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案(通用2篇)
月光曲教學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月光曲》創作的經過,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人民的音樂家。熟讀直至背誦第九自然段,感受音樂的美妙。
2.理解“幽靜、駐足、傾聽、純熟、激動、安詳、陶醉”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3.繼續練習標畫重點詞句,練習品詞品句。
4.認字8個,寫字7個,繼續練習摘錄筆記獨立識字。
教學重點
1.了解《月光曲》創作的經過,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人民的音樂家。
2.熟讀直至背誦第九自然段,感受音樂的美妙。
教學難點
1.理解“幽靜、駐足、傾聽、純熟、激動、安詳、陶醉”等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創作的經過,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人民的音樂家。
教學準備
1.貝多芬的資料。
2.奏鳴曲《月光曲》。
《月光曲》預習學案
一﹑我會讀
萊茵河 蠟燭 陌生 入場券 盲人 琴鍵
飛奔 遇難 恬靜 霎時 波光粼粼 波濤洶涌
二、我會讀(在括號中填上恰當的詞語)
( )的樂曲 ( )的小路 ( )的燭光
。 )的舞姿 ( )地傾聽 ( )地彈琴
三、我知道
1.《月光曲》講述了 國著名音樂家 因同情 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 的傳奇故事。
2.在這個故事中,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 首曲子?第 自然段寫了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
四、我不解
通過對課文的預習,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寫在下面:
《月光曲》導學案
一、小組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想一想貝多芬為什么要彈第一首曲子給盲姑娘兄妹聽?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呢?
2.默讀課文第九段,說一說聽著琴聲,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畫出有關句子。再談談讀后的體會和感受。
二、深入探究:
提出你認為值得討論的問題,也可以談談自己對課文內容或者對人物命運的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激情來自何處)
課堂檢測
一、讀拼音,寫詞語。
táo zuì chún shú pǔ xiě shà nà jiàn
( ) ( ) ( ) ( )
yōu jìnɡ sū xǐnɡ fēi bēn lái yīn hé
。 ) ( ) ( ) ( )
二、辨字組詞。
蠟( ) 鍵( ) 陌( ) 盲( )
臘( ) 。 ) 柏( ) 育( )
茵( ) 恬( ) 濤( ) 塾( )
菌( ) 括( ) 滔( ) 熟( )
三.選詞填空
幽靜 恬靜
、龠@個地方環境十分( ),所以星期天我常常喜歡一個人來這兒靜靜地看書。
、谌A姐性格( ),平時說話不多,就是笑,也是輕輕地。
4.課內閱讀。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光正從( )的地方升起來。( )的海面上,霎(shà sà)時間(灑 撒)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 突然)海面上(亂 刮)起了大風,卷(juǎn juàn)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的 得 地)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像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在( )里填上恰當的詞語。
2.選擇括號里正確的字或讀音。
3.用“~~~”線畫出事實在在的事物,用“——”線畫出聯想到的事物。
4、用“===”線畫出文中一個比喻句,把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
5、皮鞋匠在靜靜地聽者什么?為什么眼前會有這種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作業
請同學們課下再找一首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歡的曲子聽一聽,邊聽邊像剛才這樣展開豐富的想象,然后把你想象的景象寫下來。
板書
26月光曲
感動 偉大
激動 《月光曲》
觸動 高尚
月光曲教學案 篇2
精彩回放:
一、整體感知,提綱契領。
上課伊始,肖老師拋出了一個問題:
1、是哪些原因使得貝多芬創作出了《月光曲》呢?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3、 小組內進行交流。(注意答案的全面性。)
匯報學習結果。
a、觸景生情。
b、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和關心。
c、遇到了知音。
[作為好勝心強的小學生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解決問題。一上課,肖老師用一個能夠貫穿全文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了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改變了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了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這樣牽一發而動全身,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準確把握教材。]
二、深入學習、品讀課文,體會感情。
課文中的哪些語段印證了我們的觀點呢?
分析第一個原因:觸景生情
哪一個詞是關鍵詞呢?
生:景。
貝多芬當時處在怎樣的情景之中呢?
讀文。
指名讀。齊讀第八自然段。
分析第二個原因: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和關心。
你認為在這個原因中哪些詞語是關鍵?
生:同情、關心。
……
[在解決問題時,肖老師并未急著讓學生分析這三個原因,而是引導學生先抓住關鍵詞語“景”、“同情、關心”、“知音”等讀文感悟,逐步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獨特意境,體會文中人物的品質、心情。老師耐心細致地引導,使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發現、探索。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創作原因的多元化,并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與作品產生共鳴。]
……
在學文之后,肖老師是這樣設計的:
回憶一下,本節課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怎樣的?
同桌討論。
1、提出問題
2、讀文
3、找出相關語段抓住關鍵詞句
4、解決問題。
你認為哪一個是最最基礎的?
生:讀文。
你為什么這么認為?
生:因為只有認真讀書,才會在文章中尋找到答案。
生: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生:如果書讀得不透徹,就不可能會解決問題。
……
[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集中全力解決問題,肖老師并未就此結束,而是讓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或回憶,或討論,總結出了解決問題的四個步驟。培養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為以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課后反思:
本節課,肖老師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教師思路清晰,條理分明。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抓住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三點原因,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讀書、感悟、交流、評議,實踐著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上,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是那么和諧、自然、愉悅,。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師生角色的變換,看到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平時我總會抱怨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差,可是在課堂上,往往又不敢大膽放手,總會心存疑慮,擔心學生亂說,亂扯,于是在我預設的環節與問題中,學生膚淺地學習了課文,閱讀能力沒有得到實質的提高。在肖老師的這節課中,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感受到了貝多芬那卓越的音樂才能和他同情勞動人民的高尚品質,感受到盲姑娘對音樂的執著與追求。同時這也是一節成功的閱讀指導課,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一步步解決了問題,并且歸納出閱讀時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因為是學生的親身體驗,所以學生能輕松地梳理出要點,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相信我們如果能夠長期堅持這樣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又何嘗不會提高呢?
對肖老師的這節課,我個人認為在梳理完三個原因之后,應該讓學生再次感悟課文的第九自然段,進一步體會感悟《月光曲》激蕩人心的意境。相信此時學生的理解會比在第一課時更加深刻,從而更進一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