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老師”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一、開始部分
1。學生欣賞動畫視頻引入課題
2.師生共同寫題目,圍繞題目提出問題。
二、基本部分
1.學生讀課文找出生字和分段。師生齊讀課文。
2.老師:大家說說這篇課文中所說的人類的“老師”指的是誰呢?從課文中找一找,看誰先找到。
(1)學生速讀課文后師生共得出:自然界中的種種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2)老師: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類的“老師”,你還能從課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這一點?
(3)老師:為什么魚類是人類的“老師”呢?哪一自然段告訴了我們?請大家讀一讀第一自然段,用筆在書上劃出來原因。
(4)課文中還介紹了哪些“老師”?請同學們快速讀讀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筆圈出來。
(5)學生讀完文段小組互相交流:鳥兒、蜻蜓、蒼蠅、蚊子、蜜蜂、鯨、雞蛋、袋鼠、貝殼。
3.展示多媒體:師生齊讀第三自然段
老師:人類為什么要想發明飛機?人類是怎樣發明飛機的?
師生共研討得出:人類自古就想像鳥兒一樣飛上藍天。科學家認真研究了鳥類飛行的原理,終于在1903年發明了飛機。
老師:30年以后,人類在飛機上遇到了什么難題,又是怎樣向動物學習,尋求解決的方法呢?
師生共研討得出:出示蜻蜓圖片,原來,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機毀人亡的慘禍,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說:要是早知道這一點,科學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師生共研討得出:現在,飛機設計師吸取了這一教訓,又注意研究了蒼蠅、蚊子、蜜蜂等地特點,又為科技進步做出了哪些貢獻?所以說蒼蠅、蚊子等昆蟲是人類的——“老師”。
4,展示多媒體:師生齊讀第四自然段
師生共思考問題:是什么促使人類向鯨學習呢?科學家從鯨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啟發呢?可見鯨是人類的——“老師”。
5.展示多媒體:師生齊讀第五自然段
師生共研討問題:為什么小小的雞蛋這么難捏碎呢?
師生共研討得出:因為它能夠把受到的壓力均勻地分散到單殼的各個部分。
老師:從這種“薄殼結構”特點中,建筑師受到了什么啟發?
6.學生展示自己收集有關文字或圖片資料,小組同學互相交流。
展示多媒體,師生欣賞得出: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制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從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做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準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后,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準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