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文言文》教案(精選5篇)
六年級語文《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理解類比、對比、反問在說理中的作用。
準確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禮有節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實詞,正確翻譯全文,理解類比、對比、反問在說理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準確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禮有節的愛國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時代背景介紹:齊景公在晉國訪問時的狂妄態度,引起了晉國的不滿,于是派出軍隊攻打齊國幾乎兵臨城下。通過這次教訓,景公意識到單憑齊國的力量是無法與強晉抗衡的,于是他將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國,決意與楚修好,共抗晉國。在這種情況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為使者訪問了楚國。
此時楚國由楚靈王執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齊國的使節“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這個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個怎樣的陰謀?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陰謀的?
二、初讀翻譯
1、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2、自讀課文,圈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句。
3、互助翻譯,疏通課文
三、理解課文
1、楚王要“辱”誰?(真的是為了辱晏子嗎?)
“齊之習辭者”VS“習辭者”
2、楚王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準備?
與左右大臣合謀
安排演員
選擇時機:酒酣
3、在宴席上正式“演出”時有沒有破綻呢?
4、“王視左右曰”,此時的楚王可能有怎樣的語氣神情?
5、面對楚王的別有用心的刁難,面對國家尊嚴受到威脅,晏子是如何應對的?晏子運用了哪些方法技巧進行反擊?
對比 淮南為橘VS淮北為枳
類比
對比 在齊不盜VS入楚則盜
弊在楚
5、“王笑曰”,楚王此時是一種怎樣的笑?
6、從全文來看,體現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晏子為什么要“避席”?
7、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8、分角色朗讀
四、總結
1、通過這篇文章,你獲得了哪些啟示?
2、復習文言文知識
六年級語文《文言文》教案 篇2
總體設想:構建高起點、高效率的復習課堂,提高學生自主復習、歸納、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目標:1、了解文言文閱讀的考查重點。
2、討論歸納理解文意和解答題目的方法。
3、運用一定的解題方法完成閱讀題,提高閱讀解答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解讀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讀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讓學生自主探究,以例尋法,運用方法,提高自主復習的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堂講義
教學過程:
一、 課前準備。
發放一份復習講義,列出本課復習中涉及的課外文言文選段,要求學生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閱讀熟悉選文材料的大意,劃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
二、明確重點,導入新課。
文言文閱讀是語文中考試卷的必考題型,分數比重大,歷年來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兩年閱讀文章選自課外,讓許多同學望而卻步,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文言文閱讀的一些方法和規律。
三、明確選文特征。
文言文閱讀的選文都有什么樣的特征呢?
。ㄟx取課外的淺顯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識的遷移能力,一是篇幅較短 ,二是突出教育性 。)
四、回顧命題特點。
文言文閱讀常考哪幾種題型?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歸納:1、詞語解釋。2、句子的翻譯。3、文意的理解和內容的分析評價。除此以外劃分文句的朗讀節奏,設置情境遷移拓展也有可能進入09中考試卷。)
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
解題的前提是讀懂讀通選文內容,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沒有一些解讀文言文的方法?(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點撥、補充:1、抓住標題,窺探全文。2、結合注釋,大致讀懂。3、聯系課內,揣摩推測。4、瀏覽題目,幫助解讀。)
就以上四點舉08泰州中考試卷文言文閱讀選段《錢若水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導。
師小結:理解文意應著眼于全篇大意,不強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曉。
六、探究如何解答題目。
1) 詞語解釋的解答。
舉08徐州中考卷文言文閱讀《選段 》詞語解釋題:(1)日沃湯數次 (2)俄頃立就
學生思考解答,說明答題依據。教師引導歸納:課內尋根 依文定意
2) 句子翻譯的解答。
舉08泰州中考卷文言文閱讀《錢若水為同州推官》翻譯題:(1)若水獨疑之,留其獄,數日不決。 (2)其人趨詣若水廳事,若水閉門拒之。
A、學生試譯。
B、從學生的翻譯不足之處中引導歸納:重點詞語 特別關照
C、補充文言句子翻譯五法(詳見講義)。
D、出示翻譯句子的簡易口訣:句不離段,詞不離句。難解句子,前后聯系。常見虛詞,因句而異。實詞活用,考查全句。領會語氣,句子流利。對照原文,盡量直譯。(教師作簡潔說明指導,學生齊讀。)
3)內容理解分析的解答。
舉《沈約傳》材料為例,探討歸納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譯)回答。
舉08徐州卷《張溥傳》材料為例,探討歸納解答方法二:抓住關鍵詞句,組織語言回答。
七、實戰演練。
學生運用本課所學方法,完成選文《太宗止盜》的閱讀理解題。當堂交流。
八、課堂總結
文言閱讀雖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課外文章的解讀,功在課內,同學們要多讀
多背課內文章, 活學活用,融會貫通。
六年級語文《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基本方法。
2、了解翻譯常見錯誤,強化翻譯基本功,提升翻譯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和運用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提升翻譯文言的能力。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系,重要的詞語要相應的落實,要盡力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和相近的表達方式,力求語言風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譯:指著眼于表達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靈活翻譯原文的詞語,靈活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
