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語文《漁歌子》教案
生:他肯定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
生:應該是很開心的。
生:他看著周圍如此優美的風景,又自在地垂釣,肯定很愉快。
師:還有誰能發現這首詞中優美的東西?
生:詩詞中將事物的各種顏色都寫出來了。有青色的、綠色的、白色的、粉紅色的。
師:是呀,作者所給我們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閑的畫面呀!
師:一首詞走進去,你不僅會看到什么,還會聽到什么,聞到什么?用心去聞一聞,還能聞到什么?
生:能聽到白鷺的叫聲。
生:能聞到桃花淡淡清香。
(“想象能使兒童生活豐富,情感深化,它是兒童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所必須具備的心理品質。”(《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導論》)小學生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語文教學中,一旦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參與其中,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會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入。一首詞所展現的畫面是無盡的,趙老師引導學生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不僅展現的是一幅靜止的畫面,更可貴的是老師引導學生想象動態的鏡頭。清幽的遠山,流動的溪水,高飛低鳴的白鷺,悠閑垂釣的老翁,在趙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盡情想象,直至聽到了鳥兒的鳴叫,聞到了淡淡的桃花香,那是多么深刻。)
四、靈動的課堂練筆
當同學們盡情地想象著詩詞所帶來無窮魅力,看著、聽著、聞著一切的一切,趙老師適時地提出了練筆寫作的要求:“書上寫下你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一切。” (此時學生經過想象交流后,頭腦中已經呈現了清晰的畫面,適時地提出練筆的要求,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既練習了寫作,又將詩詞的理解疏理清楚了。)
五、新語文,深度的語文
在聽取了趙老師的《漁歌子》一課后,我對“新語文”的理解是那是一種有“深度的語文”。它是我們在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教師引領學生去探索和發現,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深層感悟,開拓其創新思維,發展其創新能力,并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和積累語言等的同時,挖掘蘊含在文本中深層的人文內涵,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語文素養。
生讀,“細雨桃花水,輕鷗逆浪飛。”
師:想到的是哪句詞?
生:桃花流水鱖魚肥
生讀,“吹面不寒楊柳風,風里帶著些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花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是怎樣的細雨呢?“雨絲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
師:不須歸,輕輕地讀,慢慢地念──不須歸
師:要學好一首詞,不光要理解詞的意思,還要了解詩詞作者寫這一首詞時的背景,那有助我們正確地理解詩詞的情感。
師:和張志和的《漁歌子》相對,他的哥哥也寫了一首詞,《和答弟志和漁父歌》
張松齡
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松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師:你讀出了什么?
生:兄弟呀,為什么不歸呀?
生:作者厭惡官場
生:作者為太湖美景所沉醉
師:作者在那里悠閑垂釣,又釣到了什么?
生: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游與山間的田園生活
(深度的語文,并不是單單指挖掘深層的人文內涵,還包括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感悟人物深層的情感等等。這首詞雖色彩鮮明,初看也只是一幅風景畫而已,為什么千古傳誦,回味無窮?原來在這青山綠水中,還有一位超脫名利的漁父在,他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自樂其樂,無復風波之患。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塵世的風波中顛顛簸簸,或者經歷過狂風暴雨,或者受不了凄風苦雨,很少有時間領略人生的樂趣,忽然面對著這不須害怕不須愁的斜風細雨,能不別有一番感慨?新語文的課堂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趙老師旁征博引,對同一景色的描寫用不同的詞句進行對比朗讀,感受語言的魅力,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詞匯。這些使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更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