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鄭和遠航》說課稿(通用3篇)
《11、鄭和遠航》說課稿 篇1
一、教材簡析:
課文《鄭和遠航》主要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我國古代出色的航海技術。像這樣大規模的航海,是歷史上所罕見的,那課文是怎么來記敘這樣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主要寫鄭和率船隊第一次航行的情況。第六至七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主要寫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貢獻。課文第一部分可以分為三層:第一至三自然段為第一層,寫1405年7月11日,在蘇州府劉家河碼頭,鄭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隊出使西洋時的壯觀場面。(揚帆起航)第四自然段為第二層,寫鄭和與所到的亞非各國人民進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為第三層,寫鄭和在航行中多次戰勝狂風巨浪和海盜襲擊。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自學本課生字,準確理解“派遣”“撕裂”等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感悟到詳略合宜的寫作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過程與方法
1、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感知鄭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鄭和遠航的歷
史意義,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的情懷。
2、利用專題學習網站查尋收集資料,拓寬視野,對鄭和及其遠航的歷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自主學習的能力及問題意識,訓練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從而激發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鄭和第一遠航的宏大場面。
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教學準備:映示相關文字的課件;有關鄭和遠航的情景教學視頻
三、設計理念:
由于學生對歷史比較疏遠,知識積累不夠,要讓學生真正感受鄭和這一偉人,感知鄭和遠航的偉大事件,激發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的情懷,成為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體,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努力追求著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
四、設計思路:
以《鄭和遠航》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基點:先立足文本,抓住重點,然后超越文本,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最后再回歸文本,深入理解鄭和遠航的意義。這堂課的出發點是課本,回歸點也是課本,超越文本是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課上以疑導學,激發興趣,再以趣激情;課后以情促趣,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拓展深化。通過網絡互動的特點,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學生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11、鄭和遠航》說課稿 篇2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教材語文第十冊的26課《鄭和遠航》的教學設計和設計理念。一、教材簡析
《鄭和遠航》是蘇教版第十冊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為一體的課文,詳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
公元1405年,鄭和龐大的明朝皇家自江蘇太倉劉家河放洋……世界歷史上不可思議,中國歷史難以忘懷的偉大遠航,鄭和七下西洋,從此開始了。《鄭和遠航》這篇課文具體生動的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況,同時簡要的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要意義,有力的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出色的航海技術和可貴的探索精神。《鄭和遠航》是一篇帶有史料性的文章,而這篇課文是想表現鄭和這個民族英雄的偉大形象,還是想重點突出這個歷史事件從而說明些什么?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且也是關系到教師對文本的價值取向的問題。如果從文本最后點明遠航的“重大意義”看,我則認為作者可能更側重于記事,記事當然離不開人,抓住了“遠航”這一事件,就不難從中感受鄭和的偉人形象。那將“遠航”作為教學的主線話,課文結尾處“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意義”就顯得單一直白而少了歷史層面上的反思。1433年第七次遠航,鄭和病逝古里,遠洋艦隊最后一次駛入江蘇太倉劉家河。皇帝詔令:下西洋諸番國家寶船悉令停止!在鄭和的偉大遠航中,可以看到輝煌,也能看到輝煌中的荒唐,甚至悲涼。如果聯系歷史背景來思考遠航,在教學中就可以嘗試立足文本意義的基礎上,引發學生展開對遠航意義的多角度思考。
全文分為兩個部分,1~5小節寫了鄭和第一次遠航的場景及經歷,最后兩個小節寫了鄭和七次遠航的時間跨度、到過的國家以及遠航的重大意義。
在寫作特色上,做到了點面結合、詳略得當。鄭和總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寫下來勢必顯得拖沓,本文重點寫了第一次遠航的情況,對其余作了概括說明。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節省了筆墨,收到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二、學情分析