二、文言文翻譯方法總結
。ㄒ唬、翻譯下列句子,談翻譯心得:
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鴻門宴》
譯文:明天不可不一大早親自來向大王道歉。
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队伟U山記》
譯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臨川王安石記(下此文)。
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稁熣f》
譯文: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很久了。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譯文:然而體力足夠用來到達那里(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但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悔恨的。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譯文:蚯蚓(雖然)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但是能夠)向上吃到黃土,向下喝到黃泉,(是由于)用心專一的緣故。
(二)、在學生發言基礎上總結歸納:
1、替換法
有些詞語意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語法已經不用,在譯文中,應換這些古語為今語。注意詞語的語法特點:包括古今意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情況。
2、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
3、刪削法
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別扭或累贅,譯文時可刪削。這些詞包括:發語詞、湊足音節的助詞、結構倒裝的標志、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成分等。
4、增補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現代漢語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①單音實詞對譯成雙音實詞 ②數詞后面增加量詞 ③省略句中應補充的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等。 ④補充行文省略的內容,如關聯詞語等。 ⑤補出判斷句中的判斷詞“是”。
5.調整法
由于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有所不同,譯文時,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及時調整。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介詞結構后置等。
三、分析錯例,加深認識。
看下面這一段譯文,請大家指出其在翻譯上的不足之處。
楚人有習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師之是聽。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遽謝舟師,椎鼓速進,亟犯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
翻譯:楚地有個人學習駕船,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是聽從船師傅(的話)。于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馬上感謝了船師,用錘敲著鼓快速前進,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險,于是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掉進江中舵失去控制。
楚地有個學習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于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手的,便以為學全了駕船的技術。馬上謝別了船師,用錘敲著鼓快速前進,很快就遇上大的危險,于是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掉進江中舵失去控制。
四、語段翻譯訓練
永公(智永)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后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并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后取筆頭瘞(yì)之,號為“退筆冢(墳)”。
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后有十甕(缸)寫壞的毛筆頭,每甕都有幾擔(那么重)。來求取墨跡并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后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
五、挑戰高考真題
(歐陽)公諱潁,字孝叔……實治七州,州大者繁廣,小者俗惡而奸,皆世指為難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習律令,性喜訟,家家自為簿書,凡聞人之陰私毫發,坐起語言,日時皆記之,有訟則取以證。其視入狴①牢就桎梏,猶冠帶偃簀②,恬如也。盜有殺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獲,府君至,則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盜夜入啟其藏者,有司百計捕之甚急,且又大購之,皆不獲,有司苦之。公曰勿捕與購,獨召富家二子,械付獄,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諫。公堅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猶疑其不勝而自誣,及取其所盜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歡曰:“公,神明也!逼渲斡入y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籴(bì) :監獄.。②簀(zé):竹席:。③鞠(jū):審訊。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每小題3分)
(1)且又大購之.皆不獲,有司苦之。
譯文:并且又大力懸賞(緝捕)盜賊,都不能捕獲,主管官吏對這件事情感苦惱。
(2)然吏民猶疑其不勝而自誣。
譯文:然而官吏百姓還是懷疑他們(是因為)經受不住(審訊之苦)而自己承認強加給他們的罪名。
(3)其治尤難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譯文:他治理最難治理的地方(都像)這樣,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六、作業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淅顚④娭^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牌淅顚④娭^也?
