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神農氏教學設計(精選6篇)
當代神農氏教學設計 篇1
教材分析:本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單元的主題是“科學精神”。所選的幾篇文章中的人物顯然時代不同,身份不同,國籍不同,但他們對科學嚴謹,執(zhí)著的態(tài)度,獻身科學的精神,卻同樣令人軟佩,讓人感動。《當代神農氏》就是這樣一篇真實感人的記敘文。作者用紀實的手法敘述了袁隆平經(jīng)過幾十年的艱辛試驗,終于成功地培育雜交水稻的過程,歌頌了袁隆平不畏艱難困苦,熱愛科學事業(yè),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偉大精神。因此,教學中不僅要教育學生學習這種精神,而且要培養(yǎng)他們具備這種高尚的品質。
學情分析:六年級第二學期是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學期,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教材中個別的能力點和知識點,而是致力于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在學習實踐中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廣泛的文化積累。所以,自主學習語文,讓學生又一次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的快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并積累:驟增 籠罩 憂心忡忡 心急如焚 痛哭流涕 痛苦不堪 晨曦初露 陰雨霏霏等詞語。
2、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當代神農氏”——袁隆平不畏艱難困苦的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偉大精神。
3、合作研讀,給文中四個片斷擬小標題。
學習重、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給每個片斷概括一個小標題。
2、通過對重點詞語的理解,體會主人公對研究成功的珍愛,對科學的熱愛。
自學流程:
一、課前預習,引入新課。
1、收集神農氏的傳說故事以及袁隆平其他方面的資料,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和資料。
2、朗讀課文,自學生字,初步理解生詞。
3、“神農氏”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當代神農氏”又是誰?為什么他會有這樣的贊譽呢?讓我們進入到今天的課文學習中去。
二、小組合作研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文章的開頭兩段對袁隆平在什么方面的成功進行了高度的評價?(雜交水稻)是怎樣評價的?(世界雜交水稻的創(chuàng)始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氏”)
2、熟讀課文,學習第二部分四個片斷的內容。
方案一 :
認真閱讀每一個片段,說說每一部分分別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袁隆平的科學精神。(畫出相關的詞句,仔細品讀)
片斷一:
(1) 袁隆平是在什么情況下萌發(fā)培育雜交水稻這個驚人的念頭的?(國內面臨嚴重饑荒)
(2) “憂心忡忡”“心急如焚”是什么意思?表現(xiàn)了袁隆平怎樣的情懷?(憂國憂民)
(3) 袁隆平在這樣情況下是怎樣做的?(決計……,驅走……。)
片斷二:
(1) 當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時。”袁隆平又是怎樣對待這個輿論的?(迎難而上)
(2) “偏偏”和“硬骨頭”說明了什么?(迎難而上的決心和這一任務的艱巨)
片斷三:
(1) 袁隆平和助手是如何找到“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的”?(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大海勞針”充分說明了什么?(尋找工作的艱難)
(2) “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把水稻連根帶泥挖出來。”這句話表現(xiàn)了科學家們什么精神?(表現(xiàn)了科學家們對試驗成果的珍愛和成功時的喜悅)
片斷四:
(1) 袁隆平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哪句話最能說明試驗研究的艱辛?(開頭第一句話)
(2) “夜色下袁隆平捧起劫后余生的四缽稻苗又驚又喜,像慈母似的撫摸著……”這個比喻句生動地表達了袁隆平怎樣的心情?(再現(xiàn)了袁隆平當時興奮、喜悅、失而復得的復雜心理)
方案二:
整體閱讀四個片段,歸納出袁隆平取得成功的過程中經(jīng)歷的種種艱辛。(畫出相關的詞句,仔細品讀)
(1)壓力大:國內的饑荒形勢嚴峻;國外科學家的斷言。
(表現(xiàn)了袁隆平憂國憂民的情懷和不畏困難的決心)
(2)困難多:西方輿論的壓力;找“雄性不育植株”如“大海撈針”;“文革”期間人為的破壞。
(表現(xiàn)了袁隆平迎難而上的精神和對科學事業(yè)的熱愛)
(3)時間長:整個研究歷時十多年,其中尋找雄性不育水稻植株就化了六年時間。
(表現(xiàn)了袁隆平堅持不懈的追求和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偉大精神)
(4)挫折重:“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了他全部試驗成果。
(表現(xiàn)了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
3、再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四個片斷是按什么順序組織在一起的?(時間順序)
4、研讀后給每個片斷概括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5、文章最后的兩個自然段,再一次對袁隆平的科研成果進行了贊譽,稱之為中國對世界的“第五大貢獻”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首尾呼應,渾身一體)
三、總結課文
1、就全篇來說,全文采用的是什么樣的敘述方法?(倒敘)這種寫法對于歌頌袁隆平獻身科學事業(yè)有什么作用?(突出了雜交水稻試驗成功的偉大意義)
2、本文以“當代神農氏”為題,表達了作者對袁隆平怎樣的思想感情?(歌頌和崇敬之情)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什么?(從小立志報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獻身科學;不畏艱難困苦,堅持不懈的追求,發(fā)揚勇往直前的科學精神。)