制定教學目標,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那就是對學情的把握。由于學生所處的時代與文本介紹的內容相差甚遠,因此學生很難從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來理解鄭和遠航的壯舉,從而感受鄭和的偉大之處,感受燦爛的古代文明。引導學生用怎樣方法的去學習,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學效果呢?我認為充分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和網絡資源,能縮短學生與文本的時空差距,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本課學習對象為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經過五年的學習,學生己經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學習方法.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另外五年級孩子具有烈好奇心與求知欲,鄭和遠航的歷史應該能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引入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料進行拓展性閱讀就顯得很有必要。
三、目標預設
知識目標:認識生字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能力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敢于大膽發表自己獨特見解。
情感目標: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依托文本,借助多媒體,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努力追求著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以《鄭和遠航》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基點:先立足文本,抓住重點,然后超越文本,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最后再回歸文本,深入理解鄭和遠航的意義。課上以疑導學,激發興趣,再以趣激情;課后以情促趣,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拓展深化。通過“讀”、“演”、“寫”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學生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設計思路:
一、由題導入,激發學生興趣。二、緊扣結尾,引導細讀感悟。三、學習過程,感受鄭和其人。四、依據標題,指導熟讀復述。五、課外拓展,升華學生情感。六、布置作業,延伸課外空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簡要說明:
教學目標:1、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流程:1、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2、初讀感知,檢查預習。
3、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第二課時簡要說明
為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獲,我將采用“復習導入,確定主線、精讀文本,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實現學生從“服從書本——跳出書本——回歸書本”的理想境界。
第二課目標預設:1、能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
2、感受鄭和為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鄭和第一次遠航。
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一〉走進文本,感受遠航的輝煌
(1)規模的大的遠航
請學生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遠航的規模。聯系生活想象148米長,60米寬,十多層樓房那么高,該是怎樣巨大的輪船。在學生借助語言文字想象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鄭和第一次遠航像這樣的寶船就有60多只,還有隨行的戰船,糧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這兩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綿延該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風帆鼓風張起那是怎樣壯觀的景像呀?!然后課件展示船只編隊出航壯觀場面的圖片。感受規模宏大。
師引導學生對鄭和遠航和西方的幾次大規模的遠航進行比較后讓學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國的建船技術,遠航技術,船隊的規模就遠遠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領先他們的何止是一百年呀!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聯系生活展開想象,適時的補充資料,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在學生的腦海中使 “寶船”的形象鮮活起來,感受遠航規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誦讀 動情。
(2)充滿兇險的遠航
學生細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這是一次充滿規模宏大的遠航還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教師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重點從兩個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兇險”。從“像脫疆的野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寫,感受海浪的巨大與可怕。
二是海盜的襲擊。適當補充這是當時橫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強悍的海盜,他們勢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從文字里感受遠航的兇險與可怕,則與兇險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鄭和機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突顯出來了。同時引導學生融入想象,朗讀這段驚心動魄的文字鄭和不怕困難,頑強探索的精神將深深刻入學生心里。
