∴∠ABC=∠C=∠BDC,∠A=∠ABD(等邊對等角)。

  設∠A=x,則∠BDC=∠A+∠ABD=2x,

  從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

  于是在△ABC中,有∠A=36°,∠ABC=∠C=72°。

  【教學說明】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及“三線合一”性質,可以實現由邊到角的轉化,從而可求出相應角的度數。要在解題過程中,學會從復雜圖形中分解出等腰三角形,用方程思想和數形結合思想解決幾何問題。

  四、運用新知,深化理解

  第1組練習:

  1、如圖,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別求出它們的底角的度數。

  如圖,△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BAC=90°,AD是底邊BC上的高,標出∠B,∠C,∠BAD,∠DAC的度數,指出圖中有哪些相等線段。

  2、如圖,在△ABC,AB=AD=DC,∠BAD=26°,求∠B和∠C的度數。

  第2組練習:

  1、如果△ABC是軸對稱圖形,則它一定是( )

  A、等邊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外角是100°,它的頂角的度數是( )

  A、80° B、20°

  C、80°和20° D、80°或50°

  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比底邊多2cm,并且它的周長為16cm。求這個等腰三角形的邊長。

  4、如圖,在△ABC中,過C作∠BAC的平分線AD的垂線,垂足為D,DE∥AB交AC于E。求證:AE=CE。

  【教學說明】

  等腰三角形解邊方面的計算類型較多,引導學生見識不同類型,并適時概括歸納,幫學生形成解題能力,注意提醒學生分類討論思想的應用。

  【答案】

  第1組練習答案:

  1、(1)72°;(2)30°

  2、∠B=∠C=∠BAD=∠DAC=45°;AB=AC,BD=DC=AD

  3、∠B=77°,∠C=38、5°

  第2組練習答案:

  1、C

  2、C

  3、設三角形的底邊長為xcm,則其腰長為(x+2)cm,根據題意,得2(x+2)+x=16。解得x=4。∴等腰三角形的三邊長為4cm,6cm和6cm。

  4、延長CD交AB的延長線于P,在△ADP和△ADC中,∠PAD=∠CAD,AD=AD,∠PDA=∠CDA,∴△ADP≌△ADC。∴∠P=∠ACD。又∵DE∥AP,∴∠CDE=∠P。∴∠CDE=∠ACD,∴DE=EC。同理可證:AE=DE。∴AE=CE。

  四、師生互動,課堂小結

  這節課主要探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并對性質作了簡單的應用。請學生表述性質,提醒每個學生要靈活應用它們。

  學生間可交流體會與收獲。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圖案最常見的構圖方式:軸對稱、平移、旋轉……,理解簡單圖案設計的意圖。認識和欣賞平移,旋轉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夠靈活運用軸對稱、平移、旋轉的組合,設計出簡單的圖案。

  2、能力目標:經歷收集、欣賞、分析、操作和設計的過程,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3、情感體驗點:經歷對典型圖案設計意圖的分析,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重點與難點:

  重點:靈活運用軸對稱、平移、旋轉……等方法及它們的組合進行的圖案設計。

  難點:分析典型圖案的設計意圖。

  疑點:在設計的圖案中清晰地表現自己的設計意圖

  教具學具準備:

  提前一周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圖案、圖標的剪貼、臨摹以及。多種常見的圖案及其形成過程的動畫演示。

  教學過程設計:

  1、情境導入:在優美的音樂中,逐個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典型圖案,并讓學生試著說一說每種圖案標志的對象。(展示課本圖3—23)

  明確在欣賞了圖案后,簡單地復習平移、旋轉的概念,為下面圖案的設計作好理論準備。對教材給出的六個圖案通過觀察、分析進行議論交流,讓學生初步了解圖案的設計中常常運用圖形變換的思想方法,為學生自己設計圖案指明方向。其中圖(1)、(2)、(3)、(4)、(5)、(6)都可以通過旋轉適合角度形成(可以讓學生自己說說每個旋轉的角度和旋轉的次數及旋轉中心的位置),另外圖(2)、(3)、(5)也可以通過軸對稱變換形成(可以讓學生指出對軸對稱及對稱軸的條數),而圖(2)可以通過平移形成。

