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連看》教案(精選2篇)
《連連看》教案 篇1
一、活動設計背景
我班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很喜歡讓玩具連接到一起,而且每次孩子都有好多種方法,為了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和需要,讓孩子能有解決問題的信心,提高幼兒探索鉆研的積極性,我將"連接"活動的重點放在了探究不需要輔助物連接的物體的特殊結構,鑒于以上情況,特設計此節課。
二、活動過程
活動開始了,我先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引出什么是連接。伴隨著《一同去郊游》的音樂,我帶小朋友去科技館,在去的路上,有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我說:“小朋友們,請你們想個辦法,讓我們順利過河吧。”孩子們就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最后決定用椅子搭橋過河。這樣,我便順利引入了“連接” 的概念。我進行了小結:“一個一個相互連在一起就叫連接。我們剛才搭的橋就是用了連接的方法,橋是用一個個椅子連接起來的,橋又把河兩岸連接了起來。”
探索活動一:幼兒嘗試相同物體的連接——同類連連看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科技館,看到了和平時不一樣的玩具,還見到了孩子們期待的機器人博士。我接住了一歌機器人博士的外來音:“哈哈,小朋友們,今天我要考考你們啦!請你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框里相同的物品連接起來。”我之后強調“相同的物品”,并指出連接完成的小朋友快速把連好的物品放在前面桌子上,并回到座位。接下來幼兒便自主選擇材料嘗試用多種方法連接,并把自己連接的方法做了介紹和分享。我們重點探討了幾種連接方法,如:接、插、串、夾、系。這時候我引導小朋友發現了一個現象——物體間的連接有的需要輔助物,有的不需要輔助物。
探索活動二:嘗試不用輔助物的連接——創意連連看
由于在剛才的連接游戲中我們發現所有的紙條都是用膠帶或者膠棒來幫助連接的,因此這次的難度就增加了,我利用機器人博士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朋友們,先別得意呢,我這兒還有一個更難的題:請你們不用別的東西幫忙,讓紙條自己連接起來,看誰的方法最有創意。”小朋友們這次開動腦筋,真的想出了好多種連接紙條的方法,我請幼兒分享了自己的連接經驗,同時也提出了我的連接方法。
在此過程中,剛開始很多幼兒無從下手,只是隨便擺弄手里的兩根紙條,我發現第一個幼兒想出了把兩個紙條頭擰在一起,其他幾個幼兒看到了也開始紛紛效仿,我沒有吭氣,悄悄的站在一個折疊紙條的小朋友后面。當他把兩根紙條折疊在一起相互交錯纏繞連接起來時,我大聲地表揚了他:“你的方法跟別人的不一樣,你的方法真有創意!”剛才效仿別人的幾個小朋友聽到我的聲音后開始重新解開紙條,自己探索不一樣的方法。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有不少幼兒的方法出乎我的意料。
最后我跟幼兒講述了生活中連接的作用,并請幼兒找出教室和自己身上運用連接的地方,讓幼兒知道連接是無處不在的,豐富多彩的連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
在延伸活動中,大家一起在建構區玩連接游戲:嘗試為汽車連接起不同的路,更加使目標升華,與幼兒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三、活動反思
活動結束后,我認為探索活動的開展是十分必要的,幼兒有迎接挑戰、戰勝困難的心智需要,探究活動滿足了幼兒的這種需要。從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盡管10多分鐘時間里只有一個活動內容——連接紙條,幼兒卻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活動興趣。他們在活動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體驗著戰勝困難、獲得成功的快樂。另外,他們的思維水平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提升。我的體會是,只有多為幼兒提供這樣探究式的學習活動,才能在了解幼兒的基礎上展開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活動,從而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反思這次的教育活動,我認為還可以做以下的調整和改進。
1.重視給幼兒表達、交流的機會。如:讓幼兒談談自己遇到的困難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決的,別人的困難自己是否也遇到了……即使幼兒還不能關注同伴的方法、建議對自己的幫助和借鑒作用,但讓幼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可能也是比較重要的學習內容。因為在表達交流中,可以使幼兒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