[3)友好和平的遠航
學生自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通過表演的形式感受這還是一次友好和平的遠航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重大意義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二〉走向歷史,品味遠航的辛酸
教師引導同學們討論:一些研究鄭和遠航的學者卻對鄭和遠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鄭和遠航,雖然規模宏大,影響深遠,但從歷史上看它更像是強盛的明朝帝國向他周邊的鄰居擺闊顯富而已,也是勞民傷財的。
——一些研究“鄭和遠航”的學者
“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于國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員
“財富取之于海,危險亦來自于海。一旦他國之君奪得海洋,華夏危矣。”
——鄭和)
教師引導學生試想:假如你是一個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權高位重的明朝官員,你會繼續支持鄭和遠航事業進行下去嗎?教師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場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談對鄭和遠航的認識并寫一寫。《新大綱》中有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這一環節設計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
作業設計:
1、點擊“鄭和遠航”專題學習網站,去了解更多這位英雄,這段歷史。
2、推薦閱讀書目: 《鄭和下西洋》 《鄭和――聯結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航海家》《與鄭和相遇海上》
這一作業設計由課內延伸課外。對歷史的探索,對未來發展的展望引發他們的思考。在這里教師應該是多維思考的啟蒙者,而不只是扮演“課文解讀的權威”。
引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有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愛勞動愛人民的教育。通過這些教育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的,促進他們形成正確得人生觀、價值觀,逐步樹立為祖國為人民而學習的遠大抱負始終貫徹在這一篇課文中。
《11、鄭和遠航》說課稿 篇3
《鄭和遠航》說課稿(倪麗莉)
【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鄭和遠航》是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為一體的課文,詳細介紹了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遠航的情況,并點明了鄭和七次遠航的重大意義,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術。全文可以分為兩段。第一至五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主要寫鄭和率船隊第一次航行的情況。第六至七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主要寫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貢獻。在寫作特色上,做到了點面結合、詳略得當。鄭和總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寫下來勢必顯得拖沓,本文重點寫了第一次遠航的情況,對其余作了概括說明。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節省了筆墨。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初步懂得詳寫、略寫的作用。
4、通過學習感受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
三、教學重點:鄭和第一次遠航。
四、教學難點: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鄭和下西洋的艱難和重大意義。
【說教法、學法】
由于學生對歷史比較疏遠,知識積累不夠。在教學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體,引領學生親近課文,走近鄭和,走進歷史,努力追求著學生語文素養、人文素質的雙贏。我以《鄭和遠航》最后一個自然段為基點:先立足文本,抓住重點,然后超越文本,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最后再回歸文本,深入理解鄭和遠航的意義。這堂課的出發點是課本,回歸點也是課本,超越文本是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課上以疑導學,激發興趣,再以趣激qing;課后以情促趣,引導學生課外學習,拓展深化。通過“讀”、“演”、“說”、“寫”的結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于閱讀解讀過程,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為學生的自主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通過知識競答來導入新課。告訴學生我們今天所學的課文就是以這位航海英雄為主人公。揭示課題后讓學生交流看到這個課題,想知道什么;以及交流在預習中查找到的有關資料;請幾位同學分節讀課文,大家邊聽邊思考課文主要內容是什么,重點寫了鄭和第幾次遠航;指導分段;學習生字詞,說說讀懂了哪些詞語?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內容。
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鄭和遠航。讓我們跨越時空界限,認識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了解這段振奮人心的歷史。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要想使學生上課好,就得千方百計點燃學生心靈上的興趣火花。
二、抓住“遠航”一詞,精讀課文
1、了解歷史地位。