四、課后作業(yè)
1、搜集摘錄科學家名言。 2、根據(jù)研讀的收獲寫一篇學習心得。
評析:
本課設計針對自讀和小組研讀的學習方法,大膽創(chuàng)新而設計。重點部分擬兩套方案,不拘泥文本的限制,不局限課堂的生成,力求適應不同學情的課堂教學的指導。
1、設計把握住了課標對第三學段在閱讀方面的要求: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會文章基本是表達方法。
2、設計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指導學生能夠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
3、設計在重點部分設立了兩種方案,但要求都要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實施。方案一的學法指導雖然精細,但注意不要著眼于支離破碎的分析,而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感悟對科學精神的理解;方案二是個整體的粗線條,但如果不仔細地分片段品讀課文,也是不容易概括出來的。因此,無論哪一種方案,必須借助文中的重點詞句,才能達到理解的目的。
當代神農氏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首篇。
教材分析:
本文以《當代神農氏》為題,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作我們的祖先炎帝,這是作者及全世界人民對袁隆平的高度評價。文章講述了他從1964年到1975年這10多年里,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故事。文章從四個方面表現(xiàn)了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偉大精神,表達了作者對袁隆平的歌頌和崇敬之情。
學生分析:
學生對寫人的記敘文已經(jīng)熟悉,文章采用倒敘的方法,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文章結構特點鮮明,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后,可以概括每個片斷內容(或擬小標題),并通過合作探究可以總結這四個片斷從哪些方面表現(xiàn)了袁隆平的科學精神。
設計理念:
依據(jù)課改精神,以學生為主體,提高人文素養(yǎng),重視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指導,設計上體現(xiàn)以下幾點:
1、體現(xiàn)教材的思想情感教育價值:培養(yǎng)青少年從小立志報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不畏艱險、獻身科學的精神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通過教學發(fā)揮杰出人物的榜樣作用和本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2、體現(xiàn)知識傳播教育價值:學生在閱讀中通過查閱資料,對水稻育種知識,袁隆平、神農氏等人物有一個再認識。
3、體現(xiàn)技能訓練價值: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通過四個片斷中重點詞句理解,來體會如何表達文章中心,同時學習通過幾個生活工作片斷來寫人和倒敘的手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并掌握“岌岌可危、沁人心脾、萬籟俱寂、肆虐、晨曦”等詞語。
(2)學習袁隆平具有的堅持不懈、敢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3)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體會句子中人物的心情。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讀、有感情地朗讀,達到理解本課的目的。
(2)抓住關鍵詞,體會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
(3)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袁隆平具有的崇高精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體會袁隆平具有的科學嚴謹、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激發(fā)學生培養(yǎng)自己的懷疑、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岌岌可危、沁人心脾、萬籟俱寂、肆虐、晨曦”五個詞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結構。
3、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能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寶雞是炎帝故里,你們知道炎帝的傳說嗎?(學生講有關炎帝神農氏的故事)。那么,同學們知道當代神農氏指的是誰嗎?(板書:袁隆平)。人們?yōu)槭裁捶Q袁隆平為當代神農氏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
二、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詞。
2、學生互相交流,掃清文字障礙。
3、小組合作讀課文,讀中鞏固識字,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4、學生根據(jù)預習情況介紹袁隆平的事跡。
5、教師簡介袁隆平。
三、理解課文
1、再讀課文,熟悉內容
2、根據(jù)每部分內容。
3、分四個片斷來分析。采用小標題的形式把握其內容。
(片斷一:奇思妙想;片斷二:迎難而上;片斷三:艱難尋找;片斷四:終獲成功。)
同學們可自行設計小標題,但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標題要能夠概括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標題力求簡潔、有吸引力。
四、自主學習,提出質疑
1、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片斷進行學習。
2、同桌互相談談自己的學習感受。
3、提出質疑:
(1)為什么說袁隆平是“當代神農氏”?
