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的樹葉》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課標本二年級上冊第19課。本文講述的是一個平時都可能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故事:李麗上美術課時綠鉛筆找不到了,她向同桌的林園園借,林園園不借給她,她只好用藍鉛筆畫樹葉,林園園看了后羞愧地臉紅了。故事內容淺顯,孩子們容易體會情感:我們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不能自私。因此學習起來并不困難,只要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人物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確的理解課文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確的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出道理。
小學低段從文本中體會情感(道理)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習技能的培養。《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里要求1-2年級的學生掌握基本識字,標點的同時還要能在閱讀方面:“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口語交際中能與人討論表達自己的看法。因此在這樣“道理”不是很難懂的文本里,我們可以采用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閱讀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課文的中間部分剛好是以對話形式展開故事情節的,進而在這個環節上讓學生進行自主體會,讓文本與學生的心靈產生情感對話的同時,還學會去體會人物語言來體會人物情感,這也是一種能力的鍛煉和積累。并初步學習記敘文的敘事方法:起因、經過、結果,為孩子們今后進入中高段閱讀學習和作文的基本框架奠定一定得基礎。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目標:
1、認識“術、鉛”等9個生字,會寫“由、術”等10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仔細體會人物的語言,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
4、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區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重點和難點
1、仔細體會人物的語言,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區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三、說教法和學法
(一)課程安排
第一課時:1、讀書和拼寫生字、詞語;并掌握生字基本結構和拼音。
2、能讀通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
第二課時:1、仔細體會人物的語言,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區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3、說說自己的體會。
學法:
基于這樣的理解,針對本班學生的學情:第2課時教學時宜采用:本著“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與文本進行一次深層次的對話之后,將之轉變為課堂設計的大框架,試圖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生成師、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感悟文本,注重學生的動態生成和能力培養。故我今天重點說的是第二課時內容。
(二)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上節課我們都已經把文章好好地讀了幾遍,有些同學也能說出課文里的故事了,可是老師還是有點不明白,為什么文章的題目是“藍色的樹葉”呢?樹葉都是綠色的,可它是誰造出來的?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讓學生在把握課堂基本內容之后開始深入了解課題。學會讀文章先從質疑課題開始。)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那我們一起來重新走進文中的美術課堂,來看看她們之間發生的故事。
2、研讀第1自然段
指名讀
重點感悟出:故事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事情
(讓學生體會敘事文章的開頭可以交代這樣的信息,還可以看出此時的李麗正在需要幫助,從而就有了下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