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社會《鄭成功收復臺灣》說課設計
在學生提出大量問題之后,教師要善于梳理,將相關的內容進行歸納整合,向其推薦有價值的課題,如:
A 中國臺灣四面環海,憑什么說它“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圣領土呢?
B 想了解一些荷蘭殖民者侵占中國臺灣后,對待當地人民的具體事例。
C 想了解一些鄭成功生平的奇聞軼事,以及與他相關的內容。
D 歷史上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很多,為什么說鄭成功是一位“永遠值得紀念”的民族英雄呢?還有哪些人也可稱得上是民族英雄?
教師推薦研究課題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學民主的特質,即在平等中提升高質量,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之后確立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向,避免盲目性。
接下來利用專題學習網站,按課題方向分組,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亦可獨立探究某個課題,尊重其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此時,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面對如海的信息,網絡教學的關鍵是是否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高效的學習環境。我設計的“鄭成功專題學習網站”為學生的學習資源進行了科學配置。在網站首頁,我設立了“英雄故事”“話說中國臺灣”“影視資源”“最新資源”“讀讀議議”等多個界面,結構清晰,鏈接交互便捷。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的同時,透過信息超越文本。對于本課最重要的一個知識點:鄭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的理解,我在“讀讀議議”中設立了“讀小故事你對鄭成功有什么新的認識?”“為什么說鄭成功是一位民族英雄?”“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想法?”等問題,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印象。綜合應用文字、圖片、聲像等多種媒體對學習資源進行科學的配置,這才是網絡教學的核心所在。
學生可以通過論壇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來,此時教師要相機點撥,引導學生不僅要關注自己的課題,還要關注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其他課題,尤其是鄭成功這一英雄的民族性。此時,個體與網絡的交流,個體與團隊間的交流,團隊與團隊間的交流,使得人機交互在網絡的環境下更密切了,更富有人性了,學生的信息情感更細膩了。生疑解惑后的愉悅通過留言讓更多的人分享,互動中的自主是發自內心的。同時教師在調控中注意學生的留言用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布信息時的道德素養,這也是信息素養中需注意的一個方面。
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利用網絡獲得所需信息,通過復雜的思維活動來分析處理信息,運用綜合的能力重組信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三個層次合在一起就是研究性學習所要求學生逐步形成的信息素養。
3、引申拓展,聯系現實
由書本走向現實才能體現教育的人文質量,讓新的價值觀和新的人類精神可持續發展。課末,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今天學習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內容,有什么現實意義嗎?
鼓勵學生在課后利用網絡資源,有目的地查找相關資料。將網絡學習延伸到課外,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將課內學習與時政聯系起來,生成新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兩岸統一,歷史必然,體現了綜合活動實踐課內容的自然生成性。了解近年來兩岸關系的發展情況,明確維護祖國統一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培養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更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而不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它更強調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體驗,在親身實踐中,使學生的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各方面得到升華。綜觀這堂課的教學設計:學生在漫游文本環境中,發現問題,產生內在認知、情感需要,確立研究課題;深入網絡環境搜集、整理資料,形成研究成果,與人交流;最后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用所學指導自己的實踐,用歷史的目光審視今天的時事,非常符合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和主題思想。相信通過對“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一專題網站的學習,通過社會學科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學生所獲得的不僅僅是對這一歷史人物的認識和歷史事件的了解,它的影響是深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