(2)學生根據(jù)題目討論、交流。
(3)反饋學習討論情況。
(將袁隆平比作神農氏,是運用比喻的方法,體現(xiàn)他對人類貢獻之大,這是對他的高度贊美和評價,同時引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吸引讀者興趣。)
五、學生感悟
1、學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讀一讀。
2、簡單談談對句子和人物的感受。
3、讀了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你知道袁隆平被譽為“當代神農氏”的原因是什么嗎?找出具體說明的句子來。
4、一起朗讀這句話。
5、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體會到了袁隆平是一個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人,他的發(fā)明讓世界矚目,讓國人自豪。)
6、你知道“奇跡”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嗎?
(“奇跡”:出乎意料的不平凡的事。)
7、為什么說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奇跡呢?
(因為在全世界,這是一個不可攻克的難題,在此以前,沒有人取得成功。現(xiàn)在,我們中國的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終于獲得了成功,這是出人意料、舉世矚目的,所以稱為奇跡。)
六、布置作業(yè)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課外收集有關袁隆平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如何圍繞中心選取材料。
2、學習科學家們科學嚴謹、執(zhí)著的態(tài)度以及獻身精神。
3、學會通過重點詞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本文為什么以神農氏為題?
2、課文中四個描寫袁隆平克服困難,成功為雜交水稻育種的事情,分別用小標題概括。
二、探究學習,理解重點內容
1、過渡:同學們,這篇課文記敘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故事,表現(xiàn)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偉大精神。那么,課文中哪些重點詞句體現(xiàn)出袁隆平的科學精神?今天,我們就繼續(xù)來學習這篇課文。
2、教師引導
糧食,糧食,有什么辦法能增加糧食產(chǎn)量呢?袁隆平,這個普通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師,憂心忡忡,心急如焚。
(1)指名朗讀這句話。
(2)你知道“憂心忡忡”“心急如焚”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嗎?
(3)這兩個詞語表現(xiàn)了什么?
(“憂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現(xiàn)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當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時,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你體會到了什么?
(用“偏偏”表現(xiàn)他迎難而上的決心,“硬骨頭”突出了這一任務的艱巨)。
3、重點品讀
“他卷起褲腿,腳踩污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像大海撈針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刮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fā)癢發(fā)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過稻葉,滴進水中。”
(1)指名朗讀這兩句話。
(2)你從這兩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
(這兩句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細節(jié)的描寫,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xiàn)了尋找的困難,即這種試驗的難度之大,體現(xiàn)袁隆平堅忍不拔的精神。)
4、教師引導
“第一天,沒找到。”
“第二天,沒找到。”
“第三天,還是沒找到。”
(1)你從上面的三個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
(體現(xiàn)時間漫長,表現(xiàn)袁隆平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精神。)
(2)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一是要體現(xiàn)時間的漫長,二是要體現(xiàn)袁隆平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質來。)
5、重點品讀
“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地把稻株連根帶泥挖出來。”
(1)這句話,表現(xiàn)了科學家怎樣的心情?
(表現(xiàn)了科學家們對實驗成果的珍愛和成功時的喜悅。)
(2)你能讀出這種心情嗎?(指名朗讀這句話)
6、重點品讀
“像慈母似的撫摸著。”你體會到了什么?
(比喻句再現(xiàn)袁隆平當時興奮、喜悅、失而復得的復雜心理。表現(xiàn)他對自己研究成果的珍愛,對科學事業(yè)的熱愛。)
7、重點品讀
“不論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黃昏;不論晴空萬里,或是陰雨霏霏”,袁隆平都時刻守護在試驗田邊,精心培育。”
(1)你從這個句子的描寫中,體會到了什么?
(能夠體現(xiàn)他一絲不茍、對工作認真的態(tài)度,堅持不懈的精神。)
(2)句子中的哪些詞語最能體現(xiàn)這種精神?
(不論……都……守護、精心。)
三、總結全文,理清文章脈絡
1、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本文全篇采用倒敘手法,開篇先突出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的偉大意義及獲得的高度贊譽,同時也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這么寫,有什么作用?
