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號的一般用法
分號的一般用法(一)——分隔單重復句中的并列分句
分號一般用于并列復句內部分句之間的停頓,停頓比逗號要長。 在句中凡用逗號不能很清楚地表并列分句關系的地方就用分號。
如:
周總理的舉止,還是那么的優雅;周總理的話語,還是那么的鏗鏘。
帝國主義的諾言,騙不了人;他們的武力,嚇不倒人。
在單重復句中,并列分句包含逗號時宜用分號分隔,不包含逗號時可用逗號或分號分隔,效果一樣。
如:
舊中國,民不聊生;新社會,人民當家作主人。
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都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事實上許多職業并不要求人們具有很高的語言和邏輯數學方面的才能;相反,許多工作往往需要人們有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和運動能力等。(鄭國勝《現代人的智能》)
為了強調兩個分句在一個整體內的相對獨立性時使用分號。
微笑是笑之國度里的國王;微笑是笑之花海中的牡丹。(王霆鈞《迷人的微笑》)
分號的一般用法(二)——分隔并列的多重復句中的第一層
其實這和用法一是相同的,只是把各分句更復雜,有所擴展而已。
表示并列關系有多種方式,以下四句都是多重復句,分號用在第一層。
例(1)通過三個“有的”加以分說,例(2)通過副詞“又”,例(3)通過副詞“也”,例(4)通過一有一無的對比。
(1)有的學會烤煙,自己做挺講究的紙煙和雪茄;有的學會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醬能吃到冬天;有的學會蔬菜腌漬、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吳伯簫《菜園小記》)
(2)例如人物的對白中常用當時民間的口頭語,因而使得我們如聞其聲;又如動作的描寫,只用很少幾個字,就做到了形象鮮明,活躍紙上。(茅盾《談<水滸>人物和結構》)
(3)不要幻想成功之神會被你微不足道的努力所感動,主動跑過來和你擁抱親吻;也不要幻想勝利之果會裝在盤子里,端到你的餐桌前盡你開懷享用。(鄭健、張建敏《再朝前走一步》)
(4)內容有分量,盡管文章短小,也是有分量的;如果內容沒有分量,盡管寫得多么長,愈長愈沒有分量。(郭沫若《關于文風問題》)
下面一例是并列的多重復句,“聯合”和“分散”具有對待關系,“聯合則效益好”后的逗號要改為分號。
聯合則興旺,聯合則競爭力強,聯合則發展快,聯合則效益好,分散則發展慢,分散則效益差。
分號的一般用法(三)——分隔非并列的多重復句中的第一層分句
為了分清層次,非并列關系的多重復句的第一層分句有時也用分號分隔。
這種用法我們領悟和使用起來對初學者有點困難,可以多看一點例子。
例如:
承接復句:
昨天一清早,天氣驟然變冷,空中布滿了鉛色的陰云;中午,凜冽的寒風刮起來了,呼呼地刮了一個下午;黃昏時分,風停了,就下起鵝毛般大雪來。(小學語文《第一場雪》)
選擇復句
或作演講,則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則夸夸其談的一大篇。(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
轉折復句
善感的心靈,也曾為背井離鄉、遠適異地的行人在跨過關門時四顧茫茫的悲凄情景而落下過傷感的眼淚,也曾為孟姜女的忠貞和不幸而郁郁寡歡;然而更多的卻是為那雄關的雄偉氣勢和它那抵御外侮捍衛疆土的英雄歷史所感動,所鼓舞。(峻青《雄關賦》)
遞進復句
而于狗,卻不能以此為例,與對等的敵人齊觀,因為無論它怎樣狂嗥,其實并不解什么“道義”;況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聳身一搖,將水點灑得人們一身一臉,于是夾著尾巴逃跑了。(魯迅《論“費厄潑賴”應當緩行》)
因果復句
散文比較短,既能夠敏捷地反應迅速變動的事物,又方便報紙雜志及時刊登;因此,散文創作風氣的濃厚與否,和我們社會各方面的風貌能否被充分地生動地反映到文學里面來,大有關系。(秦牧《散文創作談》)
假設復句
如果有篇文章,有的只是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龐雜的材料,卻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人們讀過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那樣的文章,人們通常稱之為“沒有觀點”的文章,也就是沒有靈魂的文章。(施東向《義理、考據和辭章》)
以上均是名作中的例子,很有典范性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