  2、課本

  1 欣賞課本75頁圖3—24的圖案,并分析這個圖案形成過程。

  評注:圖案是密鋪圖案的代表,旨在通過對典型圖案的分析欣賞,使學生逐步能夠進行圖案設計,同時了解軸對稱、平移、旋轉變換是圖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題解答的關鍵是確定“基本圖案”,然后再運用平移、旋轉關系加以說明,注意旋轉中心可以為圖形上某一特征的點。

  評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個為基本圖案,然后通過變換得到。而且變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圖案通過軸對稱變換得到左上圖和右下圖。

  (二)課內練習

  (1) 以小組為單位,由每組指定一個同學展示該組搜集得到的圖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圖形,用平移、旋轉、軸對稱、中心對稱等方法進行圖案設計,并簡要說明自己的設計意圖。

  (三)議一議

  生活中還有那些圖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轉?分析其中的一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四)課時小結

  本課時的重點是了解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換是圖案設計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這些變換設計出一些簡單的圖案。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圖案的設計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認識?(可以利用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多種方法來設計,而且設計的圖案要能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再就是圖案的設計一定要新穎,獨特,這樣才能使人過目不忘,達到標志的效果。)

  八年級數學上冊教案(五)延伸拓展

  進一步搜集身邊的各種標志性圖案,嘗試著重新設計它,并結合實際背景分析它的設計意圖。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了解算術平方根的概念,會用根號表示正數的算術平方根,并了解算術平方根的非負性。

  2.了解開方與乘方互為逆運算,會用平方運算求某些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

  教學重點:

  算術平方根的概念。

  教學難點:

  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概念正確求出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請同學們欣賞本節導圖,并回答問題,學校要舉行金秋美術作品比賽,小歐很高興,他想裁出一塊面積為25 的正方形畫布,畫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參加比賽,這塊正方形畫布的邊長應取多少 ?如果這塊畫布的面積是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已知一個正數的平方,求這個正數的問題?

  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學習內容.這節課我們先學習有關算術平方根的概念.

  二、導入新課:

  1、提出問題:(書P68頁的問題)

  你是怎樣算出畫框的邊長等于5dm的呢?(學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這個問題相當于在等式擴=25中求出正數x的值.

  一般地,如果一個正數x的平方等于a,即 =a,那么這個正數x叫做a的算術平方根.a的算術平方根記為 ,讀作根號a,a叫做被開方數.規定:0的算術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 =a (x0)中,規定x = .

  2、 試一試:你能根據等式: =144說出144的算術平方根是多少嗎?并用等式表示出來.

  3、 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們的值嗎?

  建議:求值時,要按照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寫出應該滿足的關系式,然后按照算術平方根的記法寫出對應的值.例如 表示25的算術平方根。

  4、例1 求下列各數的算術平方根:

  (1)100;(2)1;(3) ;(4)0.0001

  三、練習

  P69練習 1、2

  四、探究:(課本第69頁)

  怎樣用兩個面積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面積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課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還有其他方法,鼓勵學生探究。

  問題:這個大正方形的邊長應該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邊長是 ,表示2的算術平方根,它到底是個多大的數?你能求出它的值嗎?

  建議學生觀察圖形感受 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對角線的長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測量它與大正方形的邊長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們將在下節課探究.

  五、小結:

  1、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呢?

  2、算術平方根的具體意義是怎么樣的?

  3、怎樣求一個正數的算術平方根

  六、課外作業:

  P75習題13.1活動第1、2、3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7

  分式方程

  教學目標

  1.經歷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將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系用分式方程 表示,體會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經歷實際問題-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過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數學的轉化思想人體,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樂于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培養學 生努力尋找 解決問題的進取心,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將實際問題中的等量 關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學難點:

  找實際問題中的等量關系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有兩塊面積相同的小麥試驗田,第一塊使用原品種,第二 塊使用新品種,分別收獲小麥9000 kg和15000 kg。已知第一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比第二塊少3000 kg,分別求這兩塊試驗田每 公頃 的產量。你能找出這一問題中的所有等量關系嗎?(分組交流)

  如果設第一塊試驗田 每公頃的產量為 kg,那么第二塊試驗田每公頃的產量是________kg。

  根據題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二、講授新課

  從甲地到乙地有兩條公路:一條是全長600 km的普通 公路,另一條是全長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 車在 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 公路從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 是由普通公路從甲地到乙地所需時間的一半。求該客車由高速公路從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

  這 一問題中有哪些等量關系?