(更能突出人物的偉大精神品質。)
3、學生朗讀最喜愛的段落。
四、拓展延伸
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怎樣對待的?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精神?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五、布置作業(yè)
1、積累詞語。
2、完成課后練習。
3、把袁隆平的事跡講給父母或朋友。
板書設計:
萌發(fā)奇想
當代神農氏 艱難尋找 熱愛科學 獻身科學
袁隆平 迎難而上
終獲成功
當代神農氏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要求:
1、認識并掌握“岌岌可危、沁人心脾、萬籟俱寂、肆虐、晨曦”等詞語。
2、學習袁隆平具有的堅持不懈、敢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3、通過重點句子體會人物品質。抓住句子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人物的心情。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難點:
1、體會袁隆平堅持不敢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2、理解課文中對袁隆平的描寫。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當代神農氏。
2、你知道什么是“神農氏”嗎?
3、教師簡介神農氏。(出示課件)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農業(yè)和醫(yī)藥的發(fā)明者。
他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后發(fā)明農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穡飼養(yǎng)、制陶紡織及使用火,因功績顯赫,以火得王,故為炎帝,世號神農,曾建都山東曲阜,并被后世成為農業(yè)之神。神農氏又曾跋山涉水,嘗遍百草,找尋治病解毒良藥,以救夭傷之命,后因誤食“火焰子”腸斷而死。
4、那么,你知道當代神農氏指的是誰嗎?(袁隆平)
5、過渡:人們?yōu)槭裁闯稍∑綖?ldquo;當代神農氏”呢?今天,我們就從課文中找出答案。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掃請文字障礙。
2、指名讀本文詞語,并說說對這些詞語的理解。
3、學生說說自己搜集到的有關袁隆平的事跡。
4、教師簡介袁隆平。
5、把文章分為四個部分,并給每部分加上一個小標題。
第一部分:奇思妙想。
第二部分:迎難而上。
第三部分:艱難尋找。
第四部分:終獲成功。
三、學習新知
1、自由讀文,思考:袁隆平為什么會被譽為“當代神農氏”?從文中找出具體說明的句子來。
課件出示:
袁隆平先生培育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跡。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袁隆平先生是雜交水稻的創(chuàng)始人,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⑴、齊讀這句話。
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體會到袁隆平是一個讓中國人為之驕傲的人,他的成就讓世界矚目,讓國人自豪。)
⑵、你知道“奇跡”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嗎?
(奇跡:出乎意料的不平凡的事。)
⑶、為什么說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奇跡呢?
(因為在全世界,這是一個不可攻克的難題,在此之前,沒有人取得成功。現(xiàn)在,我們中國的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終于獲得了成功,這是出人意料、舉世矚目的,所以稱為奇跡。)
2、過渡:袁隆平憑借著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偉大精神成功培育出了雜交水稻。那么,課文中哪些語句能體現(xiàn)出袁隆平偉大的科學精神呢?請大家找一找,畫一畫。
3、課件出示:
糧食,糧食,有什么辦法能增加糧食產(chǎn)量呢?袁隆平,這個普通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師,憂心忡忡,心急如焚。
⑴、指名朗讀這句話。
⑵、你知道“憂心忡忡”“心急如焚”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嗎?
⑶、這兩個詞語表現(xiàn)了什么?
(表現(xiàn)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當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時,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你體會到了什么?
(用“偏偏”表現(xiàn)他迎難而上的決心,“硬骨頭”突出這一任務的艱巨。)
4、課件出示:
他卷起褲腿,腳踩污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像大海撈針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刮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fā)癢發(fā)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過稻葉,滴進水中。
⑴、指名朗讀這兩句話。
⑵、你從這兩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
(這兩句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細節(jié)的描寫,比喻的修辭方法,表現(xiàn)尋找的困難,即這種試驗的難度之大,體現(xiàn)袁隆平堅忍不拔的精神。)
5、課件出示:
第一天,沒找到。
第二天,沒找到。
第三天,還是沒找到。
⑴、你從上面三個句子中,體會到了什么?
(體現(xiàn)時間漫長,表現(xiàn)袁隆平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精神。)
⑵、你能讀出這種感覺嗎?
6、課件出示:
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地把稻株連根帶泥挖了出來。
⑴、這句話,表現(xiàn)了科學家們怎樣的心情?
(表現(xiàn)了科學家們對實驗成果的珍愛和成功時的喜悅。)
⑵、你能讀出這種心情嗎?(指名朗讀這句話。)
7、課件出示:
像慈母似的撫摸著。
你體會到了什么?(比喻句再現(xiàn)袁隆平當時興奮、喜悅、失而復得的復雜心理。表現(xiàn)他對自己研究成果的珍愛,對科學事業(yè)的熱愛。)
8、課件出示:
不論是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黃昏;不論是晴空萬里,或是陰雨霏霏,袁隆平都時刻守護在試驗田邊,精心培育。
⑴、你從這個句子的描寫中,體會到了什么?