譯文: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
、萍八乐眨煜轮c不知,皆為盡哀。
譯文:到李廣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
文言文翻譯參考:
。W陽)公名潁,字孝叔。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考上了進士,開始擔任峽州軍事判官,因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聲遠揚,就被州中任命為秘書省著作佐郎,擔任建寧縣知縣。不到半年時間,峽路轉運使薛顏巡視檢查到萬州,撤消那些不稱職的官吏,認為要替代那些不稱職的官吏沒有那些能力特別突出的官員是做不到的。因而上奏朝廷從建寧縣派遣歐陽穎前往擔任。到任后又因為治理得力而聞名,從萬州擔任州級長官連續九次擔任州級長官并且都治理得很不錯。一遷再遷而到那叫做鄂州的地方,他兩次推辭沒有到任:第一次是安排在彭州,因為母親老夫人年歲太老,沒有真正到任;最后安排在嘉州,因為年歲已老,而告老還鄉,也沒有到任。真正治理的是七個州,大州繁雜寬廣,小州民俗惡劣而奸窄,都是世人所指的難于治理的地方。其中特別歷害的是歙州,這地方的百姓都熟悉法律令法,本性就喜歡訴訟,家家戶戶自備有簿書,凡是聞聽到別人的一點點陰私,日常的行坐起立的句言片語,慢慢的都記錄下來,等到有訴訟的時候就拿出來作為證據。他們把進入監獄戴腳鐐手銬,就好象戴帽子束腰帶,在竹席上睡覺一樣,泰然著啊。有強盜把當地百姓董氏殺死在大街上,捕捉了三年還是沒有捉到,州太守一到,就把這強盜逮捕了并將他按法律處置了。又有一富家有盜賊夜晚進入他家倉庫偷盜東西,有關部門千方百計想要盡快捕捉到,并且又大力懸賞(緝捕)盜賊,都不能捕獲,主管官吏對這件事情感到苦惱。歐陽公說不要追捕和懸賞捉拿,只是召來了富家的兩個兒子,把他兩人戴上刑具關進監獄,審訊他們。州里的官吏百姓都說“這兩人一貫是好孩子呀”,感到非常奇怪,還有的疑慮弄錯而相互到歐陽穎公處諫勸。歐陽穎公堅持沒有答理,審訊更加急迫,這兩個富家兒子認罪服法。然而官吏百姓還是懷疑他們(是因為)經受不。▽徲嵵啵┒约撼姓J強加給他們的罪名。等到在某此處所取出他們所偷盜某些物件時,大家才認為歐陽穎公是對的,然后歡呼著說:“歐陽穎公,真有如神明啊!彼卫碜铍y治理的地方(都能)這樣,那些容易的(就)可想而知道了。
六年級語文《文言文》教案 篇4
【典例精析】
例一(20__遼寧卷第13題)
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為農為儒,不恒其業。道少純厚,好學能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唯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①也。尋薦為霸府從事,俄署太原掌書記,時莊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莊宗與梁軍夾河對壘一日郭崇韜以諸校伴食數多主者不辦請少罷減。莊宗怒曰:“孤為效命者設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鎮,令三軍別擇一人為帥,孤請歸太原以避賢路!卞崦缹γ娌菰~,將示其眾。道執筆久之,莊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對曰:“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韜入謝,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
明宗入洛,遽謂近臣安重誨曰:“先帝時馮道郎中何在?”重誨曰:“近除翰林學士!泵髯谠唬骸按巳穗匏刂O悉,是好宰相!蔽磶祝w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贊,因班退,與同列戲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遺下《兔園冊》②!钡乐,召贊謂曰:“《兔園冊》皆名儒所集,道能諷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場秀句,便為舉業,皆竊取公卿,何淺狹之甚耶!”贊大愧焉。
