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南門立木》教學設計(精選3篇)
《商鞅南門立木》教學設計 篇1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并積累詞語。
(2)指導學生根據課后第3題的提示,體會句子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3)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而有信。
(4)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1)熟讀課文,了解故事情節,把握文章大意。
(2)文道結合,聯系實際,使學生受到誠信教育。
(3)抓住商鞅的言行,體會其膽識與魄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懂得要言而有信。
(2)體會商鞅的膽識與魄力。
【重難點】
1、重點: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使學生受到誠信教育。
2、難點:通過文章對人物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
【授課時數】
2課時
【課前預習】
學生在課前搜集商鞅的個人資料。
【教與學】
一、誘導,定向
1、板書課題;
2、指名學生匯報自己收集的商鞅個人資料(對不正確的部分學生和教師要隨后糾正。)
3、引導喜學生根據題目質疑,學生和教師選擇最有價值的問題作為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指導自學
1、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默讀課文,自學生詞:劃出生字新詞,利用查工具書和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
2、再讀課文,邊讀邊想:
(1)商鞅為什么要南門立木?
(2)商鞅是怎么做的?
(3)商鞅南門立木有什么影響和作用?
(4)自己對商鞅南門立木有什么感想?
3、存疑:記下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三、成果交流
1、生字生詞:教師根據學生自學情況,對重點生字的書寫和重點詞語的理解加以關注。
2、課文朗讀:分段指名朗讀課文,及時指導,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
3、交流問題答案,整體感知
四、深入領會,探究歸納
(一)究立木之因,感信用寶貴
1、默讀第二、三小節,思考:商鞅為什么要“立木”?實行變法的困難在哪里?
指導學生理解關鍵詞“重重困難”、“苦思冥想”和“終于”等詞語。
2、相機補充背景資料,幫助認識秦國變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板書:
自古驅民在信誠
(二)識方法之巧,曉取信之難
1、出師不利
(1)開始人們對商鞅南門立木的做法持什么態度?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師為學生提供當時黃金的購買力資料,引導學生認識賞金與扛木頭的不成比例(也為學生認識商鞅的品質埋下伏筆)。
板書:
一言為重百金輕
指導學生通過“言”(變疑問句為陳述句)和“行”(猜想原因)兩方面來體會老百姓對朝廷和商鞅的不信任。
指導分角色朗讀圍觀人的對話,加深理解。
2、再度出擊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一位小伙子出場扛木頭了。讀一讀扛木頭的這位小伙子的話,先想一想,再議一議:他為什么這樣說?(指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揣摩小伙子的真實想法)
為什么小伙子“后邊跟隨的人群匯成了一條長龍”?(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猜想老百姓的想法)
2、練筆:你對“言而有信、說到做到”是怎么理解的,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寫時要注意結合實際。
附板書設計:
板書一:
商鞅南門立木
自古驅民在信誠,
一言為重百金輕。
嚴格執法論罰賞,
千古流傳影響深。
言而有信、說到做到;誠信乃成功之本
板書二:
通過人物言行揣摩內心世界
《商鞅南門立木》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鞅”字,學會“孝、葫、礎”三個字,掌握“葫蘆、基礎”,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等詞義,并積累詞語。
2.讀懂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觀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3.根據提示,體會句子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準備:商鞅變法的相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認識“鞅”字,學會“孝、葫、礎”三個字,掌握“葫蘆、基礎”,理解“冥思苦想、大步流星、喜笑顏開、真心實意、惹是生非”等詞義,并積累詞語。
2.讀通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條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習并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
教學難點:把握主要內容,理清條理。
教學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商鞅的個人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認識人物
1.導語:先人孟子曾經說過“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從中告誡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和做法,否則無法成功。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為了爭取國家富強,主張變革不適合國家發展的舊的法規,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證變法成功,商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一個歷史故事《商鞅南門立木》。
2.板書課題:商鞅南門立木。
3.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認識商鞅(教師補充)。
商鞅: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專研以法治國,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商鞅從公元前356年至350年,大規模地推行過兩次變法,變法內容主要為:廢井田、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十年之后,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
4.教師小結導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商鞅變法前,為取信于民而發生的一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學生自由認真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從文中找出生字新詞,讀讀認認,聯系上下文或查閱工具書加以理解。
注意把握以下詞語:葫蘆 基礎 便宜 冥思苦想 大步流星 喜笑顏開 真心實意 誠信守法 七嘴八舌 議論紛紛 惹是生非 定斬不饒 言而有信 說話算數
3.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認讀。
⑴集體評議,糾錯正音。
⑵教師根據學生自學情況,對重難點處加以強調。
①字音方面。“便”是多音字。
②字形方面。“孝”與“老”。
③理解詞語。
真心實意:真實的心意。
冥思苦想:冥,深。深沉地思考。
惹是生非:惹是非。(注意“是”不能寫成“事”)
大步流星:形容腳步邁得大,走得快。
喜笑顏開:形容滿臉笑容,十分高興的樣子。
嘟囔:連續不斷地自言自語。
鄭重:嚴肅認真。
4.通過初讀課文,談談對課題的理解,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⑴理解課題。
“商鞅南門立木”在文中指的是: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門豎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掛出告示,下令能把大木柱扛到北門者,朝廷將獎賞他十兩黃金,后來還加到五十兩黃金。
⑵教師追問:商鞅南門市木,懸賞扛木者是為了什么?
