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自然現象的能力。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的6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漸漸”造句。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重點
1.用比較句子的方法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
2.通過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本課描寫天氣變化的詞語非常準確,要引導學生用心體會。
教學準備:投影儀、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
一、電教手段,引出課題
放錄音,問學生:你們聽,這是什么聲音?(打雷下雨的聲音)板書:雷雨。
打雷下雨是一種自然現象,尤其是夏季經常出現。課文中所描寫的這場雷雨是什么樣的呢?文中向我們進行了詳細介紹,通過學習你一定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初讀課文,理清結構
1.小聲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完后標出自然段。(8段)
2.請三個同學讀全文(1~3)、(4~6)、(7~8)聽的同學們有兩個任務:(1)注意聽他們把字音讀準了沒有。(2)三個同學所讀的內容分別是寫什么時候的雷雨景色?(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老師板書這三個詞語。如果學生讀得不夠流利,可再請幾個同學讀這三部分。
3.讀小黑板上的詞語:雷聲、壓下來、蜘蛛網、垂下來、漸漸地、彩虹。要求讀準、讀熟。通過查字典理解“垂”的意思。
三、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詞句訓練,指導背誦課文
1.先看課文是怎樣描寫雷雨前的景色的。一個同學讀1~3段,大家想象一下雷雨前的景色。(1)出示小黑板:①寫了哪些景物?②怎么描寫的?帶著這兩個問題請同學們默讀這一部分,畫出這三個自然段中分別描寫了哪里的景物。板書:烏云、樹葉、蟬、樹枝、蜘蛛、閃電、雷聲。
(2)課文中是怎么形容、描寫這些景物的?板書:壓、不動、不叫、亂擺、逃、亮、響。“壓”改成“飄”行不行?(烏云像一口大黑鍋一樣越來越低,用“飄”肯定是不合適的。)
(3)看著板書說說課文內容。
(4)一個同學讀第一段,另一個同學讀2~3段,大家邊聽邊想,這兩部分給你的感覺有什么不同?板書:靜—動、無聲—有聲。說明天氣在急劇地變化。哪個詞說明天氣變化特別快?(忽然)作者觀察得非常細致,就連蟬和蜘蛛這些小動物也都觀察到了,寫出了大雨即將來臨時它們驚慌的表現。
(5)比較句子,用投影儀顯示:
①樹上的葉子不動,蟬不叫。
樹上的葉子一動也不動,蟬一聲也不叫。
②閃電亮,雷聲響,雨下大了。
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雨越下越大。
老師問:這兩組句子中哪些句子寫得好?為什么?(每組的第二句寫得好。“一動也不動”說明一絲風也沒有;“一聲也不叫”說明很靜。三個“越來越”寫出了天氣之惡劣,天氣變化之大,變化速度之快。讀這些形容詞的時候,要讀得慢一些,語調低沉一些,這樣才能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
學生練習有語氣地讀1~3自然段,先自己小聲讀;然后看著板書練習背誦;再請一個同學在班上背,最后齊背“雷雨前”這一部分。
2.學習課文的第二大部分(4~6段)
(1)一名同學讀這一部分,另一個同學說說這部分主要寫了什么時候的景色?(雨中的景色)
(2)默讀4~6段,哪些詞語說明了雨大?板書:“嘩、嘩、嘩!霸健健、“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