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學習習慣11》教學隨感
——上課和聽課后的對比
開學第一天,在我的第一節課上,上的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11》,主要的內容是“不懂就問”和“勤于收集資料”。當時因為有聽課的老師,思緒感覺比較亂,特別是對于第二部分的“勤于收集資料”,我讓學生圍繞“收集資料可以用哪些方法?我們怎樣去收集資料呢?”這兩個問題去展開合作探究。一開始,自己覺得這兩個問題設計得還不錯,可在學生接下來的集體交流中,我發現學生的回答不盡如人意,很是著急,還在心里怪學生沒認真動腦筋思考,連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照著書上的插圖說不就行了嗎?在我的一再引導下,一節課總算是上完,教學任務總算完成了。
在第二節課,我走進了劉永主任的課堂,想聽聽他是怎樣上習慣篇的。在他的課堂上,開始的環節處理很有見地,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例如:教學“不懂就問”這個習慣時,在對插圖的處理上,他能引導學生說自己喜歡說的、想說的圖片,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效果也很好;并且能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學會多問、善問。但在學習“勤于收集資料”這個內容時,我覺得他的處理也不夠妥當。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把自己的課與他的課作了一個對比,終于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他跟我犯了同樣的錯誤,對問題提煉得不夠準確,導致學生對插圖內容的混淆。并且靈光一閃,想到了教學“勤于收集資料”這一塊內容的更為有效的方式。首先問題要設計好,便于學生操作。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看看這些同學是怎樣收集自己需要的資料的?他們又是如何處理收集到的資料的?從收集資料的途徑和處理資料的方法兩方面教給學生實實在在的方法。這是從理論上讓學生掌握方法,還要讓學生從實踐中掌握方法,布置學生收集有關本地的革命烈士資料,事前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收集資料?你打算怎樣處理或保存收集來的資料?
經過這次的比課,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同軌老師之間開展集體備課、互相聽課、同題異構的上課,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有的時候在思維的碰撞中會產生新的火花,給自己的教學注入新鮮活力,也會不斷地促使你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從而達到雙贏的目的:聽課者有益,教授者也受益……真希望,我們學校什么時候能實實在在搞一次這樣的活動,純粹的教研活動,相信教師們的業務水平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