(這句話能夠體現(xiàn)出他一絲不茍,對工作認真的態(tài)度,堅持不懈的精神。)
⑵、句子中的哪些詞語最能體現(xiàn)這種精神?
(不論……都……,守護,精心)
四、總結全文,了解文章結構
1、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本文全篇采用倒敘手法,開篇下那突出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的偉大意義及獲得的高度贊譽,同時也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這么寫,有什么作用?
(更能突出人物的偉大精神品質。)
3、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五、布置作業(yè)
1、積累詞語。
2、熟讀課文。
當代神農氏教學設計 篇4
學科:語文
本課:2課時
本課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六年級(下) 第7單元 第31課
課題:第31課<<當代神農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生字新詞,特別是理解和積累四字詞語。
2、感受袁隆平獻身"水稻雜交"事業(yè)的奉獻精神,以及他為了科學研究矢志不渝,知難而上,敢于拼搏的奮斗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
師: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默讀課文,說說你讀懂了什么,能不能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教師隨機解決)
三、認讀生字新詞。
1、師:哪些字容易讀錯、容易寫錯,請同學們提出來。
教師提請學生注意這二個字的書寫:虐、曦
注意分清這二個字的讀音:焚fen 萌meng
2、根據(jù)意思說出詞語:
形容十分危險,快要傾覆或滅亡。
十分憂愁的心情。
急得心里像火在燃燒一樣。
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歷盡災難后幸運地活下來了。
各種聲音都安靜下來。
四、小組討論:
師:給課文的四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
第一部分:勤奮學習,立志攻堅;
第二部分:反復研究,大膽設想;
第三部分:苦苦尋覓,蒼天不負;
第四部分:歷盡劫難,終告成功;
五、作業(yè):
1、抄寫生字詞語。
2、摘錄課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3-5句。
第二課時
一、默讀課文,思考:
師:國際友人是怎樣評價袁隆平的?請在課文中劃
出相關句子讀一讀。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第五大貢獻
二、深讀課文,思考:
師:袁隆平的成功是輝煌的,是舉世矚目的,但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又是充滿艱辛的,一路走來,他遇到了哪些困難?請在課文中劃出有關語句讀一讀。
1、難度大--許多外國研究人員都放棄或中斷了研究。
袁隆平知難而上。
2、時間長--整個研究歷時十多年,其中單是尋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就化了六年之久。
袁隆平矢志不渝。
3、挫折多--"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了他的全部試驗成果。
袁隆平堅持不懈。
師:找出課文中那些最讓你感動的句子,說說體會,并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
三、討論交流:、
袁隆平的成功經(jīng)歷給你什么啟示?你有什么話要說?
四、給自己立一句勉勵自己的成功格言。
如:
成功貴在堅持。
五、以"走近科學家"為主題,要求同學在課外搜集一些科學家的故事,在班內作一個交流。
當代神農氏教學設計 篇5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同學們,上課之前,請大家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板書幾個字。【神農氏】
提醒:氏不要多一點。
2.神農氏是誰呢?誰能為大家簡單介紹。(各請一個學生介紹課外搜集的資料,一個學生介紹文本中所了解的資料。)
3.再跟著老師板書:【當代】
4.齊讀課題。
5.這個當代神農氏是誰?【一起板書:袁隆平】提醒:隆的中間有一橫。
二、整體感知。
1.袁隆平到底做出了什么貢獻,被人們稱為“當代神農氏”呢?課文里已經(jīng)告訴我們答案了,同學們,請快速閱讀課文的開頭和結尾兩部分。
2.讀完文章,你想說什么?
(袁隆平是中國的驕傲;他對全世界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不愧為雜交水稻之父……)
3.袁隆平是怎樣培育出雜交水稻的?讓我們走進課文。
4.出示要求:
5.交流。教師出示相關語句。
第一部分:20世紀60年代初,饑餓……籠罩在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的中華大地上。袁隆平憂心忡忡……腦海里突然萌發(fā)出一個驚人的念頭:培育雜交水稻,提高單位面積產(chǎn)量。
第二部分:外國許多有過這種設想的研究人員經(jīng)過努力都放棄或中斷了研究。……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
第三部分:六年過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個中國。……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株雄蕊花粉敗育的野生稻。
第四部分:經(jīng)過百劫千難……1975年,袁隆平科研小組培育的一批早熟高產(chǎn)稻破土而出。
6.小結:讀文章,抓要點,這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式。
三、學習第一部分。
1.接下來,讓我們回顧文本,了解這位當代神農氏請看課文第一部分,請同學們輕聲讀第5、6、7自然段,你認為哪個詞最揪動人心?
