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教學反思(精選3篇)
《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教學反思 篇1
前不久,參加了學校的“同川之聲”課堂教學比賽,跟同年級的何老師同時上了一節《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在何老師的課上,學生在探索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的時候,總共產生了5種不同的方法,而在我的課上,經過學生的探索只產生了兩種方法。究其原因是對主題圖的處理,何老師是這樣來處理主題圖的:
師:(出示主題圖)你從圖上知道哪些信息?
生:有十箱牛奶,每箱有12瓶。
師:你怎么看出是十箱?
生:左右各5箱。
生:已經搬好了十箱,正在搬最后一箱。
師: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生:十箱一共有多少瓶?
結果學生在口算12×10時產生了5種方法:①12×5=60,60×2=120。②12×1=12,12×10=120。③12×9=108,108+12=120。④12×1個10=120。⑤2×10=20,10×10=100,20+100=120。
而我是這樣來處理主題圖的:
師:從圖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有十箱牛奶,每箱12瓶。
師:(出示“三年級共有117人,每人一瓶牛奶,夠不夠?”)怎樣知道夠不夠,怎么想?
生:想十箱共有多少瓶。
學生在口算12×10時只產生了兩種方法:①12×1=12,12×10=120。②10×10=100,10×2=20,100+20=120。第三種方法12×9=108,108+12=120是由我提出來的。
感悟與體會:
面對同樣的教學內容,學生卻有不同的反應,這不得不使我有所想法。是學生之間能力的差異嗎?回答是否定的。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與何老師作比較,究其原因,是因為何老師對主題圖的詮釋更為細道,不放過圖上的每一個細,最終使得學生的思維更為廣闊。可見,教師的引導是何其重要。本節課的重點是要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以及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而要使學生掌握這節課的重點,對主題圖的理解很重要。但是我對學生的引導不夠細致,導致學生的思維狹隘。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要求。”《課標》又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教師的提問要具方向性,教師的引導要具有效性。從案例中不難看出,我對學生的引導是粗略的,而何老師對學生的引導是細致的,最終導致的結果也截然不同。
以,教師首先要對教材進行鉆研,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一個可以跳躍的平臺,因為學生的思維需要攙扶。
《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學會口算整十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整十數,掌握口算方法,找出計算規律,能正確進行口算。
這節課的教學我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主動探索,以合作的方式總結出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參與面較廣。教學中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學生根據畫面內容提出數學問題。這樣很快喚起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一開始便以一種愉快的情緒進入學習情境,為能主動探索新知打下了基礎。當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列出了算式后,我又組織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再班內交流。通過學生的自由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經歷了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不但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的理念,而且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將學生置于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來學習數學。既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使學生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但在本節課的練習中也發現,學生雖掌握了口算的方法,但計算速度、計算的準確率并不是很高。對于整十數乘整十數學生還可以,而遇到整十數乘兩位數學生的口算速度明顯慢了下來,說明學生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學生還沒有達到熟練的程度,在今后的練習中,應加大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兩位數乘整十數的計算速度及準確率。由此也提醒我,數學教學它的銜接性非常強,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要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這樣才能為學生以后學習新知打下結實的基礎。
《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本節課的重點是要讓學生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以及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而要使學生掌握這節課的重點,對主題圖的理解很重要。但是我對學生的引導不夠細致,導致學生的思維狹隘。
在新課前先帶著學生復習以前的口算,以此喚起學生的舊知。新授部分在算法多樣化和優化算法兩個環節節奏較慢,層次也有些零亂,主要是對教材的把握還不是很準,對學生引導性的問題提得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回答不到位,而我又未能及時、機智地對學生進行再引導,教師的引導作用沒有體現。對這部分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匯報出多種不同算法,在學生理解每種算法的算理后,在引導學生進行算法優化,這樣教學層次可能會更清晰,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要求。”《課標》又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教師的提問要具方向性,教師的引導要具有效性。
在練習的設計上為了面向全體學生,練習題目設計具有層次性,適合于各層次的學生練習。練習題采用多種形式出現,學生的參與率高,讓學生在喜愛的游戲中鞏固所學的知識,一下了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非常仔細解答,在這環節,不僅達到了設計目的,學生的參與率高,而且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與生活中的事息息相關。
所以,教師首先要對教材進行鉆研,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一個可以跳躍的平臺,因為學生的思維需要攙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