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排隊》教學設計(精選3篇)
《種子排隊》教學設計 篇1
數學活動:
種子排隊
活動背景:
幼兒園數學教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系幼兒和生活,利用幼兒平常接觸到的、熟悉的事物來設計數學活動,是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性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
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我們投放幼兒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種子材料,創設問題情景,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思考、探索。通過種子排隊、球排隊、游戲“走鋼絲”,三個層層遞進的環節,感知物體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一種互逆關系。本次活動,發展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了幼兒的學習習慣。
活動目標:
1、學習將收集的種子進行分類、排列,并做記錄。
2、積極探索,分析討論,感知物體的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3、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4、發展觀察、辨別、歸案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種子(蠶豆、黃豆、赤豆各十顆)
2、紙板人手一張
3、乒乓球、海洋球各一個。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興趣。
“看看桌子上有什么?”(蠶豆、黃豆、赤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種子)
2、第一次探索活動:感知數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不一樣。
(1)講解操作要領。
“現在請你們做件事,給這些種子分分家(出示圖一)
“請你們猜猜第一條線上排什么?為什么?”(紅豆,因為有紅豆標記)
“第二、第三條線呢?”(黃豆、蠶豆)
“排的`時候要從紅線開始,一個靠著一個,讓它們站在線上。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數一數,把數字記到后面的格子中。
(2)幼兒操作,用種子在紙板上排隊。
(3)請幼兒講述排列結果。
“紅豆有幾顆?”(十顆)“黃豆有幾顆?”(十顆)“蠶豆呢?”(十顆)“它們都是十顆啊?那它們排的隊伍一樣長嗎?”(不一樣)
(4)討論:為什么都是十顆,隊伍不一樣長呢?(因為紅豆小,所以排得最短。因為蠶豆大,所以排得最長。因為黃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隊伍不長也不短)。
(5)小結:相同數量的種子,顆粒越小,排列越短,顆粒越大,排列越長。
3、第二次探索活動:感知大小不一的種子,排列長短相同時,數量不同。
(1)請幼兒把紙板翻過來,觀察另一面。
“看看紙板上有什么?”(種子標記、線)“這三條線怎么樣?”(一樣長)
(2)設疑、引導幼兒思考
“如果在這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隊,想想它們用的數量會不會一樣多?”(A:一樣,B、不一樣)
(3)交待探索要求,幼兒操作。
“請你們用不同的種子分別在三條一樣長的線上排列,看看它們用的數量到底會不會一樣多呢?”
(4)講述操作結果。
(不一樣多,紅豆用得最多,蠶豆最少)
(5)討論“為什么排一樣長的隊伍時,紅豆用得最多,蠶豆用得最少呢?”
(6)小結:隊伍一樣長時,小種子用得多,大種子用得少。
4、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感知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關系。
(1)出示海洋球、乒乓球,提問:
“如果用相同數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隊,誰的隊伍長,誰的隊伍短,為什么?”(乒乓球小,排的隊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隊伍長)。
“讓它們排一樣長的隊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誰用得多?為什么?”(隊伍一樣長時,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2)游戲:走鋼絲。
“請小朋友找你的爸爸、媽媽一起來做走鋼絲的游戲。自己找一段距離,從起點線處腳跟對腳尖走到終點線,數數你用了幾步?你的爸爸媽媽用了幾步?”
“想一想,為什么爸爸媽媽用的步子少,你們用的多呢?”
