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案-泥條頭像
泥條頭像
一、教材分析
(一)指導思想
本課是“設計·應用”領域的課程,本課的學習借助瓶子,引導學生進行立體雕塑的初步嘗試。由于采用了搓泥條纏繞瓶子形成立體造型的方法,化解了難度,產生了情趣。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豐富了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激發了創造精神,同時發展了美術實踐能力。
(二)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了解立體雕塑頭像的基本常識——基本形與附屬形,用瓶子和泥條組合成的頭像為基本形,五官和頭發為附屬形。
應會:掌握搓泥條,用泥條纏繞瓶子,并采用捏、揉、粘、抹等技法進行頭像的創作。
2.隱性內容與目標
感受美術創作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創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習立體雕塑的基本知識。
難點:作品新穎、生動、富有美感。
(四)學習材料
膠泥、彩泥等。
二、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與方法
師生活動 | 教學意圖 |
1.組織教學 2.講授新課 (1)展示師生帶來的人物雕塑資料,通過秦兵馬俑,古希臘、古埃及和現代雕塑頭像,了解藝術源于生活。 (2)布置學生感受搓泥條的方法。 提問: ①搓泥條有幾種方法? ②說說搓泥條時雙手是怎樣配合的? |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雕塑頭像,培養學生對雕塑藝術的興趣。
在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
學生積累生活經驗。 |
師生活動 | 教學意圖 |
(3)體驗用泥條纏繞瓶子。 提問: 怎樣纏繞泥條才能又快又好? 可分組進行自主,合作式學習。 學生分組獨立或二人合作纏繞瓶子,由兩組學生代表總結成功的經驗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4)五官,發型設計。 ①欣賞圖片資料。 ②布置學生分組 討論自己所見,所想的五官和發型。 (5)布置學生完成頭像作品。 教師巡視輔導。 (6)展示作品,小結講評。 | 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師生互動,輔導學生完成作品。
總結成績,鼓勵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