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教學設計 反思 點評
在理解詩意體會感情這一部分,我主要體現了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讀書、學習這一教學理念。在新的課堂環境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我設計了一個大問題: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我想問問你當時在思念故鄉的什么人?你想對他說什么呢?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想象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思念家鄉的情感態度得到了升華。
文本浸潤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情感的生發源。與文本充分地對話,是達到有感情朗讀的關鍵。學生通過想象、聯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同時個體感受與文本意義交融。因此,要挖掘文本的內涵,誘發學生的真切體驗,引領他們進入課文所創設的境界,激活形象思維,促進平等對話。課前,我搜查了大量李白寫這首詩的背景資料。我把這些材料整理成很能打動人的描述,學生聽后對李白的處境深表同情。然后讓學生自由地學習古人搖頭晃腦的誦讀著詩句。而此時再播放李白深情朗誦呤唱《靜夜思》的課件,再讓學生表演一會舉頭望明月,一會低頭思故鄉,用《中國功夫》的曲調唱詩等等。最后我引導說:李白的這首詩寫得多好啊!直到現在,每當月圓之時,想家之際,許多遠在異國他鄉的人們都會含著眼淚吟頌它。人們還把這首詩成了歌曲唱起來。讓我們把這重重的濃濃的鄉愁帶到詩中來唱唱這首詩吧。學生的情感空前激動,人人都靜靜地聽著樂曲,感受著濃濃的思鄉之情,真正實現了新課程的學生主動參與,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教后評析:
一、從生活情感啟發詩的情感
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才不會在讀書的時候毫無表情地讀。當學生能讀出詩人是想念家鄉的時候,吳老師就不失時機地問:他會思念家鄉的誰呢?學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說是爸爸媽媽,有的說是親朋好友,有的說是兄弟姐妹,……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孩子們的回答是精彩的。
二、多種形式識字。
識字、寫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吳老師的課堂摒棄了機械教學,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將識字與游戲緊密結合,,催生了課堂的魅力,而且提高了課堂識字的效率,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字寶寶躲進了圍裙媽媽的身上,圍裙媽媽想念他的孩子了,后鼻音寶寶,整體認讀音節寶寶,在哪,孩子們學得很高興。去掉拼音讀,讀好了,小動物又來的,開火車。等
我們去上海聽課,感受最深的是黃亢美老師的課,聽了他的課,我們建立起“明理識字”的觀念,培養學生識一字明一理,從而自覺主動地去學、去記,不僅能切實提高識字效率,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今天吳老師教學“床”一字,所采用的是演繹明理法。展示漢字的演變過程,運用直觀演繹方法和加強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突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
在吳老師執教的課堂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明顯增強。特別是:假如你是大作家李白,……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想象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但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思念家鄉的情感態度得到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