【岌岌可危憂心忡忡心急如焚】
2.能說說這兩個詞的意思嗎?(憂心忡忡:形容憂愁不安的樣子。心急如焚:心急火燎)
3.袁隆平為什么而憂?為什么而急?
指名讀課文。
4.出示補充資料。
令人心憂的饑荒
1959年,由于在制定國家農業(yè)生產(chǎn)計劃時出現(xiàn)了重大失誤,當年全中國的糧食播種面積減少了13%;再加上自然災害的侵襲,導致糧食畝產(chǎn)量深受影響;1960、1961年,盡管糧食播種面積有所增加,但由于自然災害加劇,農業(yè)資金投入不足等原因,1961年國家糧食總產(chǎn)量比1959年減少了530億斤。
受糧食產(chǎn)量的影響,1959年我國農村、城鎮(zhèn)人均口糧供應逐年下降。除了數(shù)量有限的大米、面粉,人們吃得更多的是玉米、高粱、紅薯干、代食品(糠、藕渣、樹根、野菜、芋梗、榆樹葉……)。食用油、肉類奇缺,1960年農村戶口僅能供應人均每年3斤油,2.4斤豬肉。
由于供應的嚴重不足,全國出現(xiàn)大面積的饑荒。據(jù)《當代中國安徽》記載,1959年—1960年,中國人口凈減少1000萬人……
5.創(chuàng)設情境。
師:嗷嗷待哺的孩子餓得哇哇直哭;生:可是只能喝開水……
師:瘦弱的母親眉頭緊鎖地看著孩子生:因為實在沒有一粒米了……
師:堂堂大男兒多想工作養(yǎng)活老小啊生:可是吃不飽……
師:久病的人們多想喝一口稀粥生:可這僅僅是一種奢望……
師:男女老少啊,都期望著能吃上一頓飽飯生:可是糧食不夠……
6.袁隆平為中國大地遭受饑荒而憂,為人民吃不上糧食而急,說明什么?(表現(xiàn)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7.誰能帶著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句話?
評價:你注意了這兩個詞,所以你讀得很好;從你的朗讀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袁隆平憂國憂民的情懷
8.直接引讀,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袁隆平腦海里突然萌發(fā)出一個驚人的念頭:……
9.小結:袁隆平是如何實現(xiàn)他的奇妙構想,成為一個令世界為之稱道的當代神農氏的,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五、板書。
當代神農氏
岌岌可危奇妙構想
憂國憂民憂心忡忡迎難而上
心急如焚艱難尋找
終獲成功
第二課時
一、細讀品味
1.談話:是啊,袁隆平的成功是輝煌的,是舉世矚目的,但他成功之路卻是——?書上有個詞說明他經(jīng)歷了很多困難,是哪個詞?。(引導學生說出“百劫千難”隨機板書:百劫千難)“百劫千難”是什么意思?(“劫”和“難”都是困難、挫折的意思,“百”和“千”形容經(jīng)歷的困難多)他都遇到哪些困難和挫折呢?默讀課文的二三四部分,劃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在旁邊簡單寫下你的感受
2.交流,相機出示有關段落
l迎難而上,敢于挑戰(zhàn)
然而,水稻雜交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世界性大課題,難度非常大。外國許多有過這種設想的研究人員經(jīng)過努力都放棄或中斷了研究。不少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但是,神農氏的子孫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
①外國研究人員的放棄,西方學者的斷言,無形中給袁隆平施加了……(壓力)(相機板書:外界壓力)
②但是神農氏的子孫袁隆平卻——(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
“硬骨頭”在課文中指什么?(搞雜交水稻)
