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里的銅錢》教后反思
《毽子里的銅錢》課后反思
本文是風格雋永的散文,文章結構較為復雜,作者的寫作風格唯美,富于個性,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本文所表達的情感是一種富于人性光輝的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的體諒,由于蘊含在質樸的文字中學生悟情也有一定的難度。針對課文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之前,我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旨在抓住教學重點,有一些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初讀環節,扎實有效
在一些教學中,課文的初讀環節只是走走過場,而本課的教學需要學生真正的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所以,在初讀環節我給了學生比較充分的時間,讓每一個孩子都把課文讀完,自己試著概括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并進行了概括方法的指導,較為扎實。因為初讀環節的扎實,后面學生在細讀重點詞句時就沒有障礙,為深入的感悟品味奠定了基礎。
二、抓住暗線,做足文章
本文以“毽子里的銅錢”為題,文中也多次提到這兩枚銅錢,因為這銅錢里包含了“買山薯老人”和“我”之間的關愛和體諒,這種情誼是珍貴的。在教學中,我設計“銅錢”導入,單純從金錢的角度考慮,它是那樣的微不足道。經過深入的理解課文之后,學生們意思到這銅錢所蘊含的可貴之后,與前面的“價值不大”相對比,對于情誼的“珍貴”有了深刻的體會。
三、品詞酌句,重點深入
語文姓“語”,只有細細的品味語言文字,才能真正的悟出其中的情,從而自己也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學中,我抓住了幾處描寫老人言行的語句,引導學生感受、思考、詮釋、表達。一個慈祥的老人如在眼前;一句“永遠不能忘記”,既讓我們看到了老人的感激,更讓學生贊嘆于人與人之間的細膩的情感,進而啟發他們怎樣真誠的對待身邊的人與事。通過品詞酌句很好的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總結了幾點得意之處,也發現了一些不足。關注了老人的言行,對于小作者的就有所忽略,其中一些細膩的心理描寫對于學生也會有不少的啟示,怎樣兼顧,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在小組討論過程中,有個別學生參與程度不高,不能主動發言,怎樣提高小組討論的有效性,讓每一個學生在交流中得到鍛煉,這也是需要繼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