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說課稿(精選9篇)
《自然之道》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自然之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游時,看到一只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只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他們為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只幼龜是偵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豐富學生的見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同時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了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這是一項長期訓練的內容,不能要求過高,不能急于求成;在進行精讀課文時,要交流學生的自己的閱讀感受,從中受到啟示: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不然好事變成了壞事。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游、偵察、愚蠢、爭先恐后、若無其事”等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適當展開聯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豐富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啟示。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難點是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法:采用多媒體直觀法、引導學生想象法、拓展學生思維法等。
五、說學法:朗讀加聯想,自主品讀、畫重點句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引入“道”
這篇課文的題目比較抽象,所以,新課伊始,我先提出問題,什么是“道”? 引發探究興趣。
為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我又讓學生聽課文范讀。學生聽范讀后再進一步讀,邊讀邊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講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語文課程標準》對四年級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所以在此我設計了這一環節。)教師在學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內容后總結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講了什么,然后把各個部分的主要意思連起來,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講的。)
2、感悟“道”
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我運用了讀中想象加領悟的方式。把握文章中人物的心情變化開展。可愛的小海龜們被我們不經意間深深地傷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齊讀“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們讀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⑴學習第三自然段。請一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找出描寫幼龜動作的詞“探”“欲出又止”“躊躇”,相機指出“欲出又止”、“躊躇不前”的意思。比較書寫“幼”和“幻”字;引導學生抓住“突然”“啄”“拉”體會嘲鶇的心情。范寫“啄”字。
⑵學習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導”感情或表情的詞語,“焦急”“若無其事”“冷淡”“極不情愿”,自由讀該段,要求讀出各自的表情。想想兩者對話時的心理活動:他們說這句話時心里是怎么想的?找關鍵詞,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范讀、模仿讀、比賽讀,初步讀出感情。“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抓住“若無其事”,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龜。體會“極不情愿”。帶著問題讀書“為什么向導這樣說?”
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設計了兩個比較句子的題。
比較句子:下面兩個句子有什么異同?
向導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鶇眼見到手的美食丟掉,只好飛走了。
向導極不情愿 地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鶇眼見到手的美食丟掉,只好頹喪地飛走了。
通過比較,并聯系課文明確:向導的心情和做法之間的矛盾與無奈,以及后文的故事發生。
救了小龜,我們的心情如何了?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呢?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圖意。課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這幅圖的情景自由讀6~7自然段。
數十只食肉鳥因為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 展開想象:食肉鳥是怎樣“飽餐一頓”的?而“我和同伴們”此時心情怎樣?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時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說,“看我們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說:“___________。”
再比較句子,體會“悲嘆”“根本”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向導一邊走一邊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
向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向導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補救到不得不發出悲嘆,齊讀最后一句。
教師總結: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護小海龜,違背自然之道只能傷害小海龜。
3、使“道”深入學生內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所以我讓學生想像,當海灘上最后一只海龜艱難的爬進大海,看到那長長的沙灘足跡時,你最想說什么?同學們,如果你們就是當時在場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們一定從這件事中受到了教訓,得到了啟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啟示對大家說一說吧!生活當中有沒有類似的教訓,說說看。根據學生發言,教師適當拓展延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使 “道”深入學生內心。教師相機出示課件并總結:大自然有一定的規律,比如:候鳥遷徙不能挽留;山澗小魚難以在魚缸中生活,溫室也難育參天大樹,我們要尊重大自然,否則將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讓我們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七、說板書設計:
自然之道
焦急 若無其事
震驚 極不情愿
悔恨 發出悲嘆
我們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自然之道》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自然之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 學家向導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游時,看到一只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只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他們為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只幼龜是偵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豐富學生的見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同時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了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這是一項長期訓練的內容,不能要求過高,不能急于求成;在進行精讀課文時,要讓學生交流的自己的閱讀感受,從中受到啟示: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不然好事變成了壞事。
根據四年級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和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游、偵察、愚蠢、爭先恐后、若無其事”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啟示。
3.豐富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
難點是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本篇課文講的是關于自然界的規律,內容相對抽象,與學生的生活、知識水平有較大的差距,我準備采用視頻課件和談話法來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接著,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學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了解怎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然后,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落,突出重點,精讀研討,落實詞句段訓練,指導有感情朗讀;最后,總結升華,引導學生交流閱讀感受,明確做事要遵循“自然之道”。
三、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四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本課的教學,我將引導學生采用先了解每部分內容,再把各部分內容連起來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抓住文中描寫作者和向導心情變化,聯系上下文,采用對比、抓重點詞句,體會思想感情并通過朗讀把體會到的表現出來;通過交流感受或啟示,拓展延伸,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和想象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首先,我會用課件展示海龜蛋和小海龜出殼時遇到的各種危險情景;接著,我會讓學生說說:你看了這樣的情景,想說些什么;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老師用 “有一個人,親眼目睹了剛出生的小海龜被食肉鳥咬啄的情景,他會怎么做,你們想知道嗎”來導入新課,隨后,板書課題,讓學生說說:你讀了這個課題,想知道些什么?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目標的制定。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出示自學要求,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1).帶著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閱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2).自由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每個自然段分別講了什么。
(3).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自學情況:
(1)用課件出示生字詞,指名讀,小老師教讀,小組讀,賽讀;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對這些同學的朗讀情況作適當的評議;
(3)指名回答: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4)引導學生總結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本方法:先把整篇課文讀一讀,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認真閱讀,了解每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什么,再把每部分內容提要連起來想一想,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突出重點,精讀研討
1.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第 到第 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我和同伴”看到了什么?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向導又是怎么說、怎么做的?議一議:向導明知“我們”的想法和做法會害了幼龜,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龜朝大海走去?他這樣做,你有什么想法?