教學反思:
幼兒園數學教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系幼兒和生活,利用幼兒平常接觸到的、熟悉的事物來設計數學活動,是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性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
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我們投放幼兒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種子材料,創設問題情景,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思考、探索。通過種子排隊、層層遞進的環節,感知物體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一種互逆關系。本次活動,發展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了幼兒的學習習慣。活動中,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說出自己的理解,讓每位幼兒都有自己的操作空間,讓幼兒對數學活動充滿興趣,并為入學前增添了興趣。
《種子排隊》教學設計 篇2
活動目標:
1、 將收集來的種子進行排列,并能進行分析比較。
2、 能認真傾聽,積極思考,養成耐心細致的操作習慣。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份種子(蠶豆、花生、黃豆各8顆)。
2、人手一張操作卡,一支鉛筆。
3、每組在備有同樣的種子一盆。
活動過程:
一、直接導入
小朋友,你們的桌子上都有哪些種子呢?請你們來說說看?(有蠶豆、花生、黃豆)
二、第一次排隊:感知數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種子,排列的長短不一樣。
1、 小朋友‘這些種子都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蠶豆是扁扁的,黃豆是圓
圓的;蠶豆大,黃豆小等)。
2、 說的很對!小朋友們,這些豆子的形狀不同、大小也不一樣,你們想一
想可以用什么辦法來比較這三樣種子哪個多、哪個少?哪個大、哪個小呢?(可以讓它們排隊)
3、 對呀,排隊是一個好辦法,排好了隊還可以數一數。
4、 幼兒第一次操作記錄
師:好吧,那我們就用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看看這三樣種子哪個多,哪
個少,(出示操作卡),問:這上面三條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每樣種子排在這個線上)
5、 那每條線的開頭有面小紅旗是表示什么呢?(就是從紅旗開始排隊)
6、 教師提出操作要求:小朋友排隊的時候,每顆種子都要緊緊挨著,不把
種子灑落在地上或桌子上,排好后數一數每排有幾顆,并在每排種子的后面的第一個方格里記錄。
7、 集體分析比較。
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把你的記錄表拿上來給大家看看?小朋友,你們看,從這張操作卡上你們看出了什么?三樣種子的數量都是多少?(都是8顆,一樣多)
8、 你還發現了什么?它們的隊伍都一樣長嗎?(不一樣)那哪個最長,哪
個最短呢?
9、 提問:為什么種子數量一樣多,排列的隊伍都不一樣呢?(因為這些種
子的大小不一樣)
10、小結:小朋友說的真好,都被你們發現了這個秘密,原來啊,種子的數
量相同,大小不同,排列起來的長短是不一樣的。
三、第二次排隊:感知大小不同的種子,排列的隊伍相等時,種子的數量不
同。
1、小朋友,如果用這些種子在一樣長的線上排隊,種子的數量會不會一樣
多呢?
2、幼兒第二次操作。請幼兒接著往下排,排好隊伍后數一數,用數字寶寶
記錄在后面的第二個方格里。
3、集體分析比較
師:從這張操作卡上你們發現了什么?數量還一樣多嗎?(不一樣)為什么
排列一樣長的隊伍,有的種子少,有點餓種子多呢?(因為種子有大小)
4、說的真好,又被你們發現了一個秘密,原來排列的長度相同時,種子的
大小不同,數量也是不同的。
四、第三次排隊:感知排列的疏密與隊伍長短之間的關系。
1、明確要求:小朋友,現在老師要請你們在排一次,就是不管疏密方法排
隊,都要使每樣種子的數量一樣多,每樣種子都是8顆,排列的隊伍也是一樣長,記住哦,它們的隊伍要排的一樣長。
2、幼兒操作。師:小朋友,想一想怎樣把小的種子變得和大的種子一樣長
呢?或者把大的變得和小的長呢?
3、展示操作卡,集體分析。
師:小朋友我們來看看每樣種子要一樣多,隊伍是不是排的一樣長呢?你是
用什么方法讓隊伍變得一樣長呢?(把小的種子排的稀一點,大的種子排的密一點就變得一樣長了)
4、還有誰覺得自己排的比他更好的,請你上來。
結束語:小朋友,今天我們學會了給這些種子排隊,還可以用其他的種子來
排隊,小朋友晚上回家可以跟你們的爸爸媽媽一起排隊哦!
