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說課稿
《蟋蟀的住宅》是以“觀察與發現”為主題的第二組教材中的第三篇課文,是19世紀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觀察筆記。作者懷著對蟋蟀的喜愛之情,用擬人的手法,具體介紹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修建住宅的經過。對蟋蟀的吃苦耐勞和不肯隨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贊許的。學習這篇課文,在讓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并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要讓學生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富有情趣的語言來表達的。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我還分析了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班的學生在經過三年級一學年的學習,對周圍的事物能夠有意識的去觀察、去思考,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能夠獨立識字,了解文章大意,進行質疑,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較簡單詞句的意思。但是文章在表達上很有特點,采用了擬人、比喻、比較、列數字等方法來介紹蟋蟀的特點,而這些寫法是學生難以關注和運用的。
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結構。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交流蟋蟀的相關資料。進行質疑,對簡單問題當堂解決,歸納出要深入探討的問題:為什么說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它的住宅為什么被稱為“偉大的工程”?
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解決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介紹這些特點的。為什么說他“不肯隨遇而安”?他的住宅為什么被稱為“偉大的工程”?作者是怎樣描寫的等這些問題。
這是我制定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住宅的修建過程,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
2、學習作者認真觀察事物的方法,領悟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具體事物的寫作方法。
3、激發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蟋蟀住宅的特點和它修建的經過,通過重點語句體會蟋蟀吃苦耐勞,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
教學難點:學習抓住特點形象生動地描述事物,體會作者對蟋蟀的喜愛之情。
設計意圖:
本組課文的內容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因此在學習課文中要仔細體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觀察之后又是怎樣表達的,這兩點我認為是進入四年級學段的學生應該引起關注的,因此我從文章的內容和文章的表達方法制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旨在學生在學完本篇文章后在習作中能學習和運用,真正落實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以下是我的教學思路:
一、回顧舊知、引出質疑。
二、走進文本、深入探究。
1、品讀第二段,了解蟋蟀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
2、探究蟋蟀住宅的特點和它修建的過程,體會作者抓住特點形象生動地描述事物的方法。
3、探究蟋蟀的住宅為什么被稱為“偉大的工程”。
三、總結學法、布置作業。
下面,我來解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引出質疑。
1、回顧上節課內容“還記得課文都寫了什么內容嗎?”同時板書:蟋蟀的出名 住宅的特點 建造的過程
2、師問:還記得蟋蟀因什么而出名嗎?板書:唱歌、住宅
3、引出上節課的質疑:還記得上節課大家提出的特別想解決的問題嗎?(為什么說它“不肯隨遇而安”?它的住宅為什么被稱為“偉大的工程”?)
二、走進文本、深入探究。
(一)品讀第二段,了解蟋蟀不肯隨遇而安的特點。
1、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說蟋蟀“不肯隨遇而安”?哪個自然段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什么叫“隨遇而安”?出示ppt
預設:有的學生可能通過字典或自己的理解來解釋詞語含義;
師追問:除了查字典還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