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什么》教學反思(精選3篇)
《我看到了什么》教學反思 篇1
教學內容是以生活中常見的大樹為觀察對象,以學生初學科學觀察的一般發展過程為線,通過幾個依次遞進的結構活動,讓學生經歷并體驗一次科學觀察活動方法及其意義的過程。作為學生科學學習、科學觀察的入門課,若能上好這一課,將為學生今后學習科學奠定良好基礎。為此,在教學設計時,我努力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通過教學的實踐,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經過課后的反思,我有以下體會:
本課教材,近似于一個初學科學觀察的孩子講述自己一次學習科學觀察的經歷。教材僅只有幾幅圖片和幾行文字,讓學生進行觀察,能看到的內容是有限的。如何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我在教學設計中依次安排了三次觀察活動:活動一,觀察圖片上的大樹;活動二,回憶看到過的一棵真正的大樹;活動三,實地觀察一棵樹。作為教師的我,角色也應該轉變,應從傳播者轉為促進者、引導者,做學生探究成功的伙伴。所以在上課時不能放任自流,完全任由他們去獨立探究。應從開放的時間、空間、材料、信息當中巧妙的調控學生的探究活動,逐步讓學生學會能自主合作地參與探究學習大樹。
在活動一的觀察活動中,學生所能看到的東西是有限的,有的學生只能回答“我看到了一棵大樹”。對于這樣的回答,其實不必在意。因為在學生的頭腦中還沒有形成科學觀察的概念。在活動二中,讓學生回憶看到過的一棵真正的大樹,有的學生回答的也只是對樹的一些零星感覺。但是,經過提示再去看一看,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有的學生這時候才明白自己還沒有仔細地看過一棵大樹,希望知道得更多的愿望也產生了,科學觀察便從這里開始。在活動三中,我安排了進行實地觀察的三個階段:一、讓學生感悟觀察,明白觀察就是有目的去看。二、討論:我想觀察什么?怎樣觀察到更多內容?通過討論,讓學生體會到觀察是眼、耳、鼻、手(皮膚)等的多種感官的綜合活動。三、進行實地觀察。通過這一系列有序的觀察活動,幫助學生把感知從隨意轉化到有目的的狀態上來,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觀察活動的基本要求,經歷一次科學觀察方法及其意義的體驗過程。
《我看到了什么》教學反思 篇2
看到的是什么?這是三年級的孩子真正意義的第一節科學課。我想處理好興趣和習慣是我第一單元的常規工作重點。既要保護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又要有利于促進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課堂上,我首先讓學生回憶所知道的植物,許多孩子曾養過一些植物,所以他們能具體說出植物的名稱,但是對于植物的其它知識了解的很少。在看圖中的大樹時,孩子們關注大樹的結構較少,能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了解樹的結構,并試著去描述。
在回憶曾經看到過的大樹時,孩子們顯示出來的東西并沒有我想象的多,結合PPT他們講到了葉、樹干、藤蔓、樹的形狀等信息,聯想部分說到了鳥巢、樹干上的動物,也有少部分孩子說到低下的小草和周邊的環境。
當老師說道想不想去校園看大樹時,學生顯的非常的興奮。
教師在引導孩子們討論時,大部分孩子能說出自己想觀察的是什么,怎么觀察。但是實際觀察時,孩子最感興趣的是觀察樹上的小動物,很容易被樹上的小動物吸引,而對于諸如樹根、果實、花、葉片長度等相關特點關注明顯不夠。顯然他們的認知和行為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觀察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大多數孩子能用放大鏡去觀察,他們這么做,有很多孩子是因為對放大鏡產生了好奇,急于想使用,而對真正觀察的結果并不是很注重,教師在以后的觀察活動中還要注意有效的引導學生如何使用工具。
本課還呈現的一個孩子的特點是大部分孩子能在老師和同伴的提醒下及時記錄,但是記錄的速度比較慢,以致影響了他們的觀察,以后的課中教師指導和調整孩子們的記錄,使觀察更有效。
《我看到了什么》教學反思 篇3
教學片斷一的手忙腳亂和教學片斷二的有條不紊,在教學效果上有著很大的反差。片斷二的相對成功,我認為并不是學生的水平問題,而是和教師的導有關,和動手觀察前觀察記錄表的制訂有著密切關系。
思考:良好的觀察記錄習慣的養成對學生將產生怎樣的積極影響?
1.從教學環節上看影響。
從上述我自己上的兩節家常課中的強烈對比中就可以清晰的看見,觀察記錄的介于對整個教學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在觀察活動中,觀察記錄以表格的形式參與到觀察活動中,能使整個活動顯得十分有序;顒悠陂g隨時提醒學生觀察的有序性,阻斷遺忘,并能記下觀察中的閃光點。在匯報活動時,又為描述提供了支點,使描述更有序、科學、具體,為自己的發言提供了足夠的證據,避免“好像”、“我覺得”等非科學語言的出現。在片斷小結或課堂總結時,還能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資料的積累,擴大其成就感與滿足感。同時,學生在經歷記錄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新的問題,這樣甚至還能為下一節課的探究繼續提供話題,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被激起并自然的保留了下來。
2.從長期的觀察活動看影響。
我們的課程設置是從易到難,成上升趨勢的。學生的觀察、探究活動也是越來越有深度,在時間方面也在逐步得慢慢拉長。學生往往由于恒心不夠、興趣不足而半途而廢。這時,良好的觀察記錄習慣的養成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應該從第一節課就開始培養學生的記錄能力。學生在日后需要做長期觀察記錄的就有:鳳仙花、蠶寶寶、油菜花等。有了觀察記錄,新問題、有價值的問題便自然得浮現出來了,之后才能整理成觀察報告。有詳盡的觀察記錄,才有強烈的對比。把基礎打扎實了,小論文自然很容易就誕生了,還害怕學生失去興趣嗎?!
3.衍生出來的影響力。
對科學課學習的興趣,很多學生只是三分鐘熱度,導致一部分的學生上課時成了魯迅筆下的“旁觀者”純屬湊熱鬧。這還了得!記錄的介入讓每個人都有所事事,分工更具體、細化,合作才會更有實效。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設計、觀察結果如實得做了記錄,慢慢便形成了科學課獨有的文件夾?上驳氖率乾F在能主動寫觀察日記的學生數在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