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魅力教案
預習提示:
1.借助工具書預習課后生字。
2.熟讀課文,畫出不理解的詞語,自己先試著解決。
3.請用幾個你認為合適的詞語來形容大地母親。
教學目的要求:知識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人同情幫助殘疾人的善良品質,感受語言魅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語文,談談自己對“語言的魅力”這個詞語的理解。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理解課文的中心內容。
情感目標:體會詩人同情幫助殘疾人的善良品質,感受語言的魅力。
教學重點難點:
1. 體會詩人添上那幾個字產生的巨大作用,從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談談自己對“語言的魅力”這個詞語的理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我們的語言充滿著巨大的魅力,恰當地運用語言,有時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2.學習了《語言的魅力》這篇課文,你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二、初讀課文,感知質疑。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生字新詞,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讀課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學生可能提出:為什么加了一句話后人們會有這么大的變化?讓?比浩勒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語言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魔力?等)
三、比較閱讀,自主感悟。
1.帶著剛才提出的“為什么加了一句話后人們會有這么大的變化?”這一問題,仔細讀讀課文,比較加了一句話前后的情況有什么不一樣?在書中畫出相關的語句說說感受。
2.小組交流:為什么加了一句話后人們會有這么大的變化?
3.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引導:
⑴重點詞句比較:是什么導致人們發生這么大的變化的呢?
①我什么也看不見。
②春天到了,可是……
反復讀讀前后兩句話有什么不一樣?
⑵朗讀訓練中比較:
①找出文中描寫春天的語句,有感情的讀一讀,說一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
②在這樣的季節中,人們都會干什么?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③當我們陶醉在良辰美景時,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讀讀相關的語句,
想一想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樣?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⑶剛才有的同學提出“讓?比浩勒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現在你知道了嗎?說說你的看法?
⑷教師小結:
這就是語言產生的作用,什么樣的語言才會產生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詩意,帶有濃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動的語言。只有這種語言,才有它獨特的魅力。讓我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再一次領略一下語言的魅力
四、創設情境,采訪釋疑
1.假如你是《巴黎時報》的一名記者,假如你當時就在現場,請你即興進行
現場采訪,看看人們是怎么想的,前后態度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變化。
2.其他同學分別扮采訪對象:雙目失明的老人,法國著名詩人衣著華麗的紳士、貴婦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著寒酸的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