為什么稱之為硬骨頭?(水稻雜交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世界性大課題,難度非常大)
說的對,知道什么叫“前無古人”嗎?(前人從來沒有做過的)
而袁隆平卻決定要——(“啃”)
③“啃”可以用什么詞代替?(咬、嚼)可以換嗎?為什么?(因為“啃”更能體現(xiàn)出困難大,不易克服)
④前人沒有做過的世界性大課題,西方學者都為之卻步,就是這樣一塊“硬骨頭”,袁隆平卻偏偏要“啃”,你感受到什么?(迎難而上、敢于挑戰(zhàn)、勇于嘗試、不畏懼困難)隨機板書——、迎難而上、敢于挑戰(zhàn)、勇于嘗試、敢于挑戰(zhàn)
⑤把這些詞讀好了,句子就一定能讀好,誰來試試?(引導學生朗讀)
評價:老師聽出你把“硬骨頭”重讀了,讓我感受到這是迎難而上的袁隆平;重讀“偏偏,”這是一個勇于嘗試的袁隆平,“啃”這是一個敢于向困難挑戰(zhàn)的袁隆平
l艱難尋找,堅持不懈
他卷起褲腿,腳踩污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像大海撈針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刮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fā)癢發(fā)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的透過稻葉,滴進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沒找到。
第二天,沒找到。
第三天,還是沒找到。
十多天過去了,雄性不育植株無影無蹤。連續(xù)十幾天烈日得烤曬。袁隆平的皮膚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過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個中國。
①你很會讀書,知道抓關鍵詞語幫助理解課文
②再讀讀這部分內容,看看那個詞最能表現(xiàn)出尋找的艱難,(大海撈針,隨機板書)大海撈針在文中指什么?尋找雄性不育植株就像在遼闊的大海中尋找一根針一樣,足以體現(xiàn)出艱難。
還有那些詞體現(xiàn)出艱難,你分析得很好,能帶著你的感受讀一下嗎?
③渲染:老師仿佛看見,炎炎烈日下,袁隆平揮汗如雨,他彎著腰,弓著背……你仿佛看見怎樣的情景?(指生敘述)
④誰能想象著當時的情景,讀讀這部分?
⑤烈日當頭,袁隆平就是這樣艱難的找啊,找啊……(引讀)到底找了多長時間?(六年)
⑥整整長達六年啊,一年是365天,六年呢?(隨即在黑板上板書)2190天啊,歷盡千辛萬苦,就為尋找一株“雄性植株”,此時,你感受到什么?(尋找的艱難、堅持不懈、鍥而不舍)隨機板書——(堅持不懈)誰來帶著你的感受,讀讀這段?——
⑦這六年來,袁隆平僅僅在一個地方找?而是——跑遍了半個中國,什么叫跑遍了?(踏遍了每一寸土地,走過了每一個角落,叫跑遍)
小結:為了尋找一株雄性不育植株,歷經(jīng)2190天,足跡遍布半個中國,讓我們再一次感受袁隆平的堅持不懈,讓我們和袁隆平一起艱難的尋找(齊讀這段話)
過度:從文章第四部分,你還能感受袁隆平經(jīng)歷了哪些困難,他又是如何面對的?
l不顧安危,終獲成功
那是一個陰沉的黃昏……污水攪拌成一團
1.十年動亂期間,人為的破壞,令袁隆平——痛哭流涕痛苦不堪,他為什么“痛哭流涕、痛苦不堪”?(“十年動亂”幾乎斷送他的全部實驗成果,稻苗被毀壞)板書:十年動亂
2.這場劫難令每一個人都感到心痛,但令我們喜出望外的是袁隆平的助手保存了四缽稻苗,這是四缽怎樣的稻苗(失而復得劫后余生),面對這四缽稻苗,袁隆平……的神態(tài)是怎樣的?
夜色下,袁隆平捧著劫后余生的四缽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撫摸著。
①通過這個句子,你充分體會到什么?(對稻苗的珍愛,對科研成果的熱愛)
②誰能深情地讀讀這句話?