2.抓住向導說的話:“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想想“就是這樣的”是怎樣的?為什么向導會“若無其事”地說?相機指導學生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3.這句話該怎么讀?
4.從我們剛才的理解分析中,你知道“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
(四)交流感受,得到啟發
作者和同伴是好心辦了壞事,原想救助這只可憐的小海龜,卻沒想到給更多的小海龜帶來災難。你們讀了課文,有什么話想說嗎?把你們的感受或得到的啟發說給同學們聽聽。
(五)鞏固復習,練寫生字
1.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詞,齊讀,說說想提醒同學們要注意哪些字的讀音和字形。
2.重點提醒同學們分辨“幻”和“幼”,提醒大家寫“啄”字時不要忘了帶點。
(六)反饋質疑,了解學情
同學們,經過學習,你們已經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自然之道”,也懂得了我們做事情要遵循自然規律,否則,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提出來,同學們一起討論解決。
(七)布置作業。
1.練寫課后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摘抄到讀書筆記里。
《自然之道》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自然之道》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八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和七個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到南太平洋一個小島去旅游。他們的目的是觀察幼龜怎樣離巢入海,在觀察中為救一只幼龜,沒想到這是龜群的“偵探兵”,成千上萬的龜群也爬向大海,因來了許多食肉鳥,造成幼龜的傷害。描寫了眾人與向導對此事的后悔之情。
通過本篇的教學,繼續學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自然之道。
這篇課文我準備了兩個講授,第一課時:導入,范讀課文,自學生字;理清脈絡,討論段落劃分。第二課時:復習生字,朗讀課文,讀后談感受;教學課文,理解詞語,總結全文。
我著重講第二課時,針對可是的安排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我確定以下目標:
1.思想教育目標:使學生認識到在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規律,反之則會弄巧成拙;
2.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詞語,體會用恰當的詞語表達情意;
3.基本技能目標: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說教學要點
了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啟發是重點;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難點。
三.說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閱歷,本科選用了“細讀,精讀,默讀整體感知;討論體會”為主的教學方法。為什么尋用這種方法呢?本課是一篇豐富學生見識,使學生受到啟發的文章。精讀,品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課文思想感情;默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有利于思考問題。討論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四.說學法
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這節課可知導學生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學習方法,知導學生以朗讀來理解;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或句子。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五.說學生情況
中年級的學生,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對大自然,對社會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借助本課的學習,對他們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有很好的幫助。
六.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
a.指名學生用標準的普通話拼讀生字;b.進行默寫填空
you( )龜 zhen( )察 tui( )喪 qi ( )圖
我用這個方法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記憶
(二).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a 默讀課文 帶著以下的問題:
*這個故事使你受到什么啟發? * 一邊讀一邊動筆劃出成語,圈出不理解的字詞。
b 再次朗讀課文,抓住重點段,精讀
我這里要求學生再次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課文內容,在讀中把握理解字詞。
問題:*在朗讀中注意剛才不理解的字詞
*當向導救起那只幼龜,發生了什么事情?從中體會到什么?
*讀兩遍向導的話:“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體會向導的話,他為什么這樣說?
