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魅力教案
教學內容
《語言的魅力》是一篇打動人心的文章。講述的是:在繁華的巴黎街頭,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討,他的身邊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道“我什么也看不見!”但是沒有人幫助他。法國著名詩人讓·比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幾個字后,巴黎街頭的行人變得熱情相助,老人獲得幫助后心底漾出了喜悅之情。。
在《語言的魅力》一課中“春天到了,可是……”這句話在文中起到了“一波才動萬波涌”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獨自感受這句話在文中帶來的“波瀾”,體會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課文了描寫行人的感情在變,老人的心情在變,在這變化之中,展示了語言所特有的魅力。在這節課的教學中,緊緊抓住這撥動人心弦的話語,適時引導,使學生自主學習;激發情感,增強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魅力、乞丐、牌子、紳士、無動于衷、良辰美景、辛酸“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人同情幫助殘疾人的善良品質。抓住關鍵詞語理解句子意思,感受語言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體會詩人添上那幾個字產生的巨大作用,從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教學策略:教法:創設情境,以讀代講
學法:讀、劃、悟、讀
教具準備:字卡、多媒體課件
教學構想:
在語文學習中,學生是一個獨立的閱讀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給學生一個獨立學習的空間,鼓勵他們主動地閱讀,積極地思考,并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觀點,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節課教學力爭以題目《語言的魅力》為線索,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的理解課文。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在閱讀中發現語言的魅力,在表達、思維的過程中感受語言的魅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二、板書課題,據題質疑
學生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三、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內容
1、自由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詞,并自學。
2、出示字詞,檢查自學情況。
3、學生交流識字方法,重點指導“魅、丐、哀”的寫法。
4、結合句子理解新詞意思,提出不懂的詞語與全班交流或查字典解決。
5、同桌互讀課文,正音。
6、再讀課文,用簡短的語言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四、小聲細品、提出問題
要求:輕聲讀課文,把自己不懂的地方用曲線畫出來打上問號,把自己讀懂的地方,用鉛筆在空白處寫出感悟。
五、歸納問題、小組探討
操作:老師歸納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學生選擇一個或幾個問題,以小組的形式集體探討,邊探討、邊讀文、邊記錄。
六、整理思路、班級匯報
各組指派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七、整理筆記、反思收獲
整理自己在這節課中所提過的問題、參與討論過的問題及得到的收獲。
第二課時
一、指名分段讀課文,初步感知文中最有魅力的語言。
師:請同學們邊聽邊想,文中最有魅力的語言是哪句話?請你把它劃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