  如果設客車由高速公路從甲地到乙地 所需的時間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從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時間為_________h。

  根據題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為了幫助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重建家園,某學校號召同學們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總額為4800元,第二次捐款總額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數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兩次人均捐款額恰好相等。如果設第一次捐款人數為 人,那么 滿足怎樣的方程?

  四.議一議: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點?

  分母中含有未知數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與整式方程有什么區別?

  五、 隨堂練習

  (1)據聯合國《20xx年全球投資 報告》指出,中國20xx年吸收外國投資額 達53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設20xx年我國吸收外國投資額為 億美元,請你寫出 滿足的方程。你能寫出幾個方程?其中哪一個是分式方程?

  (2)輪船在順水中航行20千米與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時間相同,水流速度為2. 5千米/小時,求輪船的靜水速度

  (3)根據分式方程 編一道應用題,然后同組交流,看誰編得好

  六、學 習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感想?

  七.作業布置

八年級數學教案(通用17篇) 相關內容:
  • 初中八年級數學《中位數和眾數》說課稿(精選2篇)

    八年級數學《中位數和眾數》說課稿海南臨高思源實驗學校 林舒韻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中位數和眾數,共分為說教材、說學生、說教學法3個部分。一、 說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數與眾數》是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8章第2節內容。...

  •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通用2篇)

    一、從引入到研究。從學生的認知的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平滑過渡到矩形新知識上來,過渡自然,知識銜接很緊密,而且從中體現了矩形就是平行四邊形的知識聯系和關系。展現給學生清晰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 八年級數學2023暑假樂園作業答案(通用4篇)

    下面是整理的關于八年級數學暑假樂園作業答案,希望對你的完成暑假作業有幫助!《暑假樂園》一答案:1-8、DABDDDCA;9、1,2,3;10、ab;11、a 4且a0;12、a-1;13、7;14、(1)x2,(2)x-3;15、a ;16、1;17、18厘米;18、2121、18題;22、(1)a=0....

  • 2022年八年級數學暑假作業答案參考(精選4篇)

    八年級的學生要有學習主動性了,所以暑假作業自己要按時做完哦,下面是提供的八年級數學暑假作業參考答案,歡迎閱讀。(一)1. B 2. B 3. D 4. B 5. C 6. C 7. 40 8. 平行 9. a=cb10. 136 11.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3;4;兩直線平行,同位...

  • 2022八年級數學天地暑假作業答案(通用6篇)

    1-5.DAAAA 6-10BDCBA11.125; 12.1.2; 13.7;32; 14.815.∵是平行四邊形,BAD ADC互補,∵AE平分BAD ,ADC的平分線平分ADCADO與DAO互余AOD是90度所以DO垂直于AE,又∵ADO與CDO相等,AOD等于DOE等于90度且DO等于DO三角形ADO與三角形DOE全等,...

  • 2022年最新八年級數學寒假作業答案大全(精選7篇)

    第一部分1.3和 642.803.△BCE≌△CBD △BFE≌CFD AAS △ADB≌△AEC4.BC=EF5.906.D7.D8.B9.同時∵△EBC≌△DBA(證明略)10.(1)∵ADBCADB=ADC在△ABD和△ACD中B=C1=2AD=AD△ABD≌△ACDAB=AC(2)不成立SSA不能證明(3)作BC邊上中線ADBD=CD在△A...

  • 2022八年級數學天地暑假作業答案(通用3篇)

    1-10.BCDCB 6-10BBBDA11.5; 12.2a; 13.85; 14.12或7+715.略16. :△BMP為直角三角形,且由題意知BM=82=16,BP=152=30,由勾股定理得,故MP2=162+302=256+900=1156,即MP=34海里.答:P島與M島之間的距離為34海里17.略=12....