*向導一邊走一邊悲嘆,向導為什么悲嘆?從向導“悲嘆”這個詞中可以知道向導當時怎樣的心情?(板書:后悔,慚愧)
我這里采用分小組交流 / 指名回答討論結果 / 學生先評 / 教師補充評。在這里,我拋出問題,放手讓學生通過朗讀,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要遵循自然規律,不然會弄巧成拙;讓學生當小老師來評,提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能力,最后教師再對學生的點評進行補充。
(三)換詞訓練,理解關鍵詞
a 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 成群的幼龜從巢口爬出來。
b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
通過這個訓練,引導學生體會恰當的用詞方法,培養學生的用詞能力。
(四) 課外拓展 : 找出文中成語,用成語寫一段話
“爭先恐后 若無其事 見死不救 魚貫而出 愚不可及 成百上千 氣喘吁吁 ”等
我用這個方法,讓學生感悟文本表達,文本語言,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略)
食肉鳥
沙灘
眾人
《自然之道》說課稿 篇4
第三單元以“大自然的啟示”為主題,主要是通過課文來進行觀察自然、保護環境的延伸和拓展。其中《自然之道》是一篇以科學常識為主的敘事文章。它以事情發展為順序,講述了我和同伴去旅游時看到一只幼龜被嘲鶇啄食。他們不顧向導的勸阻,讓向導把幼龜放入大海,結果指使更多的海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愿望截然相反的結果。
對于“自然之道”,由于年齡小,所讀書籍少,使得這篇課文相對比較深奧。而向導的話“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解決這句話,就成了本課的難點,也是焦點。另外,本課在用詞上一準確,充分體現了這類文章的寫作特點;二精彩,尤其同義詞的使用可以成為學生錘煉語言的一個切入點,所以在教學時,品詞析文成為這堂課的一個能力訓練點。觀察想象,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成為第二個能力訓練點。
根據種種表象,在課文精讀過程中,我采用了以一個大問題入手,從整體把握,到句的品析,詞的研讀,而后歸納全文,得出結論,扣準中心,點明含義。具體操作有:
一解題入手。道的義項豐富,從解題入手,形成一個疑問:什么是道,自然之道又是什么,引領學生去讀書。
二由感受入手,設置大問題。在第一課時完成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歸納總結后,讓學生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考慮:他們認為自己做了一件什么樣的事,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對全文的理解。
三兩次思維拓展。在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很多場面作者并沒有細化出來。但這些場面對我們理解文章卻有很重要的作用,適當再現這些場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在學生涉及到這幾處的時候,我分別進行了想象思維的訓練。第一處,“向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們一片‘見死不救’的呼喊,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小海龜,把它放進大海。”在理解“極不情愿“的詞意基礎上,想象同伴們都可能說了些什么,以此來凸顯向導的無奈。第二處,當許多食肉鳥朝沙灘上飛來時,想象沙灘上的景象,通過幼龜遭屠的景象再現,激發學生對作者一行人做法的反思:如果沒有我們的涉足,海龜們會按照自己的方式存活,而恰是我們的參與,幼龜們慘遭荼毒,震撼人心的事實讓學生理解,違背自然的進程,不自作聰明的去干涉動物間的爭斗,這就是自然之道。
四知識拓展。當學生了解了自然之道,再加以事實證明。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違背自然之道的事情發生呢?學生會自然地想到諸如森林沙漠化,動物的圈養……從而激發學生去了解自然、探詢自然規律的欲望。
五朗讀訓練點的設置: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天啊!”一個同伴叫起來,“看我們做了些什么!”
在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理解中逐步通過朗讀體會出來,達到由表及里的讀悟效果。
六寫作點的訓練。“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而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只嘲鶇飛了過來,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作為重點句來品析。通過“探、欲出又止”體會幼龜的小心謹慎;通過“欲出又止、躊躇不前”體會同義詞的妙用;通過“似乎”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進行寫作知識的點滴指導。
七閱讀寫作拓展。《猿和海龜》作為一輔助讀物,加大學生閱讀量。“旅游須知”作為習作訓練點進行應用文體的接觸訓練。
《自然之道》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第三單元以“大自然的啟示”為主題,主要是通過課文來進行觀察自然、保護環境的延伸和拓展。其中《自然之道》是一篇以科學常識為主的敘事文章。它以事情發展為順序,講述了我和同伴去旅游時看到一只幼龜被嘲鶇啄食。他們不顧向導的勸阻,讓向導把幼龜放入大海,結果指使更多的海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愿望截然相反的結果。
通過本篇的教學,繼續學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自然之道。
這篇課文我準備了兩個講授,第一課時:導入,范讀課文,自學生字;理清脈絡,討論段落劃分。第二課時:復習生字,朗讀課文,讀后談感受;教學課文,理解詞語,總結全文。
我著重講第二課時,針對可是的安排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我確定以下目標:
1.思想教育目標:使學生認識到在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規律,反之則會弄巧成拙;
2.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詞語,體會用恰當的詞語表達情意;
3.基本技能目標: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說教學要點
了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啟發是重點;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難點。
三.說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閱歷,本科選用了“細讀,精讀,默讀整體感知;討論體會”為主的教學方法。為什么尋用這種方法呢?本課是一篇豐富學生見識,使學生受到啟發的文章。精讀,品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課文思想感情;默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有利于思考問題。討論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四.說學法
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這節課可知導學生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學習方法,知導學生以朗讀來理解;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或句子。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五.說學生情況
中年級的學生,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對大自然,對社會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借助本課的學習,對他們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有很好的幫助。
六.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 一)釋題
板書課題,什么是“道”?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自然界究竟有什么規律呢?
