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泡泡教學設計
(語文s版)三年級語文教案 《吹泡泡》 一、教學內容
聽話說話——吹泡泡是小學語文s版教材第五冊中的一篇課文,是一篇先聽后說、聽說相結合的課文。聽話說話課,旨在學生的聽說訓練,為以后的寫話打下基礎,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它的上課對象是小學一年級學生,一年級的學生雖剛入學不久,但在平時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句子和字詞的積累以及兒歌的背誦為小朋友學習本課內容提供了知識上的準備。同時,吹泡泡游戲本身的簡單易學、生動有趣又為學生提供了心理上的準備。 二、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用“誰在那里干什么?”和“什么怎么樣”的句式說話。
通過教學,使學生學會初步理解講話內容,會聽會說,要求聽要聽清楚、說要說完整。
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在玩玩說說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教學處理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仔細觀察圖片,展開想象,把圖片上的內容說清楚、說完整。會用“什么怎么樣”的句式說出泡泡怎么樣。
教學組織形式上:可以小組為單位,把全班三十位小朋友分成了五個六人小組,并設組長一名。這樣的教學形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秧田式教法,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在玩玩說說的過程中,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
在教材處理上: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使教學有深度、有廣度,可以把學吹泡泡——試吹泡泡——描述泡泡三者融為一體。把單純的師教生學的組織形式改變?yōu)椋簬熒R學、師生齊玩、師生齊說,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在其中只起一個輔助和點撥的作用,充分體現(xiàn)師生平等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過程,可以分成了四大塊:
第一,課文的導入,采用質疑的方法。所謂質疑即指提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有了疑問才會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作為老師不應讓學生只壓抑在課堂這一狹小的范圍之內,而應讓學生盡情地去想、盡情地去問,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例如,課文的導入,我是這樣安排的:
小朋友,今天這堂課,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三個小伙伴,看看他們是誰?
請你們給他們取一個好聽的名字。
跟他們打聲招呼,好嗎?
看著這樣的畫面,你的心中有疑問嗎?請你來做小老師。
游戲:小問號博士和小句號博士。歸納出三個問題:誰?在哪里?干什么?怎么樣?
練習說話:小朋友在操場邊吹泡泡。
第二,學生學吹泡泡。主要以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主,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實踐中去,培養(yǎng)他們對教學內容的濃厚興趣。教學一開始,便以一段柔美的音樂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chuàng)設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請一位會吹泡泡的小朋友上來吹泡泡,并且總結出吹泡泡的方法:要輕輕地、慢慢地吹。然后小朋友一起吹,比一比,看誰吹得泡泡最多、最美。邊吹邊觀察:我吹的泡泡怎么樣?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來講,為下面的教學做好鋪墊。利用教材的可動性和內容的有趣性,用最簡單的教學用具:一根吸管、一杯有相當濃度的肥皂水,取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