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詞兩首》教案(通用2篇)
《9 詞兩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重難點: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簡介常識
1、揭示課題,請學生說說曾經學過的“詞”。
2、師簡介什么是詞及兩首詞的作者。
二、抓住景物,感知畫面
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注意標出句子的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3、指名讀課文,相機正音。
4、這兩首詞中分別描繪了哪些景物?邊讀邊在相應的句子或詞下面畫上橫線。
5、了解學生所畫字詞情況,并適當解釋這兩首詞中的字或詞的意思。
6、學生朗讀課文,抓住課文中所描繪的景物,感知這些景物所構成的美妙的畫卷。
三、展開想象,領悟意境
1、這首詞是以寫景還是以寫事為主的?請說出理由。
2、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
3、學生嘗試說一說詞的大概意思。
4、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邊讀邊引導學生領悟意境
5、同桌交流自己朗讀感悟的情況。
6、指名說。
7、指導朗讀背誦。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小組討論以下詞語的意思:
鱖魚:又叫桂魚,肉味鮮美
不須歸:不必回去
2、小組討論詞句的意思。
詩句大意:西塞山前白鷺展翅飛翔。
桃花紅,流水碧綠,鱖魚正肥美。
頭頂青箬笠,身披綠蓑衣。
斜風細雨迎面吹來,釣魚的人不想回家。
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讀。
思考:
1、《漁歌子》中的“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原因。
討論總結:詞人完全融于大自然,沉醉于無限的詩情畫意之中,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因此“斜風細雨不須歸”。
2、有感情地朗讀,交流,總結朗讀方法。
3、詞中描寫的是作者過著隱居閑散的生活,所看到的美妙無比的春光。
(推薦理由:簡約的流程,扎實、平實。思考:為什么把這兩首詞放在一課中?)
《9 詞兩首》教案 篇2
教材簡析
萬水千山總是情。多少詩人畫家為水揮毫潑墨訴衷情。
李清照的《如夢令》以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我們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用“常記”回憶,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才女“沉醉”到了“不知歸路”的地步,內心的歡愉卻躍然紙上,酒不醉人人自醉,詞人留連忘返。興盡方才回舟,“誤入藕花深處”。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與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移動著的風景和詞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詞中有畫,畫中有詞。(點擊)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詞寫的山水畫。”,“西塞山前”,“白鷺”自在地飛翔,漁父的悠閑自得。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又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讓我們讀到了詞人高遠、悠然脫俗的意趣。
一山一水相映成趣,詞中山水皆有情,怎一個“樂”字了得。
《如夢令》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詞的有關知識,理解、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
教學難點: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準備:學生搜集有關“詞”的知識和學過的詞。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簡介常識:
1.揭示課題,學生說說曾經學過的“詞”。
2.介紹“詞”的常識。
3.本節課學習的詞《如夢令》,學生介紹作者李清照。
二、抓住詞語,感知詞義。
1.教師范讀,學生朗讀,要求讀正確。正音,熟讀這首詞。
2.適當解釋詞中的字或詞的意思。
常記:經常記起
溪亭:小溪邊的涼亭。
日暮:太陽將要下山,時間已經不早了。
沉醉: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歸路:回家的路。
興盡:興致很盡心
3.初步理順詞義。
4.學生朗讀,抓住課文中所描繪的景物,感知這些景物所構成的美妙的畫卷。
三、美讀全詞,想象畫面。
光讀懂還不夠,還要把這一首詞讀活了。讀得很美很美,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咱們自己再來讀讀這首詞,看看,你能從這首詞中讀出哪些畫面?
一)畫面1:“溪亭日暮”
“溪亭日暮”,讓你想起怎樣的畫面來了?
師:“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讓我們把這種美通過朗讀傳遞出來。
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時候,詞人和她的朋友們會在溪邊的亭子里干什么?大聲地、七嘴八舌地說出來吧!看景、吟詩、作對,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還可能會聞到陣陣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咱們再讀這兩句,讓我們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二)畫面2:藕花深處
除了這個溪亭日暮讓你想起了這么美麗的畫面之外,還有哪個詞也讓你想起了美麗的畫面了?再讀一讀,品一品。
你想起怎樣的句子來了?咱們學過荷花吧,把優美的句子吟誦一句到兩句給大伙聽聽。
1.這荷花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開了。有的在微風中輕輕舞動著。
2.你們仿佛看到了那滿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4.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讀第三句、第四句: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三)畫面3:一灘鷗鷺
你還從哪些詞語中聯想起畫面來了?自己讀下去。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她們叫哇,笑哇,聲音那么響,那么喧嘩,這個時候把棲息著的鷗鷺一下子驚飛起來。“撲棱棱”一聲,一群鷗鷺沖破夜幕,飛上藍天,那情景該多么壯觀啊!這樣的情景她平時能看到嗎?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觀啊!誰來讀一讀這兩句?
這個“驚”字,既是指鷗鷺給驚飛起來了,又向我們傳遞了詞人驚喜的心情,寫得多好啊。再來讀一讀。讀最后兩句。
四、完成練習,鞏固提高。
1.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2.和同學交流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
《漁歌子》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依據重點詞語,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說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大家還記不記得以前學習過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描寫的是借寒江獨釣的漁翁,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首關于描寫漁翁的詞《漁歌子》。
2.作者是張志和。
3.請生簡介張志和,并作相應的評價。
4.這里的詞牌名是漁歌子,名是西塞山。
5.西塞山指的是哪里嗎?(今浙江吳興縣西南)
二、新授。
1.請生朗讀,注意停頓之處。《如夢令》押的是u韻,那看看這首詞押的是什么韻?
2.這首詞主要描寫了哪些自然景物?用橫線表示。
這些詞語給我們勾勒了一幅什么季節的景物?你從哪里可以看出?
想想我們以前也學過描寫春雨、春風的句子是什么?
地點在哪里?
3.看第一句話,哪些字你理解了,哪些字還不理解?請生譯這一句話。
4.在這幅如此美麗的畫面中,肯定少不了……
那作者有沒有寫到人呢?你從哪里可以看出?
你知道“箬笠”“蓑衣”是什么嗎?可以對照書中的圖片。作者這里描寫的人物指的是誰?
“青箬笠、綠蓑衣”描寫的是人物的……(衣著)
對照圖片仔細想一想,此時此刻這位漁夫在干什么?
(駕著一葉扁舟)
5.漁夫駕著一葉扁舟在斜風細雨中“不須歸”。
請生解釋“不須歸”。 其實,“不須歸”除了指不想回家外,還指什么?聯系張志和的生平。
補充:張志和不僅詩人,畫家,還精通音律。16歲,寫折子給皇帝,寫的是治國良方,皇帝很喜歡,賜名“志和”,后來因事被貶官,從此再也不作官,隱居在太湖一帶,扁舟垂釣,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松齡怕弟弟隱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哥哥這首詞寫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弟弟啊,為何不歸?
(因為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場上的人爭斗了……)
兄弟啊,聽說你是直鉤垂釣,不放魚餌,你釣到了什么哪?
(釣的是自己悠閑的生活、釣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們恍然大悟,張志和垂釣,釣來清閑,飄逸。也只有這樣清閑飄逸的心,才會寫出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來誦讀。
三、展開想象。
把詞中描寫的這一幅美麗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可以對照圖片。
四、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