(二)回顧
1、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么?
2、出示圖片,了解太平洋綠龜的相關知識。
(三)緊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愛的小海龜卻被我們不經意間深深地傷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齊讀“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師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這是一件什么樣的事令作者如此后悔呢,自由讀課文3~7自然段,說說這是一件怎樣的事。
(作者他們救了一只幼龜而害了許多只幼龜。)
概括板書“救龜”──“害龜”。
“救龜”與“害龜”分別是哪幾段?(3~4,5~8)
(四)抓關鍵詞,學習“救龜”(3~4)
讀讀第三段,你覺得這一段里值得你積累的詞語有哪些?(欲出又止,躊躇不前)
找到這兩句話讀一讀,聯系上下文,用你的動作來說明這兩個詞的意思。(指名表演)
從這兩個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幼龜非常謹慎,寫出了“偵查”之意。)
還有一個詞也說明了幼龜很謹慎,你知道是哪個么?(突然,說明其動作快。)
齊讀第三段。
正在這時,一只嘲鶇用尖嘴啄它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幼龜的生命受到威脅。同學們,此時假如你就在現場你會怎么做?
是啊,憐憫之心人皆有之啊,咱們來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他們是什么樣的反應。
找找游人和向導不同反應的詞語。
1、游人:緊張 焦急 呼喊
2、向導:若無其事 極不情愿 冷淡
出示:
向導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朗讀體會若無其事)
分角色朗讀第四段
如果你是幼龜,你會怎樣感激向導呢?
(五)學“害龜”,體會心情
1、故事到這里結束,該是完美的結局。可是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指名讀5、6段,看圖,想象慘狀,體會“飽餐一頓”。
2、一只可愛的幼龜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由于得到錯誤的信息,成百上千的幼龜爬了出來,成了食肉鳥的美餐。我們真是干了一件_____的事。此時此刻,作者和同伴們的心情怎樣?吃驚、震驚、后悔、自責。
3、填上適當的詞語,讀句子。
同伴( )地說:“天哪,看我們做了什么!”
(六)明道
1、沙灘上的慘劇正在發生,我們應該怎么辦?補救。讀第七段,把描寫向導和我們的動作的詞語畫出來。
此時的心情怎樣?
交流:摘下、放進、抓起、奔跑。
此時向導和我們的心情怎樣?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焦急,很想救這些幼龜──趕緊、迅速、氣喘吁吁)
朗讀體會心情。
2、我們的補救有效果嗎?盡管我們竭力搶救,可不少幼龜還是成了食肉鳥的美餐。
讀第八段。出示句子:
不一會兒,數十只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云霄。
(“歡樂”與前文哪個詞照應?“頹喪”。由這兩個詞你想到什么?)
我和同伴們低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地走。我們此時會想些什么呢?
向導由若無其事到不情愿,現在心情又是什么樣?
3、現在,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向導說的那句話(出示)還會勸告他嗎?你還會哀求他嗎?還會去指責他嗎?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現在你對向導的話,自然之道,有更深的理解了嗎?誰來說說。
(七)作結
自然萬物,有著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規律,在自然面前,我們人類該做些什么呢?課文通過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如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
課外探討; 向導明明知道我們的想法會害了幼龜,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龜朝大海走去?他這樣做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
七、說板書
自然之道
救 害
游人:緊張 焦急 呼喊── 震驚 悔恨
向導:冷淡 極不情愿 ── 悲嘆…
《自然之道》說課稿 篇6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篇精讀課文《自然之道》。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設計理念、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本課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游,看到幼龜離巢進入大海的情景時,誤救一只被食肉鳥咬啄的幼龜,結果致使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豐富學生的見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同時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我主要說的是第二課時教學。結合本課內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過程與方法:有事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適當展開聯想,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豐富學生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難點是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最后,為了倡導大家遵循自然之道,我將以一首詩歌來結束本課,與大家共勉:
給我一片天空
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
別讓酸雨淋濕了我的夢
別讓煙霧遮蔽了我的真誠
別讓我看不見藍天
別叫我內心天藍的熱帶雨林
讓位給一棟棟冷漠的洋灰鋼骨
我把睿智沏成一壺龍井
我把哲思梳成一株銀柳
我平和的心曲通過一管牧笛
悠悠地回蕩在晚風夕照里
那一片紫色的天空
《自然之道》說課稿 篇7
以下是四年級語文下冊的課文《自然之道》說課稿范文,僅供參考!
