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頭上的標簽》教學反思(精選4篇)
《床頭上的標簽》教學反思 篇1
第六單元的主題是科學精神,而《床頭上的標簽》是本單元拓展閱讀中的第一篇。說的是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在錯過了發(fā)現(xiàn)“溴”這個元素之后,痛定思痛,將錯誤的標簽貼在床頭,從此后,更認真、更嚴謹?shù)貜氖卵芯抗ぷ鳎詈蠼K于成為化學巨人的事。
課文的內(nèi)容應該是比較好掌握的,所以教學時,把重點放在了寫法的分析和指導上。在歸納了文章大意,質疑、釋疑之后,讓孩子想一想,假如將下面一段話要放進文章中,文章的結構應該做何調整?
“李比希經(jīng)常從黎明工作到黃昏,又從黃昏工作到黎明。他的仆人常常這樣抱怨說:‘您整天都在實驗室里工作,使得我簡直沒有機會等您不在時打掃它。’”
孩子們反復斟酌之后,張子欣說,應該放在第一自然段后面,而且文中的兩件事也應該調整順序,既:把“柏林藍”的內(nèi)容與“溴”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調換;而敖天翔則認為,應該放在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句后面,因為有了“溴”的失敗,李比希才更加努力地工作了。兩方意見相持不下,胡睿捷又有不同看法,這兩個例子應該刪去一個。結論自然是刪去有關“溴”的內(nèi)容,但還可以補充什么內(nèi)容呢?
一番猜測之后,胡睿捷不無遺憾地說:“可惜對李比希的事情了解得太少了,要不應該可以再加點事例。”于是,補充介紹了李比希小時候的故事,讓孩子們看看可以加在文章的什么地方。
最后的結果是,一篇本來是寫因為工作的不嚴謹而錯失機會,最后改變工作態(tài)度的文章,變成了只有工作努力,耐心細致才能成功的內(nèi)容。人,還是那個人,因為選擇材料的不同,因為材料的編排順序不同,文章的主題就發(fā)生了變化。當然,孩子們也發(fā)現(xiàn),這樣一來,文章的題目也應該相應的改變了。
課文只是個例子,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懂得從課文中習得寫法,今天的嘗試也算是一個詮釋吧。只是,如果課前讓孩子們云搜集一下李比希的事跡,可能上起課來效果會更好。
《床頭上的標簽》教學反思 篇2
《床頭上的標簽》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一成一敗”的兩個小故事。課文以別巨匠心的標題和巧妙的細節(ji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要求自己“更認真”“更嚴謹”的化學家形象,讓我們明白只要不斷吸取教訓,就能迎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教學本課時,我將閱讀的過程真正教給學生,如:預習內(nèi)容的交流、疑難問題的解決這兩個板快的設計,就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預習開始就與文本產(chǎn)生直接對話,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在自主合作與交流中得到了解決,老師起到了組織和理順的作用。另外,還抓住細節(jié)描寫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但這節(jié)課,文章的寫作方法卻沒來得及讓學生細細品味。
《床頭上的標簽》教學反思 篇3
語文課不是單純地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怎樣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落實生命教育呢?現(xiàn)代閱讀學認為,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和轉換信息的心理過程。《新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這種對話其實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在反復閱讀文本之后,我決定抓住語文課的本質,進行語言能力培養(yǎng),并像“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般毫無痕跡地滲透生命教育,將學科德育落到實處。
因此,教學《床頭上的標簽》整堂課,我設計了培養(yǎng)學生靜心讀書、仔細思考和傾聽他人發(fā)言的習慣;加強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從文本中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提煉,使之變成自己的知識與他人交流)、對于知識的運用和遷移的能力;重點抓住兩處。
一處是:當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證明自己失誤的論文時,他“屏著呼吸,細細地閱讀”,此處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李比希對科學研究慎重的態(tài)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處是:描寫李比希制作“標簽”的過程。是這樣寫的,“他把那張‘氯化碘’的標簽從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來,裝在鏡框里,掛在床頭,不但自己天天看,還經(jīng)常讓朋友們看”。生動地再現(xiàn)了
《床頭上的標簽》教學反思 篇4
《床頭上的標簽》教學反思
語文課不是單純地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怎樣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落實生命教育呢?現(xiàn)代閱讀學認為,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和轉換信息的心理過程。《新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其實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在反復閱讀文本之后,我決定抓住語文課的本質,進行語言能力培養(yǎng),并像“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般毫無痕跡地滲透生命教育,將學科德育落到實處。