③小結:“十年動亂”期間,人人自危,可是袁隆平一心掛念的只有他的科研和科研成果,你覺得他是個怎樣的人?(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個人得失、熱愛科學)隨機板書:【不顧安危】
過渡語:在研究雜交水稻的過程中,可謂困難重重,袁隆平頂住了西方輿論壓力,大海撈針般艱難尋找雄性不育植株,經(jīng)歷了十年動亂的人為破壞,熬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經(jīng)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堅持不懈地追求,終于在1975年成功研制出早熟高產(chǎn)的水稻。
(二)過渡語:那么雜交水稻的研制成功,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么樣的收益呢?(指讀32.32自然段)
(三)過渡語:袁隆平最終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國際友人是怎樣評價他的?讀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找出相關的句子,(隨機板書:第五大貢獻)
四、總結:培育雜交水稻成功,這不僅是袁隆平一個人的光榮,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造福人類的奇跡。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偉大精神,以及他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這一切都說明他不愧是——“當代神農氏”
五、布置作業(yè)
整理袁隆平的事跡,積累更多科學家的事跡。準備進行“我最喜愛的科學家事跡交流會”
板書設計
當代神農氏——袁隆平
(炎帝)
西方壓力迎難而上
百劫千難大海撈針堅持不懈第五大貢獻
十年動亂不顧安危
當代神農氏教學設計 篇6
第一課時學習目標:1.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結構;2. 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3.學習袁隆平以及懷特森先生共同具有的堅持不懈、敢于實踐、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培養(yǎng)自己的懷疑精神。教學過程:一、檢查預習情況:字詞、內容、有關袁隆平的事跡。二、展示目標(同上)三、學習新知:1、 生速讀課文,熟悉內容。2、 概括每部分內容。分四個片斷來分析。擬采用小標題的形式把握其內容。例如:片斷一:奇思妙想;片斷二:迎難而上;片斷三:艱難尋找;片斷四:終獲成功。同學們可自行設計小標題,但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標題要能夠概括出這部分的主要內容,標題力求簡潔、有吸引力。 3、設計思考題:為什么說袁隆平是“當代神農氏”?題目將它比作神農氏,運用比喻的方法,體現(xiàn)他對人類貢獻之大,這是對他的高度贊美和評價,同時引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吸引讀者興趣。四、學生談感受。五、作業(yè):練習冊內容,.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學會如何圍繞中心選取材料。2、學習科學家們科學嚴謹、執(zhí)著的態(tài)度以及獻身精神。3. 學會通過重點詞句理解人物的高尚品德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教學過程:一、回顧上節(jié)課內容。二、展示目標:(同上)三、學習新知:這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記敘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20世紀60年代到1975年這十多年里,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故事,表現(xiàn)袁隆平不計個人得失,獻身科學事業(yè)的偉大精神,表達了作者對袁隆平的歌頌和崇敬之情。1、哪些重點詞句體現(xiàn)出袁隆平的科學精神?(1)“憂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現(xiàn)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當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時,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用“偏偏”表現(xiàn)他迎難而上的決心,“硬骨頭”突出了這一任務的艱巨。“他卷起褲腿,腳踩污泥,頭頂烈日,手持放大鏡,像大海撈針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尋找。灼人的陽光曬黑了他的皮膚,小刀似的稻葉刮得他臉上、手上、腿上發(fā)癢發(fā)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過稻葉,滴進水中。”本句通過人物的外貌、動作、細節(jié)的描寫方法,比喻的修辭,表現(xiàn)了尋找的困難,即這種試驗的難度之大,體現(xiàn)袁隆平堅忍不拔的精神。(2)“第一天,沒找到”。“第二天,沒找到”。“第三天,還是沒找到”體現(xiàn)時間漫長,表現(xiàn)袁隆平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精神。(3)“袁隆平和助手們跳進水溝,小心翼翼地把稻株連根帶泥挖出來”表現(xiàn)了科學家們對實驗成果的珍愛和成功時的喜悅。(4)“像慈母似的撫摸著”。比喻句再現(xiàn)袁隆平當時興奮、喜悅、失而復得的復雜心理。表現(xiàn)他對自己研究成果的珍愛,對科學事業(yè)的熱愛。(5)“不論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黃昏;不論晴空萬里,或是陰雨霏霏”,時刻都能夠體現(xiàn)他一絲不茍、對工作認真的態(tài)度,執(zhí)著,堅持不懈的精神。2、了解文章結構特點,體會倒敘手法的作用。本文全篇采用倒敘手法,開篇先突出雜交水稻培育成功的偉大意義及獲得的高度贊譽,同時也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3、生朗讀最喜愛的段落。四、練習鞏固五、作業(yè):積累詞句。板書設計: 萌發(fā)奇想 當代神農氏 迎難而上 熱愛科學 艱難尋找 獻身科學 終獲成功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yè)。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yōu)勢的設想并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fā)現(xiàn)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yōu)組合“南優(yōu)二號”,并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yōu)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yōu)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戰(zhàn)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yè)。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yōu)勢的設想并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fā)現(xiàn)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yōu)組合“南優(yōu)二號”,并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yōu)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yōu)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戰(zhàn)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