一、說教材
《自然之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游時,看到一只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只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他們為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只幼龜是偵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豐富學生的見識,使學生認識到要按自然規律辦事,同時培養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了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這是一項長期訓練的內容,不能要求過高,不能急于求成;在進行精讀課文時,要交流學生的自己的閱讀感受,從中受到啟示:要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不然好事變成了壞事。
二、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難點是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說教學過程
1、引入“道”: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這篇課文的題目比較抽象,所以,新課伊始,我先出示一個故事,讓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么成語?同學們很快猜出這個成語是拔苗助長。我隨后又問:“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學生說出了拔苗助長告訴我們不顧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會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從這我引出課題 “自然之道”。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是講述這個道理。
為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我又讓學生聽課文范讀。學生聽范讀后再進一步讀,邊讀邊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講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語文課程標準》對四年級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所以在此我設計了這一環節。)教師在學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內容后總結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課件: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講了什么,然后把各個部分的主要意思連起來,就抓住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2、感悟“道”:
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我運用了演中促讀,演中理解的方式。可愛的小海龜被我們不經意間深深地傷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齊讀“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們讀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請自由讀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會兒,我們來分角色表演這三個自然段敘述的情景。如果你會表演了,也就讀懂了。
⑴ 學習第三自然段。請一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找出描寫幼龜動作的詞“探”“欲出又止”“躊躇”,請兩個學生扮“幼龜”,帶頭飾上臺表演,大家邊聽邊看。表演后評價,相機指出“欲出又止”、“躊躇不前”的意思。比較書寫“幼”和“幻”字;引導學生抓住“突然”“啄”“拉”評議“嘲鶇”的表演,體會嘲鶇的心情。范寫“啄”字。
⑵ 學習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導”感情或表情的詞語,“焦急”“若無其事”“冷淡”“極不情愿”,自由讀該段,要求讀出各自的表情。想想兩者對話時的心理活動:他們說這句話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范讀、模仿讀、比賽讀,初步讀出感情。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指名上臺表演,教師采訪“向導”扮演者:你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是什么意思呢?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結果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龜,嘲鶇呢?并再次體會嘲鶇“頹喪”的心情。
為使學生進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設計了兩個比較句子的題。
比較句子:下面兩個句子有什么異同?[第一范文網=]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過比較,并聯系課文明確:我們的確是弄巧成拙,好心辦壞事,是“愚不可及”。
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樣的后果呢?觀察課文插圖,說說圖意。課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這幅圖的情景自由讀6~7自然段。
數十只食肉鳥因為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 展開想象:食肉鳥是怎樣“飽餐一頓”的?而“我和同伴們”此時心情怎樣?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時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說,“看我們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說:“___________。”
再比較句子,體會“悲嘆”“根本”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向導一邊走一邊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就不會受到傷害。”
向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向導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補救到不得不發出悲嘆,齊讀最后一句。
教師總結: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護小海龜,違背自然之道只能傷害小海龜。
3、使“道”深入學生內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所以我讓學生想像,當海灘上最后一只海龜艱難的爬進大海,看到那長長的沙灘足跡時,你最想說什么?同學們,如果你們就是當時在場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們一定從這件事中受到了教訓,得到了啟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啟示對大家說一說吧!根據學生發言,教師適當拓展延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 觀,使“道”深入學生內心。教師相機出示課件并總結:大自然有一定的規律,比如:候鳥遷徙不能挽留;山澗小魚難以在魚缸中生活,溫室也難育參天大樹,我們要尊重大自然,否則將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請看這是一只被圈養的老虎,管理者讓它和一只牛關在一起,居然能和牛和睦相處,可見這只牛已失去了野性。南京著名生物專家吳琦老先生在會上直言抨擊了逐年興盛的商業類“虎牛相爭”、“虎雞相斗”行為,建議政府部門盡快放虎歸山。讓我們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四、說板書
自然之道
遵循 違背
保護 傷害
小海龜
五、說課后反思
這一課的教學中運用了表演法、朗讀法、比較法、想象、揣摩人物內心、填空等多種方法力求在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自主感悟,自覺內化,真正懂得文本所承載的價值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在交流討論中,在分析比較中學生受到啟示,更深入的感受到人類應按自然規律辦事,更好地為自然服務這一思想。設計根據新課標精神,使語文教學與媒體運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網絡資源,創設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質疑;利用表演,升華情感;利用學科整合,拓展遷移,最終達到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的形成與發展的目標。
