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藝術活動:《草叢中的土撥鼠》(音樂欣賞)
(教師運用已有的圖譜、表情引導幼兒欣賞,把握整段音樂的結構順序。)2、教師按順序完整放好圖譜 abaca3、介紹曲名《草叢中的土撥鼠》,這是一首非常歡快、活潑的音樂作品。教師引導幼兒邊做手指游戲,邊進行欣賞活動,進一步表達對樂曲的理解。此環節的重點是進一步完整欣賞音樂,通過圖譜的的完善以及手指游戲,將樂曲的結構具體化,也給予了孩子進一步表達的機會。五、師幼集體互動,并用肢體動作感受節奏。1、開展游戲“快樂的土撥鼠”。師:我請一些小朋友來表演土撥鼠,老師來當媽媽,我們一起出去小朋友家,并表演那些調皮的土撥鼠。“(貼上道具牙齒)師:“開心快樂的土撥鼠可以怎么樣來表演出來?”(發生危險、來到了花園里等等)教師用語言提醒幼兒表達出樂曲旋律的變化。2、集體游戲。(1)幼兒排成一隊,做土撥鼠團隊,跟隨音樂情境游戲。(教師引領)(2)幼兒領隊,跟隨音樂情境游戲。此環節的重點是在動作表演中表達對整段作品形象、內容的理解,通過幼兒創編、教師帶領、同伴帶領的活動形式,表達幼兒的音樂理解。活動結束。活動反思: 本活動選擇的音樂素材是一首比較經典的音樂,音樂的結構清晰,旋律對比明顯,再配以一個有趣的故事情節,就更適合孩子的欣賞。所以當我播放音樂第一次的時候,孩子們已經對音樂有了一個較準確的把握。為了讓孩子對音樂的理解有更多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被老師的故事所框死,因此在講故事的時候,我以引子“土撥鼠出發了,一路上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引導幼兒根據音樂的變換來構想故事的發展,活動中,孩子們對音樂有著極強的理解力,特別是聽到第三段悠揚、舒緩的音樂性質那段,有的孩子說是在下雪了,有的說土撥鼠在劃船,有的說土撥鼠在睡覺,有的說土撥鼠在蕩秋千……很多很多,但是漸漸地我突然孩子們的理解和整個故事有點偏離,這樣的情節只是在表達這單段音樂的性質和內容,所以最后我又繞了個圈子出示圖譜,把孩子引到了我的大致故事情節上來,我不知道這樣是否有點不尊重孩子的理解。在評課的時候,其他老師也為我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議,最后我們一致認定要尊重孩子的想象,包括在游戲中孩子的表演,要基于在孩子的自身理解之上,然而教師的引導也是需要的,這時的引導就是圖譜,它是一根線,既要尊重孩子,又要抓住主線,我們就該準確的設計圖譜,特別是圖譜的形式,如在第三段悠揚、舒緩的那段音樂中,教師就應避免用“三朵牽牛花”來表示三句悠揚的旋律,牽牛花可能會框死孩子們的想象,認為這時的場景是在花園里,如果換做三條弧線,可能會更恰當,弧線不僅能表示樂曲的悠揚性質,而且抽象的圖像賦予了孩子更寬泛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