①學生根據文中內容,發表各自見解。
②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明白:商鞅南門立木是為了證明自己誠實守信,從而取得老百姓對朝廷的信任,為新法的順利實施打基礎。
⑶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公元前356年,我國戰國時期的改革家商鞅為了在僵建立起一種誠信守法的良好社會風尚,從根本上保證變法的成功,在都城南門立木取信的故事,顯示了他變法的決心和意志。)
⑷學生齊讀課文第4自然段與第l5自然段內容,加深認識。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分段指名朗讀課文,全班評議,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
2.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提出文中讀不懂的詞句,集體交流解疑,達到讀通課文的要求。
3.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條理。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寫商鞅授權變法。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寫商鞅南門立木取信于民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寫商鞅“南門立木”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四、再讀課文,概括大意
1.學生快速默讀全文。
2.簡要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五、課堂小結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識字學詞,讀通了課文,又通過分段、概括,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知了商鞅南門立木的起因、經過與結果。下節課,我們再來細致品析文中的詞句,暢談各自的閱讀理解與閱讀思考。
六、作業設計
1.書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
3.從文中摘抄自己喜歡句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文,品析文中關鍵語句,深入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用意,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交流對商鞅南門立木這一做法的看法,從中感受商鞅的膽識與魄力。
3.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從中受到誠信教育,并動筆寫下自己的想法。
教學重點: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
教學準備:摘抄有文中關鍵語句的小黑板或幻燈片。
教學過程 新 課 標第一 網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指名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師導語:簡單地說,商鞅南門立木是為了什么?請從文中找出一個詞語來概括。(立木取信)
3.理解詞語“立木取信”:指的是商鞅在南門立木懸賞扛木者,從而取得老百姓對朝廷的信任。
4.導入學文:這節課,我們就來深人體會商鞅南門立木的良苦用心。
二、研讀課文,深入理解
1.研讀第一部分。思考:
⑴這一段共有幾句話?主要寫了什么?(商鞅授權變法。)
⑵第一句話寫什么?(總體評價商鞅,說明他具有很高的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
⑶第二句話主要講什么?(商鞅到秦國后,說服秦孝公變革舊的法規,爭取國家富強。)
⑷“到……便”表現了商鞅什么?(表明商鞅主張變法的思想早已胸有成竹,也說明他實施變法的急切。)
⑸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么?(請用原文語句回答)(爭取國家富強。)
⑹第三句話寫什么?(秦孝公授權商鞅主持變法。)
⑺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統領全文。)
2.研讀第二部分。快速默讀課文第2—14自然段,思考問題:
⑴在當時,商鞅要在秦國實行變法,面臨著哪些困難呢?
一方面一些舊貴族對變法持反對意見;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會真心實意地進行改革。
⑵從文中哪些地方我們可以感受到老百姓對朝廷的不信任?請用“ ”在文中畫出來,并在一旁寫上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①天底下哪有這么便宜的事兒,怕是耍人玩兒的吧?
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將反問句改為陳述句。(“天底下沒有這么便宜的事兒,恐怕是耍人玩兒的。”)
議議人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大家認為,把木柱從南門扛到北門,就賞十兩黃金,天底下不會有這么便宜的事,恐怕是朝廷在耍弄人。人們的想法,表示對商鞅做法的懷疑。)
②從圍觀的人群中走出一個小伙子,只見他挽起表袖,把大木柱扛起來就走,一邊走,一邊還嘟囔著:“我倒要看看,這位左庶長大人說話算不算數。”
理解小伙子的用意:“我倒要看看,這位左庶長大人說話算不算數。”他為什么會這樣說?
(從小伙子的語言,體會到他認為事情不會是那樣,有反說的語氣。左庶長說話算不算數,試試看吧。表明他對商鞅下的令持的懷疑態度。)
討論:小伙子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從小伙子的動作、語言可以看出,小伙子對商鞅下的同樣持懷疑態度,他之所以要扛這根木柱是要試一試商鞅是否能說到做到。)
③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樓,不一會兒,手捧五十兩黃金,喜笑顏開地走了下來。
從小伙子的表情體會他高興的心理。
議議:小伙子僅僅是因為得到了賞金而高興嗎?(小伙子“喜笑顏開”不僅僅是因為得到了黃澄澄的賞金,還因為他親眼看到了這位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說話算數、有效。)
⑶課文學到這里,你對商鞅南門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呢?請結合文中相關語句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①要在秦國進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這樣,才能在全國建立起一種誠信守法的良好社會風尚,從根本上保證變法的成功。
商鞅認識到變法的成功,必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在全國建立起一種誠信守法的良好社會風尚。
②當扛大木柱的人到達北門后,商鞅立即大聲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說的做了,請上來領賞吧!”
