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反思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為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里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并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實,到位,卻因為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回、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特別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系引導得不過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復錘煉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一文是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故事。文章生動地記述了貝多芬譜曲的經過。
全文以生動、優美的語言開始敘述。貝多芬來到小鎮演出,夜晚“在清幽的小路散步”。當貝多芬被盲姑娘懂音樂、愛音樂而感動,即興為她演奏時,一陣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了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使我們仿佛身臨其境。
對于《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情感,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天高云淡、月朗星稀,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月下的一切是那么幽靜。月亮“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著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這個自然段是本文的教學難點和重點。怎樣突破難點、突出重點呢?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后談收獲;然后以一個問題為轉折:同學們,我們讀了這么久,可是我卻還是沒有聽到有什么樂聲啊,這曲在哪兒呢?我們都知道,曲應該有曲調,可這里有曲調嗎?(有)老師繼續問:那我們在兄妹倆美妙的聯想中感受到了樂曲怎樣的旋律和節奏呢?學生四人小組邊讀邊討論。在全班交流時感受到兄妹倆聯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這樂曲的曲調應該是比較輕柔的,而且也是比較緩慢的。而聯想到 “月亮升高穿過微云”的部分,應該是比較輕快的,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快樂。在他們聯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則應該是比較熱烈、激昂的,因為只有這激昂的音樂,才能讓他們有這樣的聯想。最后大家有感情的朗讀這段,感受音樂的魅力。當然讀的形式多,讀的效果也比較好。
作曲需要靈感,靈感又來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貝多芬創作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呢?話鋒一轉,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在文中標上批注?梢杂镁條劃一劃,可以用字詞來概括,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在文中標上記號。老師引導提示在課文的二、三意義段中去找。
同學們在體味作者用詞精妙的同時,更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間的手足親情,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情和音樂家博大高尚的情懷所感動。哥哥因為“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家里“又太窮”,無法使妹妹得到滿足而遺憾、內疚。妹妹聽出哥哥話中的不安之意,反過來溫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別難過”。兄妹互相體貼,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夢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于凄楚中飽含了對音樂的喜愛。當貝多芬充滿激情地彈奏曲子時,盲姑娘聽得那么入迷。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動了貝多芬。貝多芬的情緒由觸動到感動再到激動,使得他主動為盲姑娘即興創作《月光曲》,并為之演奏。貝多分悄然而來,悄然而去,卻給窮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精妙的課文設計,相信也給同學們帶來了美的感受,藝術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