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教學反思
本文是略讀課文,學習本課時,我注意指導學生自學,培養學生學習默讀能力,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與別人交流,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環節:你覺得課文哪些地方寫得有趣,把有關的句子畫出來,并且說說你喜歡的原因,這個環節不但尊重了學生自己的選擇,還要求學生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在離下課還有10分鐘時,按照教案設計,應該是讓學生合上課本,閉上眼睛回想一下課文內容,然后簡單復述故事情節的,我突發奇想:讓學生通過表演重現故事情節,不是更好嗎?安排好幾個重要角色后,其他的學生就扮演小貓。孩子們非常興奮。扮演小貓的同學不停地喵喵地叫著往教室外走。
表演開始了,“卡羅爾”通過與“爸爸、奶奶”的對話表達了自己想有一只小貓的心情。廣告登出去后,第一個送小貓的男孩兒出場了,這時意外發生了:隨著男孩進門的,還有一大群“小貓”,這群“小貓”喵喵喵地叫個不停,爬在地上的,鉆進桌底的,趴在窗臺的。。。。。。什么表情都有,笑著,叫著,咧著嘴做鬼臉的都有。表演實在沒收辦法進行了,這時下課鈴聲也響了,我只好示意讓學生停了下來,作了一下總結:
“大家想啊,由我們同學扮演的小貓還這么淘氣,在教室吵得象一鍋粥,卡羅爾家那么多的小貓,不知道吵成啥樣羅。。。。。。”學生哄堂大笑起來。
課后,我靜靜地思考著,語文課上的最后環節應該說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為什么卻失敗了呢?
一、打了無準備之仗
這個環節的設計本來在教案里沒有,是我臨時調整補充進去的,在表演之前沒有做什么周詳的考慮,教師本身也沒有做到心中有底,面學生本身也是很隨意的,加上天性活潑,只顧著自己扮演的角色,沒有考慮到配合其他同學,以至亂成一團。
二、臨時應變能力不強
在眾多的“小貓”涌進教室里,作為“導演”的教師沒有能及時阻止,讓眾“小貓”一涌而入,也沒想到那么多的“小貓”不是同時到達的,不能及時調整表演的步驟,導致課堂上出現混亂的局面。
三、課堂調控能力不夠
在安排角色時,有的角色學生搶著扮演,而有的角色卻無人愿意扮演,我沒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僅憑學生的興趣而為之,因此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感興趣的角色都湊在一塊,使課堂近乎失控,而學生不感興趣的部分則無人理睬。
俗話說說得好:“吃一塹長一智”,我想,以后再要表演課本劇,一定不會再發生類似的情形了。
附:《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會認15個生字。
2.學習默讀課文,體會卡羅爾對小貓的喜愛之情及小貓給人們帶來的生活情趣。
3.感受卡羅爾善良美好的童心,并從中受到情感熏陶。
課前準備
1.課件及生字卡片2.學生收集小貓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知道許多動物都是人類的好伙伴,你最喜歡跟什么小動物一起玩耍呢?(生自由暢談,并出示課件,可愛的小狗、小貓等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