商鞅要讓大家知道,他能說到做到,實踐諾言。
③商鞅鄭重地對大家說:“為了讓咱們的國家強大起來,我受秦孝公的委托,負責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辦事的,都有重賞,就像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樣。可是,要是誰膽敢違抗法令,我定斬不饒!”
這句話表明了商鞅推行新法的目的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態度。
三、課堂小結 新 課 標第 一 網
1.談談對商鞅這一人物的認識。
2.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對“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理解。
3.教師小結:作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有著過人的膽識與魄力,他的南門立木之舉,看似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它不但為朝廷樹立了一個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形象,取得了老百姓對朝廷的信任,而且為新法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實,誠信是一個人也是一個民族的美德,它是做人的準則,是得到他人信任的基礎。
四、作業設計
1.摘抄文中表現老百姓不信任朝廷的語句。
2.課后搜集古今中外其他的誠信故事,進行課外閱讀。
《商鞅南門立木》教學設計 篇3
設計思路:
圍繞課文的重難點,抓住“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并品味兩個詞,以感悟兩個詞語引領全文的學習,讓學生自行探究課文內容,提高閱讀的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發現、質疑,從而了解商鞅南門立木之舉,不僅是為朝廷樹立了一個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形象,取得了老百姓對朝廷的信任,更是為新法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觀念。
2、根據提示,體會句子的意思,進而理解課文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了解商鞅南門立木的歷史故事和意義。
教學難點:認識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重要。
課前準備:商鞅變法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歸納主要內容
(一)1、指名在前后黑板上聽寫生字。(前后各7名學生,其中各一名同學讀詞語。)
2、學生修改,找共性問題集中解決。如:“惹是生非”,學生容易寫成“惹事生非”,師引導學生:“惹是生非”就是“惹是非、惹麻煩”,學生很容易就記住“惹是生非”。
3、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讀課文,深入理解,品味兩個詞語
(一)教師導入語前,先在黑板上從上到下寫上:齊、楚、燕、韓、趙、魏、秦,導入:“同學們,在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中,大家從排序可以看到當時秦國的勢力怎么樣呀?”生:“很弱。”我接著說:“是呀,但秦國卻最終吞并了其他六國,統一中國,這和我們今天上的《商鞅南門立木》一課有很大關系,請同學們打開書,看能不能找到原因?
(二)默讀課文,你對哪些問題感興趣?議一議,說一說。
生:
1、商鞅“言”的內容是什么?
2、他是怎樣“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
3、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不直接推行新法?
4、他這樣做產生什么影響與作用?
5、商鞅南門立木的作用是什么?
(三)請同學們再次深入地默讀課文,邊讀邊勾畫批注,然后小組解決這些問題?
(抓住“言而有信,說到做到”這條線索,理清故事脈絡。)
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圈點批畫,教師巡視相機指導。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文本,相機處理閱讀中的問題,使學生真正讀懂課文。)
(四)學生交流。
1、教師相機指導評價。
(使學生更深地感受、理解商鞅言而有信、說道做到和賞罰分明、嚴格執法的形象。)
2、師:小伙子“喜笑顏開”的原因是什么?只是為這50兩黃金嗎?(學生討論)
3、總結學習方法:通過人物神態、語言、心理活動、動作描寫中的重點詞語來體會商鞅“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三、總結課文,升華感悟。
(一)歸納“南門立木,言而有信”的故事。
培養學生歸納課文重要內容的能力,并回顧課文主要內容,整體感知文本。
突出教學重點,強調在“對話”中生成問題。
(二)談談對商鞅這一人物的`認識。
1、從故事中體會商鞅什么樣的人?
2、聯系上下文,說說商鞅什么樣的人。
四、拓展延伸,體會誠信美德
(一)師總結拓展談話:商鞅作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有著過人的膽識與魄力,南門立木之舉,有著非凡的意義,它不但為朝廷樹立了一個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形象,取得了老百姓對朝廷的信任,而且為新法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南門立木”的故事被后人傳為言而有信的佳話。誠信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被后人傳承、發揚廣大。
(二)請大家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做到“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學生自由交流。)
五、作業設計
(一)讀一讀有關誠信的名言。
(二)談談對“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理解,并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
板書設計:
商鞅 南門立木
言而有信說到做 到嚴格執法
國家富強
教學反思:
本課依據新課程改革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師生的雙主體性,教學方法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講授,而是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熱情。在課堂設計時注意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表意見,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