天成、長興中,天下屢稔,朝廷無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訪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記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徑井陘之險,憂馬有蹶失,不敢怠于銜轡,及至平地,則無復持控,果為馬所顛仆,幾至于損。臣所陳雖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豐熟,便縱逸樂,兢兢業業,臣之望也!泵髯谏钊恢。
(節選自《舊五代史?馮道傳》)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園冊》:書名,即《兔園冊府》,唐人編著,五代時流行民間,為村塾童蒙讀本。今佚。
以下語句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馮道有膽量的一組是
、匐m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
、诔珥w所諫,未至過當
、厶颇┮鹿冢男懈≡暾,必抑而置之
、艿浪乒P硯,敢不供職
、莺螠\狹之甚耶
、薇菹挛鹨郧尻特S熟,便縱逸樂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⑥
〖解析答案:C。本題考查考生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題目給出六個句子,編為四組,要求選出三個句子全都說明馮道有膽量的一組,考生要對照原文,篩選主要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句子。①是說馮道刻苦讀書,與“膽量”無關。②是說馮道在莊宗忿怒的情況下直言進諫,有膽量,符合要求,屬有用信息。③是說馮道敢于貶斥浮躁的土大夫、官紳,膽識有嘉,屬有用信息。④是說馮道對莊宗的敷衍之詞,應予排除。⑤批評“中朝土子”的知識淺薄,與題目要求無關。⑥是說馮道直言進諫莊宗,是有用信息。故C項符合命題要求。
例二(20__北京卷第9題,原文見第三節文言句式的“典例精析”)
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部表達不義之人沒有好結果的一組是
①吾已誅之矣
、(崔杼)無歸,因而自絞也
、矍G靈王聞之,率諸侯以攻吳
、苋魬c封者,可謂重死矣
、萆頌槁,支屬不可以見,行忮之故也
、奁涫枷嘀,后必相惡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⑤
〖解析答案:B。①“吾已誅之矣”:慶封派人誅殺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屬”,文中崔杼是不義之人無疑,但不能因此就說“崔杼之妻子及支屬”也是不義之人,故此項不能表達“不義之人沒有好結果”;③“荊靈王聞之,率諸候以攻吳”:此項陳述荊靈王率諸候軍攻吳,未直接涉及崔杼、慶封這樣的不義之人的下場,此項不能表達“不義之人沒有好結果”組。四個選項中有①或③的均應排除。
例三(20__湖北卷第13題,原文見第六節歸納要點與概括中心“典例精析”)
13.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李超武術技藝不精的一組是
①李請之再四,尼不可。眾慫恿之
、谏鲆荒_飛擲,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藝頗精,意得甚
、芾钜詾榍,固請再角
、萆,命李試其技
⑥方頡頏間,尼即遽止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④⑥D.②⑤⑥
〖解析答案:D。本題要求選出全部表明李超武術技藝不精的一組。①句表明李超急于比試,出于自負心理,尼僧謙讓,眾人慫恿,不足以表明他武藝不精,故排除①。③句,寫李超自鳴得意,應予排除。④句,寫李超自以為藝高,急于取勝,也在排除之列。②⑤⑥三句全部表明李超的藝術不精,故D組屬于正確選項。
六年級語文《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要求
1·把誦讀作為本課教學的重要環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鼓勵學生自讀,認真看注釋,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難詞難句,學生理解就行,不搞機械的串講。
教學重點
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教學難點
1·難句譯注
、佟笆烙胁畼,然后有千里馬!