《自然之道》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自然之道》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八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和七個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到南太平洋一個小島去旅游。他們的目的是觀察幼龜怎樣離巢入海,在觀察中為救一只幼龜,沒想到這是龜群的“偵探兵”,成千上萬的龜群也爬向大海,因來了許多食肉鳥,造成幼龜的傷害。描寫了眾人與向導對此事的后悔之情。
通過本篇的教學,繼續學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般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違背自然之道。
這篇課文我準備了兩個講授,第一課時:導入,范讀課文,自學生字;理清脈絡,討論段落劃分。第二課時:復習生字,朗讀課文,讀后談感受;教學課文,理解詞語,總結全文。
我著重講第二課時,針對可是的安排和學生的認知實際,我確定以下目標:
1.思想教育目標:使學生認識到在自然界中,要遵循自然規律,反之則會弄巧成拙;
2.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詞語,體會用恰當的詞語表達情意;
3.基本技能目標:把握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說教學要點
了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啟發是重點;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難點。
三.說教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生活閱歷,本科選用了“細讀,精讀,默讀整體感知;討論體會”為主的教學方法。為什么尋用這種方法呢?本課是一篇豐富學生見識,使學生受到啟發的文章。精讀,品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課文思想感情;默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有利于思考問題。討論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四.說學法
教學的目的,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引導學生會學。這節課可知導學生掌握如何理解句子的學習方法,知導學生以朗讀來理解;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或句子。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五.說學生情況
中年級的學生,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對大自然,對社會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借助本課的學習,對他們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有很好的幫助。
六.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
a.指名學生用標準的普通話拼讀生字;b.進行默寫填空
you( )龜 zhen( )察 tui( )喪 qi ( )圖
我用這個方法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記憶
(二).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a 默讀課文 帶著以下的問題:
*這個故事使你受到什么啟發? * 一邊讀一邊動筆劃出成語,圈出不理解的字詞。
b 再次朗讀課文,抓住重點段,精讀
我這里要求學生再次讀課文,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課文內容,在讀中把握理解字詞。
問題:*在朗讀中注意剛才不理解的字詞
*當向導救起那只幼龜,發生了什么事情?從中體會到什么?
*讀兩遍向導的話:“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體會向導的話,他為什么這樣說?
*向導一邊走一邊悲嘆,向導為什么悲嘆?從向導“悲嘆”這個詞中可以知道向導當時怎樣的心情?(板書:后悔,慚愧)
我這里采用分小組交流 / 指名回答討論結果 / 學生先評 / 教師補充評 。在這里,我拋出問題,放手讓學生通過朗讀,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到要遵循自然規律,不然會弄巧成拙;讓學生當小老師來評,提到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信能力,最后教師再對學生的點評進行補充。
(三)換詞訓練,理解關鍵詞
a 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 成群的幼龜從巢口爬出來。
b 我們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我們干了一件蠢事。
通過這個訓練,引導學生體會恰當的用詞方法,培養學生的用詞能力。
(四) 課外拓展 : 找出文中成語,用成語寫一段話
“爭先恐后 若無其事 見死不救 魚貫而出 愚不可及 成百上千 氣喘吁吁 ”等
我用這個方法,讓學生感悟文本表達,文本語言,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略)
食肉鳥
沙灘
眾人
自然之道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課文《自然之道》。為了能在實踐教學中突出新課標的理念,關注學生的發展,體現人文關愛和時代氣息,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我想把這次說課內容的主標題定為“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并以此作為理論基座和貫穿說課各環節的主線。從教材理解、學情分析、教法、學法設想、教學程序安排、教學設計特色幾個板塊進行一一說明和體現。
一、感悟教材:<自然之道>主要講了我和我的同伴們在美麗的小島上發現一只幼龜正面臨著被食肉鳥吃掉的危險,從而萌發救助之心,然而卻導致更多幼龜被食肉鳥吃掉的悲慘后果.從而說明了遵循”自然之道”的重要性..這篇課文圍繞”大自然的啟示”的主題取材, 通過生動的事例說明道理,是說理性比較強的課文.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單元訓練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①認識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旅游、偵察、愚蠢、爭先恐后、若無其事”等詞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③豐富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對人類啟示的興趣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雖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但是他們的思維和認知水平還處在待發展狀態,自我控制能力和協調能力比較低,學習主動性不是十分高,對文本的探究能力容易受老師的影響,或者僅僅停留在表面階段。因而,在課堂上就很難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與喚起學生的學習需要。但有一點很好,就是學生的好奇心強,探究欲望高,喜歡和他人交往,善于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合作。這也正是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教學時,我將針對學生的餓這些情況,有效的落實教學方法。
三、教法設想: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完美體驗,促進表達與發展的過程。所以,為了落實課改精神,在教學中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這節課,我將營造自主、合作、平等、和諧的良好氛圍,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主要采用疑問導讀法,并輔以問題情境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達到“無為而治”的教學境界。在剛拿到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發現這篇課文的可以大體的分為兩段,一是我們好心救助那只危險的小幼龜,二便是我們救了它卻發現我們做了一個多么”愚不可及”的事情.兩段的情感有較大的起伏,對學生的情感沖擊較大.我發現這既是文本的難點重點同時也是一個突破點.學生能不能對這篇文章產生共鳴就看能不能有效地利用這個關卡.于是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便是將教材用分批呈現的方式來進行解讀.用一群同樣的主人公干的同樣的一件事來串連兩個段落.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呈現那個小嶼上美麗的風光下,爬著一只弱小而可憐的幼龜,然而在它的背后卻正盤旋著一只可怕的食肉鳥,眼看這只可憐的幼龜就要被這只兇惡的食肉鳥當成美餐了,畫面就定格在這個千鈞一發的時刻.這時我將拋出一個尖銳的問題:這個時候如果是你看到這樣的畫面你會怎么做?一強一弱的強烈對比,能夠充分激發學生原有的情感積淀,正義感和一顆除強扶弱的心讓學生不能不對這個的畫面動容,救助小幼龜的強烈呼聲在他們的心底涌起.