反思:
幼兒園數學教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系幼兒和生活,利用幼兒平常接觸到的、熟悉的事物來設計數學活動,是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性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
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我們投放幼兒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種子材料,創設問題情景,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思考、探索。通過種子排隊、層層遞進的環節,感知物體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一種互逆關系。本次活動,發展了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了幼兒的學習習慣。活動中,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說出自己的理解,讓每位幼兒都有自己的操作空間,讓幼兒對數學活動充滿興趣,并為入學前增添了興趣。
《種子排隊》教學設計 篇3
幼兒園《種子排隊》教學反思篇一
《種子排隊》是大班主題活動“大自然的語言”中的一節科學課,這也是我們大班組內的一節公共課。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的發揮。
活動一開始,我就與孩子們一同認識了“紅豆、黃豆、蠶豆”這三種豆。然后引出下文進行第一次操作,給三種種子進行排隊。在這個環節里我以“一個挨著一個”的方式要求孩子進行排隊,排除了幼兒不規則排列給比較歸納形成正確概念所帶來的干擾因素,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操作、探索習慣。在操作中我把線條分別用紅色點、黃色點和綠色點不同的記號來表示。我還選擇了兩人合作的方式進行,一人“排隊”,一人記錄這樣的方式增進了孩子相互間的合作意識。在操作活動中,大多數幼兒能夠按照要求進行排隊操作并且孩子們還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他們的發現,當我問起幼兒:“每一對的長短都一樣長嗎?”幼兒馬上積極的回答:“不一樣長。”然后請孩子們一起數一數分別都有幾顆,孩子們都說是10顆,我又問:“為什么都是10顆,隊伍卻不一樣長呢?”思媛說:“因為蠶豆扁扁的要大,所以它們的隊伍就排得最長。”東東說:“黃豆圓圓的小,所以它們排得短了。”佳耀接著說:“紅豆最小,所以排得最短了。”孩子們通過自己操作,更直觀的發現了三種種子的不同,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我在操作時沒有交代清楚操作要求,記錄數字的孩子有的記錄在種子排列的右邊,有的記錄在最下面,看上去有點凌亂。所以在第二次操作記錄時我特別強調了這一點,要求幼兒統一記錄在右邊,可是新的問題在第二次操作時又出現了,對于材料的準備和設計表上線條的長短我欠缺考慮,使操作時出現了失誤,無法進行正確操作,這是一個我不應該犯的錯誤,另外對于科學活動來講,小結也是必不可少的,兩次的操作到最后再進行總結性小結的話,我想幼兒對于物體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這一知識點掌握的會更好。
整個活動中在操作材料準備上也有待更加具體,由于種子非常的容易滾動,很多孩子排了半天也沒排好,花費了不少時間,就連集體討論時還在“鍥而不舍”地排著,影響了活動的效果,我想可以在白紙上黏貼雙面膠或是利用kt板,上面壓上幾道凹槽來讓孩子們在上面給種子排隊,這樣幼兒的操作及老師的點評都會更方便。
幼兒園《種子排隊》教學反思篇二
整個活動幼兒興趣極高,操作認真。在幼兒進行操作前,教師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四層意思:要做什么(操作目標),要怎么去做(活動規則),要注意什么(強調重點),完成作業的標志(自我檢查的依據),尤其是“一個靠著一個”和“站在線上”的要求,能排除不規則排列給比較歸納形成正確概念所帶來的干擾因素,有利于培養幼兒良好操作、探索習慣。
教師投放幼兒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種子,創設問題情景,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操作、思考、探索。通過種子排隊、游戲“過小橋”,二個層層遞進的環節,感知物體大小、數量與排列長短的一種互逆關系。在這個感知過程中教師將重點放在思維的操作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幼兒在探索、記錄、討論、講述中求知,這些都將使孩子終生受益。
在活動中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他們的發現,同樣非常精彩。當我在指導過程中問起一組幼兒:“為什么都是10顆,隊伍不一樣長呢?”有幼兒搶先回答:“因為蠶豆扁扁的要大,所以它們的隊伍就排得要長。”樂樂大笑:“黃豆圓圓的小,所以它們排得短了。”月月接著說:“赤豆還要小,所以排得更短了。”看來,孩子們會比較實物了。
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實物排隊是個常見的游戲,這次的排隊游戲一共有二個層次,第一層:給數量一樣多的種子排隊。第二層:在一樣長的線上給種子排隊。這次的操作活動,我特意準備了三種大小不一的種子,主要是考考孩子的眼力,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在整個活動中,我注意到佳佳的動作十分迅速,他一會兒就給種子排好了隊,并走到我面前向我炫耀“老師,我已經好了”。我仔細一看,發現其中他給赤豆排隊沒有都排上去,但線已排滿了。我把操作要求重講一遍,這回他又仔細地進行了比對,發現自己沒有讓赤豆一個靠一個站在線上,因此又返回座位上重新操作。佳佳的這種情況并不是只有他才出現,在平時的活動中,我一定要好好培養孩子們的觀察能力,使他們變得認真、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