世:世上、世間。
然后,這以后。
世上有了伯樂,這以后(才)有千里馬。
、凇笆邱R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這、這種。
也:語氣助詞,在這里表示語氣的舒緩停頓,可譯為"啊"。
雖:即使。
能:能力,本領。
才美:才能美質,指馬的能力和長處。
外見:表現在外面。
常馬:普通的馬。
安:怎么,哪里。
也:語氣助詞,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呢”。
這樣的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領,(卻)因為吃不飽,力氣就不充足,(因而)出眾的本領也就不能顯露出來。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馬說》的論點是怎樣的?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就是本文的論點。提出論點后即舉社會上“伯樂不常有”以致千里馬常遭埋沒的客觀現實,以證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接著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的無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第二個原因——使用不當。從另一個側面論證了論點。
本文.寫作意圖并不在于論證論點,而是在論證過程中突出了“食馬者”的“不知馬”,作者的真意在于譴責“食馬者”的無知,對在位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表示了極大地憤慨。
課時安排
第1課時:通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明確“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
第2、3課時:翻譯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介紹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題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罢f”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四、簡介伯樂相馬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著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著,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并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于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云霄。這是它感激伯樂了解并且體貼它啊。
五、通讀課文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3·討論:
、傥闹星Ю锺R指的是什么?明確:比喻人才。
、诓畼分傅氖鞘裁?明確:比喻識人才的人。
、蹥w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六、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第1段
1·朗讀課文第l段。
2·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相馬祗駢死槽櫪
3·教師補充講解詞義:
伯樂善于相馬的“相”字怎么解釋?
明確:察看,仔細地看。
“相馬”就是仔細審視、察驗馬的優劣。
駢,并。駢死,并死,成雙成對地死、一個接著一個地死。
槽,是放飼料的食槽;櫪,是系馬、拴馬的馬棚、馬廄,這兩個字合起來可以不分開解釋,用槽櫪借指馬食宿的整個環境,即養馬的處所。
介詞“于”,都可作“在”字講。介詞“"以”,可以作“因為”講。
4·學生逐句讀、譯。
5·教師歸納講析
提問: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明確: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說,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說,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群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頭就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連詞“然后”,表示兩件事情的聯系,后事續前事而起,沒有前事就沒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會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發現千里馬。第二句從反面承接上文,轉入論述。本來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是經常有的。表明千里馬多伯樂少。第三句的“奴隸人”并非奴隸,指地位低下不識好馬的養馬人。因為沒有人識得好馬,即使有了好馬,也只是交到他們手中一般地對待。“稱”,著名、著稱、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陳述語氣。全句說:因此即使有了好馬,也只能在無識的養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繼死在馬廄里,可見由于沒有伯樂,千里馬只落得個平庸地默默無聞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齊讀第1段。
(二)學習課文第2段
1·朗讀第2段。
2·正音、析義(或辨形):
外見xin(同“現”。)
是,此,這。
且,副詞,猶尚且。
安,疑問副詞,怎么。
3·逐句讀、譯。
4·教師歸納、講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馬,一頓有時會吃光一石小米。是說才能、本領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沒有識馬的人,只由喂馬的將它一般地喂養,便顯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領來。“而”字是連詞,表示順接,聯系“不知”和“食(喂)”兩個動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陳述語氣,“是馬也”,“也”字表句中語氣的停頓。“且欲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應譯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馬一樣尚且不可能達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問: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明確:通常數量的喂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說明,于千里馬喂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第2段大意:無識馬者則干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5·齊讀第2段。
(三)學習課文第3段。
1·朗讀第3段。
2·學生讀、譯第3段。
3·歸納、講析:
提問:“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明確: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