  • 八年級數學說課稿

    一、從引入到研究。從學生的認知的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平滑過渡到矩形新知識上來,過渡自然,知識銜接很緊密,而且從中體現了矩形就是平行四邊形的知識聯系和關系。展現給學生清晰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 2020年八年級數學暑假作業答案參考

    (一)1. B 2. B 3. D 4. B 5. C 6. C 7. 40 8. 平行 9. a=cb 10. 13611.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3;4;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12. (1) 略 (2) 平行,理由略13. 略14. (1) B+D=E (2) E+G=B+F+D (3) 略(二)1. C 2. B 3. D 4. D 5. D 6. C 7....

  • 2018年2020年八年級數學寒假作業答案

    第1頁第3頁1. 選擇題1A 2D 3A 4C2. 填空(1)T=20-6h 20,6 T h h(2)Q=6x105-pt 6x105 p Q t 0t6x105/p(3)S=1.5b (4) 0x7 0y5 5 03.解答題(1)y= Q/a-x Q/a (0xa)(2)y=80-2x20(3)...

  • 2020年八年級(初二)數學寒假作業答案

    第一部分1.3和 642.803.△BCE≌△CBD △BFE≌CFD AAS △ADB≌△AEC4.BC=EF5.906.D7.D8.B9.同時∵△EBC≌△DBA(證明略)10.(1)∵ADBCADB=ADC在△ABD和△ACD中B=C1=2AD=AD△ABD≌△ACDAB=AC(2)不成立SSA不能證明(3)作BC邊上中線ADBD=CD在△A...

  • 八年級數學寒假作業答案

    八年級數學寒假作業答案(東南大學出版社)選擇題、填空題答案練習一:C C A C C B D B 30 ,3或 4 4和6 16:25:08 80 5 2號練習二:A C D C C B 4,等邊三角形 8 2 10 5 60 110練習三:C B D C C A B B ⑷⑹⑺ ⑴⑵⑶⑸ 2/3 0.6 9....

  • 八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篇

    篇一本學期的課堂教學中努力將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滲透在其中,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學習到喜歡的數學和有用的數學。但經過反思,意識到在操作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沒能更大限度地給學生創造展示自己的空間,學生的思想的閃光點沒有得到...

  • 2019八年級數學天地暑假作業答案

    數學天地一一、1-5、CDAAC 6-10、DDBDC.二、11.x-0.5且x1;12、2-3 2-3;13、-3;14、4.5;15、(1)原式=4-(483+123)=4-(4+2)=-2(2)原式=(5)-(2)-(3-26+2)=3-3+26-2=26-2(3)原式=x-x=0.(4)原式=1.5ab3a16....

  • 八年級數學2019暑假樂園作業答案

    《暑假樂園》一答案:1-8、DABDDDCA;9、1,2,3;10、ab;11、a 4且a0;12、a-1;13、7;14、(1)x2,(2)x-3;15、a ;16、1;17、18厘米;18、2121、18題;22、(1)a=0.6 ,b=0.4;(2)35%到50%之間(不含35%和50%)。...

  • 數學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偷偷 | 国产熟女精品视 | 日本中文字幕a∨在线观看 国产系列视频二区 | 中国国产av片 | 国产偷窥女洗浴在线观看亚洲 | 午夜a一级毛片亚洲欧洲 | 最新久久 | 91高清版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国一级特黄真人毛片免费观看 | 97黑人性色浪潮91久久 | 国产12页 | 天天狠天天狠天天鲁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小忧 | 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对白 | 一边啪啪一边呻吟AV夜夜嗨 | 中文字幕第20页 | 一区二区欧美激情 | 大地资源中文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 色哺乳xxxxhd国产|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 成年人免费视频网址 | 亚洲第1页 |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 午夜少妇拍拍视频在线观看 | 美国一级黄色片子 | 麻豆一区区三区四区产品精品蜜桃 | 亚洲欧洲成人A∨在线观看 9797色 | 欧美色一级 | 亚洲视频欧洲视频 | 污污网站免费 | 99re6这里只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婷婷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成人免费看片视频 | 日韩av不卡一区 |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 日韩人妻中文无码一区二区 | 日产一二三四五六七区麻豆 | 黄色av免费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