2.嘗試讓幼兒在活動結束時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如:讓幼兒根據自己對今天學習活動情況的滿意程度給自己貼星,最滿意的貼三顆,不太滿意的貼一顆,介于滿意與不滿意之間的貼兩顆,并說出理由和調整、改進的方法和策略,以此促進幼兒對自己學習過程的關注、評價和反思調整能力。同樣,通過同伴間的評價,引起幼兒對同伴的關注以及學會尊重、接納同伴的意見、建議,提高幼兒從多種途徑獲取有益于自身發展的信息的能力。
四、活動點評
幼兒園教學由教師的“教”向幼兒“主動學習”的轉換是我國課程文化的“痛”,當下的教師都親歷著這種轉型期的“陣痛”。關注“探究”,一方面我們會把幼兒園的“探究活動”不折不扣地限定在杜威提出的“問題解決五步驟”的框架內,認為只有讓幼兒經歷了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才算是探究活動,就像原汁原味的瑞吉歐方案教學、美國項目活動那樣。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受教師水平、師幼比例與材料設備等條件的制約,全方位開放或低結構化的“探究活動”在我國大部分幼兒園還很難實施。另一方面我們又容易犯表面“探究”的毛病,以為提供材料讓幼兒操作就是“探究”了。在“大班筆套制作活動”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在集體活動情境下真實的中國式的幼兒手工探究活動。探究的問題“如何做筆套”是教師直接呈現給幼兒的,幼兒的任務只是根據教師提供的一些線索自己去解決問題——完成筆套的制作。這是一種由教師呈現問題,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這種探究活動的意義是盡可能讓幼兒進入主動學習。所以,在這個科學活動中,幼兒獲得的主動學習意識與主動學習成就感是由教師的“教”轉向幼兒“主動學習”的價值所在。
這個案例的清新之處是把由教師的“教”向幼兒“主動學習”的這種轉換之“痛”消解了,讓這種轉換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發生著,帶給我們一種輕描淡寫的優雅。
《連連看》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有參與操作活動的興趣,體驗在探索中創作的快樂;
2.大膽嘗試幾種常見的連接方法,發現物體間的連接有的需要輔助物,有的不需要輔助物;
3.能積極參與各種連接的游戲,分享連接的經驗。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了解自己身邊物體的連接。
物質準備:彩帶、紙條、拼插玩具、穿線玩具、彩色筆、吸管等生活中常見物品;回形針、夾子、雙面膠、膠水、繩子等輔助材料;音樂《火車開了》;圖片。
活動過程:
一、搭火車連接引入活動——身體連連看
1.在開火車的音樂下入場
孩子們,我們一起來開火車吧!(伴隨音樂,幼兒雙手搭在小朋友肩上連成一列長長的火車。)
提問:我們是怎樣搭成長長的一列火車的?
小結:一個一個地相互連在一起就是連接,我們身邊有許多都可以相互連接。
2.幼兒玩身體連接游戲
教師:連連看,連連看。
幼兒:連什么?
教師指令:手指手指連連看;小腳小腳連連看;手背手背連連看。
二、嘗試相同物體的連接——同類連連看
1.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嘗試用多種方法連接
小朋友們看,桌子上的玩具寶貝也想來玩好玩的連連看游戲,你們能幫它們把相同的物品連一連嗎?想一想它們可以怎樣連接起來?
2.交流分享,個別幼兒展示作品并介紹。重點探討幾種連接方法,如:接插、串、夾、系等
提問:你把什么東西連接起來了?用什么方法連的?
3.對不同的連接現象進行分類
我們在操作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物體能連接,有的物體不能連接;能連接的物體中有的物體連接需要輔助物,有的物體連接不需要輔助物。現在我們來分一分,將不需要輔助物連接的物品放在一起,需要輔助物的放在一起。
提問: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哪些需要輔助物才能連接,哪些不需要輔助物就能連接,為什么?
三、嘗試不用輔助物的連接——創意連連看
1.運用紙條操作連接
剛才,小朋友都是用輔助物把紙條連接起來的,那紙條不用輔助物能連接嗎?
這一次,請你們來做一個更有趣的游戲叫“創意連連看”,你們要動動小腦筋,自己試試用什么方法把紙條連接起來,看看誰的方法最有創意。
2.請個別幼兒分享操作過程
提問:你是用的什么方法把紙條連接起來的?誰的方法最好?
大家都來學學同伴用的方法,把你們的紙條都連接起來。
四、生活中連接的作用——神奇連連看
1.讓幼兒觀看視頻資料
教師介紹:在我們的生活中,連接的作用是很大的。大橋把河的兩邊貫通連接在一起了,給交通帶來了方便;電話的連接使人們溝通更方便;連接是無處不在的,有的連接能看得見,有的連接看不見,但豐富多彩的連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
2.互相交流:你在生活中看見的連接有哪些?
五、大家一起玩連接游戲——快樂連連看
請兩個或三個小朋友一起來玩連接游戲。“連連看,連連看”“連什么?”“連小手”“連小腳”“連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