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大蝦和梭魚》教學反思
教育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的教學既要尊重和圍繞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只有從學生的發(fā)展來考慮,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這才是教育的價值所在,這也是我們應努力的方向。
天鵝、大蝦和梭魚
這是一篇世界著名的古老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和《克雷洛夫寓言》都收集進去了。在學生認真地閱讀幾遍課文后,就能明白:天鵝、大蝦和梭魚都很用力,也算同心(都想把車拉動),但是因為彼此不合作、不配合,所以大車“至今還在原處”。它從反面說明不合作辦不成事的道理。如果用簡單而肯定的句子來說:無論做什么事,只要齊心協(xié)力,勁往一處使,就有可能成功。每當這時,我總會設計讓學生親身體驗實踐一下,明白道理,或是讓學生設計一個正確的“拉車圖”。以前所教的學生都會把天鵝和梭魚畫在車前的一條的直線上一起向前拉,把大蝦或是畫在車前或是畫在車后一起向前拱。我總覺得學生能理解成這樣就真的很好了,從來就沒多想什么。
這一次我又是這樣安排的,學生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在一起小結(jié)時,一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他們這樣畫是不對的,梭魚如果不往下跳,長時間離開水它會死的,天鵝就是向天上飛的,它要借助空氣的上升氣流飛起來,他不能貼著地面飛,如果飛不起來它也會死的,這是我在科普書上看到的。”“應該給它們套上兩條長長的結(jié)實的繩子,只要它們相互就這點,天鵝起飛后稍微飛低一些,梭魚貼著水面向前游,大蝦依然向前拱,只要它們的力大概都是向一個方向用就行了。”
仔細想想,這個孩子說的話也不無道理,的確,要將大車拖動也不必非要將這三個小動物放在一條水平線上,小動物們無非是要將大車拖動,并沒有其他更高的要求。而這個孩子的設計,不是機械的將動物們排隊完成任務就好,他不僅實現(xiàn)了教材的工具性,理解了文章所要表達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能體會到教材中人文的思想,他能運用自己在課外所學到的知識,科學的、理性的、人性化的思考問題,他不僅思考到如何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想到動物和人類一樣也有生命,它們只有在保護好自己的生命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合作完成任務,如果它們只是一味的蠻干,只為一點小小的事情就葬送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又該怎樣齊心合力的合作呢?難道是用自己的靈魂嗎?
孩子們雖然不會用富有邏輯性的語言來說明,然而一句:“他們都死了,還怎么干呢?”不禁點醒了我,理論上我們都知道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而我們在備課中或是往往過多地重視其工具性,將識字、閱讀教學滿充于整個課堂教學,而忽視了人文性思想的滲透;或是一味地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去機械的教育孩子們,讓他們被動的接受、理解,這就好比填鴨式的教學,你只負責將“食物”填進肚子里,但他們是否能將營養(yǎng)吸收就不再過問了。或是在備課時不事先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量,以零起點的教法,教授有著較高知識儲備量的學生們,或者是過高地估量了學生的能力水平,致使教學效果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