這個時候,我將極力地肯定他們這份愛心,畢竟他和學生原有的情感思路十分相附,于是我再將故事講下去:那群可愛的旅客們也是這樣做的,也許這個時候還有學生會大大的松了一口氣,為那群旅客也為那只險被吞食的幼龜而慶幸.
就在這個時候,學生的勝利感充拆著他們的時候,我將呈現第二份的教材,同樣是這群人,干的同樣的這件事,后來到底如何了呢.通過研讀學生才得知”我們干了一件多么愚不可及的事情.這個結論就猶如重型炸藥,為什么我們除強扶弱反而卻害了別人呢?這個時候才是思維迸發的突破點,新的理念與原有道德觀念的沖擊會讓學生百思不得其解,這個時候教師只有適時地加以引導,讓學生暢所欲言,做到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閃光,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殿堂,最后讓學生在探究中得出:, 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事與愿違,好心辦壞事;大自然中的現象是十分復雜的,沒有調查清楚就不要亂作決定或指揮;當人自作聰明時,就可能以主觀意志代替客觀規律,聰明反被聰明誤等等..當然最后的時候教師還可以有個小結:強調自然之道的重要性.最后我的想法是利用一個”蛹化成蝶”動人故事,而告訴同學們在我們神奇的大自然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或是那樣奇妙的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探究欲望.
四、教學設計特色:
1、緊緊把握語文課程改革的新走向。
新課標倡導學習方式的轉變,閱讀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因此,我在預設的教學中,從整體著眼,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整體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并從中獲得語言和思想的共鳴,達到了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有效對話,真正使語文課堂得到了開放。
2、抓住課堂閃光點,著重開展創造性的語文實踐活動。
本篇課文蘊涵著豐富的訓練學生想象力的因素,所以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我主要抓住讓學生自由暢談這樣一個機會來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潛能,鼓勵學生去創新,去大膽想象,并把它完整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訓練語感和提高創新思維。
總之,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以人文關愛為出發點,以新課標精神為理論依據,力求為學生創設“愉悅、輕松、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能主動的學習,有效的學習,并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真正體現了“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的宗旨。
《自然之道》說課稿 篇9
《自然之道》說課稿
一、說專題
我進行試驗的專題是:抓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語文課標》明確提出第二學期要陪養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學會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句斷,以及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語言材料。理解詞句的能力是閱讀中最重要的任務,必須在閱讀中落實,而孩子進入中段詞匯量大增,課文篇幅越來越長,這就需要我們教給孩子一些方法,幫助孩子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確立了自己的小專題《抓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二、說教材
《自然之道》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導在南太平洋一個海島旅游時,看到一只正離開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龜被一只食肉鳥叼啄時,不顧向導勸阻,要向導趕走食肉鳥,把幼龜抱向大海。正當他們為自己保護小動物的善舉而沾沾自喜時,卻發生了令人震驚的一幕:原來這只幼龜是偵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美餐。他們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愿望相反的結果。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難點是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法
1、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并體會文中的重點句子。
2、閱讀體會法,指導學生抓關鍵句子,在讀中感悟。
3、直觀教學,借助多媒體展示畫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閱讀拓展,在閱讀文本的同時,補充課外資料,幫助學生挖掘教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
五、說學法
1、在朗讀中學習本文語言的用法,理解自然之道。
2、自讀自悟,讓讀貫穿課堂,讓學生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
3、資料補充,了解綠龜。
六、說教學過程
1、引題,板書課題理解課題,讀了課題,你知道“道”是什么意思?大自然的規律到底是怎樣的?讓我們走進課文去探究。
