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教學的反思(精選2篇)
數學課堂教學的反思 篇1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對課堂教學在高層次的追求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學特色,然而許多貌似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其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發(fā)現(xiàn)根源就在于我在教學過程中及考后的處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誤區(qū),從而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下面我就淺談以下這些誤區(qū)及自己的反思。
一、忽視概念教學,造成學生不能正確的理解概念,不能把握準概念,不能靈活運用概念,形成了教學的第一誤區(qū)。
。ㄒ唬┖鲆暩拍畹膬群屯庋痈拍畹膬群褪悄莻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概念的外延就是那個概念所涉及的范圍。對于概念的內涵,為突出本質屬性,需作逐字逐句的深入淺出的分析,要突出關鍵詞在本質屬性中的地位。對于外延,必須將它的每一項都講到,又必須強調這其中的每一項都是等地位的獨立的。
(二)忽視概念教學的階段性恰當地把握好各個階段的教學要求,體現(xiàn)概念教學的階段性是很有必要的。如在初中一年級講“絕對值”這個概念時,只要使學生清楚知道正數、負數,零的絕對值是什么就可以了,不要急于提高深化,待學生掌握了概念后可設計如下練習:1.字母a表示有理數則|a|=?2.字母m、n是有理數,則|m+n|=?從討論的結果中加深學生對代數式和絕對值概念認識。
。ㄈ┖鲆暥x的可逆性如,有理數的內涵是能寫成mn形式的數,(m、n為整數n≠0),反過來,凡有理數,則一定能寫成mn的形式,這樣會給解決問題帶來方便,實際上,定義的可逆性,是認識概念的兩個方面,切莫忽視。
二、數學中的“巧解”掩蓋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現(xiàn)在,在數學教學中,對于某一個問題的解決,思路越來越多,方法越來越巧,我會特別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巧妙構思,以期產生教學上的捷徑,其實這是教學上的第二大誤區(qū)。
。ㄒ唬扒山狻蓖芯窒扌,實用的范圍一般都比較特殊和窄小,換一條件或變一個簡單的結論,也就會使之完全喪失解題能力,因此巧解并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二)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種解決題的通法,具有普遍性,指導性,要想從根本解決問題,理應首先追求其通法———基本思想方法,而一味追求巧解,必然缺乏對基本思想方法的挖掘和相應的訓練,從而沖淡和掩蓋了對基本方法的滲透。
(三)從學生的學習心理上看,當他們對于一道題目一旦了解或掌握了某一個巧解后,就對較為復雜的基本方法產生厭倦心理,也就從根本上阻礙了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
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擺正巧解與基本思想方法的關系,引導學生從基本思路出發(fā),加強對基本思想方法的啟迪和訓練,在基本方法已熟練的基礎上再向學生適當介紹巧解的特殊思路,這樣才能避開這一誤區(qū)。
三、忽視教學中的陷阱,造成上課一聽就懂,課后一做就錯的不良后果,從而成為教學上的第三大誤區(qū)。
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回答問題或板演,我總是想方設法使之不出一點差錯,即使是一些容易產生典型錯誤的稍難問題,我也有“高招”使學生按我設計的正確方法去解決。這樣就掩蓋了錯誤的暴露以及糾錯過程。我在今后教學中,會通過一兩個典型的例題,讓學生暴露錯解,師生共同分析出錯誤的原因,學生就能從反面吸取經驗教訓,迅速從錯誤中走出來,從而增強辨別錯誤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要想少出錯,教學中就應該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對待錯誤和失敗,備課時可適當從錯誤思路去構思,課堂上應加強對典型歧路的分析,充分暴露錯誤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
四、忽視甚至放棄三個過程的同步三個過程是:教師的教學過程,知識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學生思維過程。
這一大誤區(qū),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誤認為教材內容就是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部過程,沒有發(fā)掘出教材系統(tǒng)前后的本質聯(lián)系,導致我的教學過程就是照本宣科溜教材。二方面:誤認為我的思維邏輯就是學生的思維邏輯,沒有充分關注學生知識基礎和思維特點,導致我教學過程與學生思維錯位或脫節(ji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虛心學習,嚴格要求自己,愛崗敬業(yè),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
數學課堂教學的反思 篇2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反思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課,怎樣才能上好一堂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這才是解決好以上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前提
一、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解釋某些數學知識的產生及發(fā)展過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其數學思想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反思。而“歸納”是數學思想和數學能力很重要的一塊,“操作猜想”這一形式對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思想與能力所起的作用更是妙不言。例如講a:b:c=7:5:3,可設a=7k,b=5k,c=3k,但是學生不懂,設a=3k,c=7k,我舉例:父親:哥哥:妹妹=7:5:3,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引用生活中的數學實例,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對數學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和享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能滿足學生對外界新穎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學生到好奇和興奮,同時,利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生的思考過程具體化、形象化,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欲望,
例如講反比例函數:80條魚,2只貓吃,平均每只貓吃40條,4只貓吃,平均每只貓吃20條,8只貓吃,平均每只貓吃10條,x只貓吃, 平均每只貓吃y條,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數。
三、在教學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釋人類及自然界的一些常見現(xiàn)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數學學習應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教材的編寫中列舉了一些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例子,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更進一步地觀察生活、收集素材,給學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價值的實例。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來解釋人類社會生活及自然界的許多現(xiàn)象,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了解到數學的價值,從而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在教學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更明白了知識的獲得不僅僅在課堂,更在豐富多彩的生活、社會實踐中,從而打破沒有感情的數學定理,冷冰冰的數學公式,沒有靈魂的數學符號。學生從中也能真正意識到:人人都應該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應該獲得必需的數學。
五、反思歸納。新知識的建構、拓展、運用,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否則,我們就會錯失一個提高的良機。此時,要引導學生歸納本節(jié)課的知識與方法,反思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關鍵所在,比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個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錯誤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認知轉化與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