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精選2篇)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 篇1
上完《鉛筆有多長》后,我的心里沉沉的,好像壓著一塊石頭,蠻不是滋味,這兩天來課堂中的一些片斷總是在腦海中重復播放著,想著如果能重來一次,也許會做得更好:
1、抓住課堂閃光點,轉換自身角色。
其實我們每堂課中總是有那么幾個“閃光點“,如果能抓住那么幾個”閃光點“,即使一個也好,也許一堂課下來,教師可以教得很輕松,學生也可以學得很輕松、愉快,又能給學生一次機會,照顧到不同程度的學生的需要,例如,在我這堂課中,我記得在我讓學生觀察尺子,說說發現什么的時候,班里有個女同學說:“每個大格中有10個小格。”當時我如果能抓住這個“閃光點”,讓這位女同學來當小老師給其他同學介紹,即給了她一次機會,把她已經掌握的知識教給其他小朋友,又給了自己一次“輕松”的機會。
2、給予動手的機會,親身驗證
學生的腦中藏著多少問題我們數不清,他們總是很好奇,如果沒有事實擺在眼前,他們總是很堅持自己的看法,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他們沒辦法建立起這個概念,往往很懷疑所學知識的真實性,像認識毫米,實際生活中其實我們很少用到它,因此學生對它可以說是很陌生的,雖然說整堂課中我給予學生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在尺子找出1毫米及數一數每1厘米間有幾個小格,從而掌握毫米與厘米的關系,不過我的腦海中總記得這樣一幕,如果我當時能給予學生一次動手的機會,可能效果會不一樣:我記得在剛導入新課時,我問學生數學書及藝術書有1厘米厚嗎?很多學生說有,有的學生不敢肯定,當時我解釋得很費力,到最后學生雖然好像是接受了數學書及藝術書是沒有1厘米厚的,可是更多是一種懷疑,如果當時我能讓學生拿起尺子實際測量,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能發現數學書沒有1厘米厚,那么如何表示就成為他們迫切想知道,認識新的長度單位也就變成了他們迫切需要的,這樣一開始他們的注意就被被深深吸引。
是啊,機會能重來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我們同時也知道機會是不可重來的,我不應在沉浸在這堂課不完美的過程中,而應努力調整自己,讓自身的素質再次提高,把它當成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不讓自己有“如果能重來一次”的機會。
《鉛筆有多長》教學反思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課在二年級數學下冊中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二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了米和厘米,本單元繼續教學分米和毫米。這樣,學生就認識了常用的、較小的各個長度單位。教學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們有多長;要能應用分米和毫米,根據具體物體選用恰當的單位表達長度;要知道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進行簡單的換算。本課時內容分三部分編排,先教學分米,再教學毫米,最后教學單位間的進率和換算。
設計思路:
1、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
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需要通過活動體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我設計了許多教學活動:
(1)看直尺、米尺感知1個單位有多長。
(2)找相關的物體豐富感性認識,如摸一摸1分錢硬幣的厚度,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1毫米或是1分米。
(3)用手勢比畫1分米和1毫米。學生進行了觀察直尺、尋找實物等感知長度的活動,這些感知對象的共同特點是長1分米或長1毫米。用手勢比畫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關概念的活動。
(4)和1米、1厘米建立結構性聯系。1分米的長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間,比1米短、比1厘米長。1毫米的長度比1厘米短得多。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短,在課程當中設計手指操,既能使學生放松心情,又能讓學生通過手指的活動促進大腦的思維。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下一個環節的學習。
3、課堂小結,除了總結當堂學習內容之外,教師設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動積極地去預習下一課時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鉛筆長度的活動,知道1分米和1毫米的實際長度,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實際測量,學習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進率。
3、通過估算、測量等活動,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重點難點:
1、建立1分米、1毫米的觀念。
2、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具準備:
2枝鉛筆(分別是6厘米3毫米和10厘米)、米尺、1枚一分硬幣、投影儀、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我們以前學過兩個長度單位,同學們還記得是什么嗎?它們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和厘米,分別用m和cm表示)
2、你說得真完整!誰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關系嗎?(1米等于100厘米)
3、指名提問:
3米=( )厘米 500厘米=( )米 800厘米=( )米
4、誰能用手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厘米呢?大家都來比劃一下!
5、同學們對已學知識掌握得很扎實,老師真為大家感到高興!