2、初讀課文感知內容(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2)檢查預習:認讀詞語、出示多音字、詞語積累、聽寫等。(3)讓學生說課文主要內容。
3、學習課文1、2自然段,了解此次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和了解綠龜。
4、學習課文3、4自然段,讓學生自讀課文,抓重點詞來理解文章的內容如:a.學習第三自然段。請一名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找出描寫幼龜動作的詞“探”“欲出又止”“躊躇”,等詞說說你知道了什么?相機指出“欲出又止”、“躊躇不前”的意思。引導學生抓住“突然”“啄” “拉”評議“嘲鶇”的表演,體會嘲鶇的心情。范寫“啄”字。
b.學習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導”感情或表情的詞語,“焦急”“若無其事”“冷淡”“極不情愿”,自由讀該段,要求讀出各自的表情。想想兩者對話時的心理活動:他們說這句話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范讀、模仿讀、比賽讀,初步讀出感情。請你說一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這是什么意思呢?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向導的話的意思。結果向導極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龜,嘲鶇呢?并再次體會嘲鶇“頹喪”的心情。
看到嘲鶇“頹喪”飛走,我們的心情怎樣?(自豪、高興······)
是啊,我們成功的解救了一只幼龜而自豪,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令人極為震驚,結果怎樣?下節課繼續學習。
六、作業
1、摘抄四個字的詞語。
2、 繼續熟讀課文。
3、搜集關于自然之道的忽視讀一讀。
《自然之道》教學設計
呼圖壁縣第一小學 馬維麗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3、豐富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規律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教學的重點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難點是理解向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自然氣象萬千充滿生機它是人類的老師,它給我們許多啟示,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發生在大自然的真實故事。
1.(出示課題),請看課題,一起來讀讀!
2.這個題目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大膽的來猜猜!(道路?道理?道德?學生發表認識,教師不置可否)引導“道”是規律。
二、初讀課文,感知“自然之道”
1.這個課題的意思很深奧,我們讀了課文會有更深的理解!請同學們先自己來讀讀課文,要把課文讀通,讀順,特別難讀的地方,可以多讀幾次。
2、檢查預習
加拉巴哥島 筑巢孵化 躊躇不前 嘲鶇 頹喪 響徹云霄 等詞
三、切己體察,揣摩“自然之道”
(一)學習課文1、2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1、2自然段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2)了解綠龜,相機出示資料。
(3)出示嘲鶇啄幼龜圖,文中是怎樣描寫幼龜的呢?
(二)學習課文3、4自然段
1.同學們,帶著你的心跟作者一起上島,看看一路走來,你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先自讀3-4自然段。
2.當你置身于島上,看到嘲鶇啄食海龜這一幕,此時你的心情是怎樣?(難受,著急,緊張)
3.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說說你的理解!
4.出示畫面及文字研讀
“突然,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你們看,這就是發生在沙灘上那令人緊張的一幕,讀讀這段文字,哪些詞、句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感受?
5.學生交流研讀成果
“突然”
老師聽出來了你把這個“突然”這么強調,說說你的理解!
是啊,出乎意料!始料不及啊!誰來讀?
“啄”
“他用嘴啄幼龜的頭”,多危險,多狠啊!誰來讀?
帶著這樣的感受我們一起來讀讀!
“欲出又止”
欲出又止是個新詞,知道它的意思嗎?
它的出是為了什么?那么止呢?
想出來又不敢出來,這就是欲出又止。這段話中有一個詞語的意思跟它接近,找找!(躊躇不前)
你們說小綠龜的欲出又止,小綠龜的躊躇不前,它這么擔心有沒有必要啊?(理解嘲鶇的兇狠)
這個場面真令人緊張、揪心啊,帶著這樣的感受一起來讀!
6.感情朗讀人物的不同反應
(1)面對這樣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學向導又有什么樣的反應呢?指導讀出我們的焦急來,讀出向導的漠然和若無其事。
(2)“‘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向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們會怎樣呼喊呢?他們會怎樣話勸求向導的呢?
(3)讀到這,你對向導的話,對“自然之道“有什么理解?
7.推演自然情境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任何干擾,嘲鶇和幼龜之間的故事將如何發展?請你根據課文的有關語句,展開想像的翅膀,描述你想像的情景。
四、談話總結,感慨“自然之道”
是啊,多么智慧,多么勇敢的海龜,本來它們可以順利地實現入海計劃,可是由于我們的出現,我們的干涉,這一巢的幼龜就完全改變了命運。我們下節課再去面對我們不忍面對的慘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