讓學生用課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鄭和遠航是怎樣的遠航?相機出示第七小節的第一句話,讓學生讀,教師板書“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接著再讓學生到課文中去找找看,哪里告訴我們了,然后全班交流。從兩個方面感知鄭和遠航的規模大,第一就是參與的人多;第二就是遠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設備先進,是一艘艘寶船。連明朝的皇帝也參與了,足見它規模之大啊!讓學生想象描述鄭和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面對這壯觀的場面,你最想說些什么呢?如此規模的“寶船”隊將揚帆遠航,夢想即將實現,鄭和肯定會感慨不已、思緒萬千,激發學生想象此時鄭和的樣子。“時間長,范圍廣”你又可以從哪里知道呢?再次讓學生討論交流得知課文的第六小節告訴我們了。從前后經歷了七次遠航,一共花了28年,到鄭和六十多歲時還遠航感知“時間之長”。鄭和船隊到過三十多個國家,可看出“范圍之廣”,并讓學生看一段資料介紹。 學生還可以從“前后共七次呢!”體會出鄭和遠航的“次數多”。從而體會到“鄭和遠航達到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
●通過讓學生想象船隊出發時的壯觀場面、鄭和的樣子、教師評價等方式來促使學生樂讀。改變了深講、講透的做法,給學生留下了自我感悟、自求得知的空間。
2、學習遠航過程。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廣,范圍之廣,次數之多,書必須讀進去才能有更大的收獲,請學生深入學習課文,想想鄭和遠航還是怎樣的遠航呢?引入學習課文的第四、五小節。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思考。了解到鄭和遠航不光是友好外交的遠航,還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抓住有關的句子或者詞語來體會,并讓學生想象友好交往的細節描寫,也可演一演。如:向國王“遞交國書”、“贈送禮品”時的雙方對話;當地老百姓“驚嘆不已”會說些什么話等。鄭和船隊在遠航中還遇到了艱難險阻,讓學生通過朗讀并在腦海中浮現出相關畫面,調動音像積累;聽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之后,讓學生說出仿佛看到、聽到、想到、感受到了什么,這是在調動文字積累和生活積累來體會海浪之險和海盜之險。其次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員,面對此情此景,你可能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的表現是如何呢?找出關鍵的詞語來體會在漫漫的航途上,這樣的兇險只是滄海一粟。然而鄭和沒有屈服,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智慧的頭腦,將中國的美名順利地傳播到了亞非各國。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還代表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最后讓學生通過讀課文再次來感悟鄭和謙遜,禮貌的外交風格,臨危不懼的勇敢膽識。
● 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在教學中采用角色遷移法,讓學生站在文中角色位置上主動積極地去感受、去體驗、去實踐,抓住學生情感導讀課文,在文章中走個來回,學生的體驗是真切的,真正達到了“入境”、“悟情”的閱讀理想境界。課堂上老師則成了一個組織者、欣賞者,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內化了課文內容。
3、總結升華情感
通過深入課文,理解了鄭和遠航是一次和平的遠航,是一次充滿兇險的遠航,并且從遠航中感悟了鄭和謙遜,禮貌的外交風格,臨危不懼的勇敢膽識。告訴學生書不光要讀進去,還要讀出來,會當凌絕頂,方能一覽眾山小,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歷史評論家,你還覺得鄭和遠航是一次怎么樣的遠航?學生討論、交流 。如:一次影響深遠的遠航、一次收獲的遠航、一次生命的遠航、一次史無前例的遠航……讓學生一起把課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讀一遍,體會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感受鄭和的偉大,感受祖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并談談自己學了課文的收獲與體會。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為本,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它注重創新意識和精神的培養。我挖掘教材設計了這一環節,學生通過討論說出這還是一次什么樣的遠航。這樣為學生談談自己學了課文的收獲與體會作了鋪墊。
三、復述第一次遠航
1、討論: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7次,為什么作者只詳寫了第一次,而略寫其余六次遠航?在表達方法上你學到了什么?
2、你愿意把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過講給大家聽嗎?好,老師也愿意,我和你們比賽。
●現在教育心理學認為:兒童的學習活動必須充滿童趣,必須以兒童的方式進行,必須是體驗型的。“和老師比賽”是個挑戰,對學生來說有興趣、有征服的欲望,這讓學生躍躍欲試,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課外延伸拓展
選做:
1、邀請自己的好朋友編一編、演一演課本劇。
2、閱讀鄭和的有關資料、故事,向別人介紹。
3、寫一篇讀后感,相互交流。
● 學生的個性、能力有差異,作為教師必須重視創造性地布置具有彈性的、更有利于他們發展的作業,實實在在地讓每一位學生在不同基礎上有同樣的進步。這是尊重學生主體的最具體表現。班內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在品嘗這樣的“作業”時,就不會厭煩。通過練習,學生也可及時反思自己的學習情況。
【說板書設計】
10 鄭和遠航
規模大 時間長 范圍廣
揚帆遠航(詳)第一次遠航 友好交往
戰勝兇險
(略)其余六次遠航
●板書是對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也是一張微型教案。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教學的重點,又體現了教學的難點。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以鄭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人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