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民族小學》教學案例及評析
不論是閱讀教學最初的切入,還是漸進的教學環節的展開,教師都須緊密聯系課文的特點,盡量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圍繞文本的內容與情感,做到富有針對性、靈活和機動的引導,以便學生的閱讀學習既能有所側重,又能把握文章特色,以此有效地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案例一】
師:讀了課題,引起你注意的是哪個詞?
生:民族。
師:看到“民族”,你都想到了什么?
生1:不同的少數民族,平時的衣著打扮各有特色,但都很漂亮。我不知道,學生上學時要不要像我們一樣穿校服呢?
生2:不同的少數民族說話也不一樣,那他們怎么交流呢?在學校里要不要都說普通話?
生3:他們是分民族編班上課,還是混在一起上課?
師:你們說的都很好。“民族”一詞讓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他們不同的衣著、語言等等,那么這些情況都是怎樣的呢?我們翻開課本,讀讀課文是怎樣寫的。
。▽W生自由讀書)
師:課文是圍繞一句話來寫的,你們讀完課文了,找到這句話了嗎?
。▽W生紛紛發言:“最后一段的‘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一所邊疆的民族小學’”)
師:我們這所邊疆的民族小學到底如何呢?與普通的小學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處?你們能不能找出每段的一句話來回答?
生:第一段:“大家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來到學校,都成了好朋友!
第三段:“上課了,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
【案例二】
師:課文是圍繞一句話來寫的,請大家快速瀏覽全文,找到這句話。
(學生紛紛發言:“最后一段的‘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小學,一所邊疆的民族小學’”)
師:大家找得都不錯。文中哪些詞句寫出了“邊疆的”“民族的”小學的特點呢?請認真閱讀,劃出相關語句。
(學生讀書,圈點勾畫,匯報)
生1:我從“山坡、坪壩、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等語句感受到了邊疆的特點,少數民族學生住得很偏遠,但上學途中的景色很美麗,心情也很愉快。
生2:我從“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還有漢族的”讀懂了這所學校確實是一所不同民族的小孩同在一起學習的學校,他們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但都成了好朋友,他們很快樂。
生3:我從學校里竟然有“鳥兒、蝴蝶、猴子、松樹、山貍”等動物感覺這所小學很獨特。課文說它們是“山林里的朋友”,表明了小動物們與同學們和睦相處,互不干擾,在這樣的環境中上課,很有趣。
生4:我從他們敲大青樹上的銅鐘來提示上下課時間感覺到他們的學習條件很差,但是又別有風味。
師:是啊,同學們分別通過這些字句充分體會到了“邊疆的、民族的”小學的特點──很偏僻、條件也很差,但是那里的同學們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因為那里有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有可愛的小動物,有優美的自然環境……讓我們再找出相關語句來體會體會這種獨特的樂趣吧!
【案例三】
師:(課件展示畫面、播放音樂,教師旁白)粗壯的大青樹,古老的銅鐘,“當,當當!當,當當!”上課了;“當,當當!當,當當!”下課了;“當,當當!當,當當!”放學了……是哪兒的學校還用這么古老的銅鐘呢?在這宏亮的鐘聲的召喚下,孩子們是怎樣學習、怎樣娛樂的呢?請大家翻開課本認真閱讀。
。ò凑丈蠈W、上課、下課的順序分段學習)
【評析】
不同的教師面對的是同一篇課文《我們的民族小學》,在具體的導入和展開環節的處理上,三位教師所采用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三者并不存在截然的高低優劣之別,并且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到了上課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說,它們是真正的“教無定法”的現實版本。三位教師的導入盡管不同,但是他們都把握住了《我們的民族小學》在內容與表達上的主要特點,即:這所小學是一所“邊疆地區”的“民族”小學,其獨特之處則體現在學生構成、學校環境以及學習氣氛等幾個方面,然后圍繞著內容與表達上的特點,進一步安排展開環節的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