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家里》教學設計
教后反思
新教材提出了“多認多說,多讀少寫”的要求,要貫徹落實這一要求,每個語文教師都要費心思:如何讓平凡的課文內容生輝溢彩,如何讓學生融入到課文中來?執教識字(一)的第三課《在家里》后,我有了新的感受:
一、創生活情境,激學習興趣。
所有的教學設計都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本著這樣的理念,我把理性的傳授與聲、色、形融為一體,使機械、呆板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活潑。課的一開始,我就創設了一種師生到圓圓家做客的場景,出示了一個有著美麗陳設、生活用品的家庭畫面,貼近了學生生活,使學生學習積極性驟然高漲。然后老師把詞語出示在家庭陳設和用品旁邊,使抽象的生字與具體的實物結合起來,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初步地使學生認識了生字所代表的事物形象。借助實物認識生字,學生感興趣,也容易記住,學得自然輕松。
二、導學生思維,重自主學習。
識字伴隨著思維活動,特別是學生自主參與的學習活動,對學習生字更有好處。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很難集中,所以在教學中勢必要松弛結合。為盡量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引導學生思維,并參與學習活動。本課識字,分三步走。第一是結合插圖識字,形象。第二是借助拼音識字,扎實。第三是,你是用什么好辦法記住,讓學生談識字方法。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
三、挖掘空白處,,寓德于說。
在課文理解時,我避免了繁瑣的分析,意在指導學生將短文讀正確,讀流利。只在文中選擇一處作為挖掘點,抓住一個“笑”字提問:“爸爸、媽媽為什么笑了,他倆會說什么?”“我”為什么笑了,心里又會想些什么?這樣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學中,還適時地進行人文教育。通過感受家人的表情說話,培養學生熱愛家庭,熱愛勞動,尊敬長輩的思想,注重了對小學生從小進行情感和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
低年級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合理安排課堂,本節課中應該多給識字教學留些時間,讓學生充分地交流,探討適合他們自己的識字方法。識字路漫漫,需要老師堅持不斷的“修行”,我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