二、探究新知
1、估算
(1)你能估計一下我這支鉛筆有多長嗎?(指名回答)
(2)我想知道這支鉛筆的精確長度,怎么辦?(測量)
2、測量
(1)好辦法!在測量之前,誰想提醒大家些什么?(指名回答)
(2)聽了這么多好建議,相信大家一定會量得很準確!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作業紙,測量一下第一題中鉛筆的長度。
(3)指名說答案(6厘米多3個小格)并到前面展示測量過程(投影)
3、認識毫米
(1)這位同學說6厘米多3個小格,3個小格是多少?一個小格又是多少?(1毫米)
(2)沒錯,1個小格是1毫米,在數學中,我們可以用mm來表示毫米。(板書:毫米 mm)請同學們在直尺上數一數1厘米之間有幾個小格?是幾毫米?
(3)誰能用我們數出的結果說一個等式來表示厘米與毫米的關系?(師邊聽邊板書:1cm=10mm)
(4)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身邊的物體有什么大約是1毫米?(指名回答)
(5)出示1分硬幣,感受1毫米。
(6)同桌之間互相比劃1毫米的長度。
4、手指操
好,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來活動活動我們的小小手吧!
5、認識分米
(1)你能估計一下我手中的這枝鉛筆有多長嗎?(教師把兩枝鉛筆放在一起)指名回答并說理由。
(2)答案很多,誰的對?請同學們趕快動手量一量作業紙上第二題中鉛筆的長度!
(3)匯報結果(10厘米)同意嗎?
(4)誰還可以用另一種長度單位來表示這枝鉛筆的長度?
(5)對,也可以說這枝鉛筆長1分米,因為10厘米就是1分米。在數學中,我們可以用dm來表示分米。(板書:分米 dm)
(6)誰能用一個等式來表示出分米與厘米的關系?(板書:1dm=10cm)
(7)感知1分米的長度,請同學們在米尺中找一找1分米。
(8)指名說一說,從哪到哪是1分米?
(9)只有從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嗎?還可以從哪里找到一分米?(指名回答)
(10)同桌比劃1分米的長(一人比劃一人測量,然后再互換)
6、練習
(1)同學們光會比劃還不行,我們還要會準確的畫出線段。在畫之前,
你想對同學們提些什么建議?
(2)請同學們在作業紙上按要求畫一畫,畫完后同桌互相檢查。
(3)投影匯報畫線段的過程
7、游戲(確定長度)
(1)教師比劃長度,學生喊停
(2)學生按教師要求比劃長度
(3)聽指令做動作:伸右手、伸左手、摸耳朵、手背后
三、課堂作業設計
1、小結:
今天我們有學習了2個長度單位,它們分別是(分米)和(毫米),我們還知道了分米用英文字母(dm)來表示,毫米用(mm)表示,而且我們也學會了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下面老師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戰嗎?請看大屏幕!
四、課堂小結
今天同學們表現真棒!我們很容易學會了分米和厘米,如果我們用今天學習的分米、毫米來計算從我們學校到野生動物園的路程有多遠?你覺得怎么樣?(不行)
那計量較長的路程有沒有更合適的計量單位呢?下節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
附:板書設計
鉛筆有多長
毫米 mm 分米 dm
1cm=10mm 1dm=10cm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上課過程中沒有重大失誤,基本與備課情況一致。課后反思,我覺得本節課中我還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毛病:
1、我對時間掌握不夠好,在講認識分米的環節中過于拖沓,導致時間安排不夠得當,所以后面的練習不夠充分。
2、 備課過程中不夠細致。備課時我安排了在米尺上找一分米的環節,但當時我沒有想到學生不知道應該從米尺的哪一面找分米,雖然在課上我提醒了學生應從哪面去找,但卻延誤了時間,其次,米尺中沒有零刻度的標記,這也是我之前備課沒有備到的地方,所以很多孩子開始的時候不會找分米。
3、課堂組織語言不夠精煉。每次上課時自己總怕孩子不明白我的要求,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會反復強調我的要求。平時我已經注意到自己的這個問題,所以一直在克服,但在今天講課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
本節課讓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有兩個環節:
1、在教學毫米之后我加入了手操,通過手操的活動,不但讓學生放松了心情,最后還促使學生又精神集中的回到了課堂教學當中。這樣有助于我進行下一個教學環節。
2、最后課堂小結中我采用了教師設疑的方式來結束本課,我覺得通過這個環節真正的勾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去預習下一課時的內容,這樣對我下一課時的教學做了一個良好的鋪墊。
我是一名年輕的教師,對于數學教學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我渴望學習,愿意接受各位領導和老師們的指教,我會在不斷的聽課、評課中留心學習,在教學之余不斷反思,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優秀的數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