因此,教學《床頭上的標簽》整堂課,我設計了培養(yǎng)學生靜心讀書、仔細思考和傾聽他人發(fā)言的習慣;加強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從文本中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提煉,使之變成自己的知識與他人交流)、對于知識的運用和遷移的能力;重點抓住兩處。一處是:當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能證明自己失誤的論文時,他“屏著呼吸,細細地閱讀”,此處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李比希對科學研究慎重的態(tài)度及自己懊悔的心情。第二處是:描寫李比希制作“標簽”的過程。是這樣寫的,“他把那張‘氯化碘’的標簽從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來,裝在鏡框里,掛在床頭,不但自己天天看,還經(jīng)常讓朋友們看”。生動地再現(xiàn)了李比希求實、自律的形象。
《床頭上的標簽》
《床頭上的標簽》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一成一敗”的兩個小故事。課文以別巨匠心的標題和巧妙的細節(ji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要求自己“更認真”“更嚴謹”的化學家形象,讓我們明白只要不斷吸取教訓,就能迎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教學本課時,我將閱讀的過程真正教給學生,如:預習內(nèi)容的交流、疑難問題的解決這兩個板快的設計,就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預習開始就與文本產(chǎn)生直接對話,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在自主合作與交流中得到了解決,老師起到了組織和理順的作用。另外,還抓住細節(jié)描寫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但這節(jié)課,文章的寫作方法卻沒來得及讓學生細細品味。
《床頭上的標簽》教學反思(匯報)
《床頭上的標簽》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一成一敗”的兩個小故事。課文以別巨匠心的標題和巧妙的細節(jié)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要求自己“更認真”“更嚴謹”的化學家形象,讓我們明白只要不斷吸取教訓,就能迎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教學本課時,我將閱讀的過程真正教給學生,如:預習內(nèi)容的交流、疑難問題的解決這兩個板快的設計,就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預習開始就與文本產(chǎn)生直接對話,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在自主合作與交流中得到了解決,老師起到了組織和理順的作用。
阻擋你成功的人,只有你自己
——讀《床頭上的標簽》有感
在奧數(shù)補習班的教室里,我看到墻上懸掛著一塊木板,上面寫著“除了你,沒有人能阻擋你走向成功的大門”。今天,我讀了《床頭上的標簽》這篇文章之后,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感悟。
《床頭上的標簽》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德國著名的化學家李比希。李比希在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試著把海藻燒成灰,用熱水浸泡,再通上氯氣,以提取其中的碘。但是他發(fā)現(xiàn),在剩余的殘渣底部,沉淀著一層褐色的液體,而且這液體有一股刺鼻的臭味,李比希想,這可能是氯氣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學反應,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這這種液體的瓶子上貼上了“氯化碘”的標簽。幾年以后,他看到了一篇論文——《海藻中的新元素》,這篇論文的作者是法國青年波拉德,他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樣的試驗。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沒有終止實驗,他繼續(xù)研究這種褐色的液體,并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通知了巴黎科學院,科學院把這個新元素改名為“溴”。讀完波拉德的這篇論文之后,李比希懊悔莫及。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張“氯化碘”的標簽從瓶子上揭下來,貼在自己床頭,以此為戒......。
讀完這篇文章,我想,假如李比希堅持不懈的研究下去,那么發(fā)現(xiàn)“溴”元素的一定是他,可惜的是,他放棄了。所以,我們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種堅持不懈、永不退縮、知難而上的精神。
這使我想起了我爬泰山的經(jīng)歷,去年“五一”節(jié)放假,我和媽媽一起隨旅游團去泰山游玩,我們是半夜里到泰山腳下的,如果想看日出,就必須趕到凌晨五點鐘之前到達山頂。登山途中,我和媽媽相互鼓勵,累了就休息一會繼續(xù)前進,臺階越走越陡,我們抓著欄桿努力向上攀登,媽媽看我太累了,就想放棄,我鼓勵媽媽說,爬山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否則是達不到山頂?shù)摹讉小時過去了,我們終于趕在日出之前到達了山頂,雖然我的衣服被汗水濕透了,可是我心里很高興,因為我勝利了,這是我努力堅持的結果,(后來聽導游說,我們這個團只有我和媽媽是步行登上泰山頂?shù)模?/p>
還有,我的好朋友卞程泓,從六歲開始,每天堅持讀英語,晚上睡覺前都要聽上幾十分鐘的英語磁帶,從沒有間斷過。現(xiàn)在,他的英語棒極了,能很輕松的用英語和“老外”對話, 這也是他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結果。
總之,我認為,凡事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戰(zhàn)勝自己、克服“惰性”。只要堅持不懈的做下去,成功之門就會向你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