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的小蝸牛》教案(通用3篇)
《懶惰的小蝸牛》教案 篇1
活動設計背景
一日戶外活動,帶領幼兒去小花園散步,孩子們在自由活動時,忽然聽見我們班的呼寶寶小朋友喊道:“快看,這有一只小蝸牛”,頓時孩子們便圍了上去,你一言我一語的談論起來,情趣盎然。見此情景,我想起了語言活動中的“小蝸牛”,便趁機說道:“我有一個關于小蝸牛的故事大家想聽嗎?”孩子們歡呼雀躍,于是在此情景下我開展了本節課。
活動目標
1.感受故事中善意夸張的手法和含蓄幽默的風格。
2.理解故事內容,嘗試模仿故事中小蝸牛的語言。
3.理解四季的不同特征。
4.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教學重點、難點
幼兒了解四季的不同特征,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
活動準備
1.繪畫紙和彩筆,每位幼兒一份。
2.幼兒在活動前已觀察過蝸牛,對蝸牛的特征有初步了解。
活動過程
1.與幼兒一同討論蝸牛的特點,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你見過蝸牛嗎?你知道蝸牛是怎樣走路的嗎
引導幼兒學學蝸牛爬的樣子,讓幼兒了解蝸牛爬行緩慢的特點。 2.講述故事,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故事里的小蝸牛第一次去樹林是什么時候出發的?
教師:小蝸牛是什么時候回來的?這時候樹林里的景色發生了一些什么樣的變化?
教師:為什么小蝸牛沒有采到草莓和蘑菇?
3.再次講述故事
4.引導幼兒講述各個季節的景色
教師:小蝸牛在夏秋冬三個季節分別看到了什么?如:綠葉、草莓、黃葉等。
教師:你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都看到過什么景色?
教師:我們這里的四季景色和故事中小樹林的景色一樣么?我們這的四季是什么樣的?
引導幼兒用故事中的詞匯描述四季特征,如:鮮花盛開的春天、炎熱的夏天、金黃色的秋天等。
活動延伸:
1.引導幼兒在表演區繼續扮演蝸牛媽媽和蝸牛寶寶等角色表演故事,進一步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
2.引導幼兒在美工區畫自己知道的四季并講述給小朋友聽。
這是一篇輕松幽默的小故事,故事中彌漫著一股平靜悠閑的氣氛,而故事中對四季不同景色的描述,更為故事增添了美麗的色彩。這樣精致的小故事適合各種年齡的幼兒欣賞。本節課在環節設計上合理有序,幼兒興趣高,態度積極,課堂氛圍融洽,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在幼兒表述四季特征的環節中,詞語運用有些單一,需在以后的活動中不斷累積。
《懶惰的小蝸牛》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運用連貫、完整的語言講述圖片情節,并運用合理的想象來發現角色的心理變化。
2、鍛煉幼兒能在集體面前自然、大方、連貫的講述。
3、引導幼兒對圖片進行創造性排列并講述,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和求異思維。
4、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活動準備
大掛圖、每組一套故事圖片、音樂磁帶。
活動重點
引導幼兒對圖片進行創造性排列并講述,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和求異思維。
活動過程
1、律動《春天在哪里》穩定幼兒情緒,引起幼兒興趣。
2、觀察圖片,進行講述。
教師出示掛圖,引導幼兒進行觀察:你看到了什么?(有小蝸牛、小烏龜、小蝸牛掉進水里了、小烏龜背著小蝸牛)鼓勵幼兒大膽的講述。
3、發散思維。
通過觀察圖片,提問:
(1)、小蝸牛為什么睡了?(累了,不舒服······)蝸牛是怎么想的?會怎么做?(我爬到小烏龜背上多省勁呀,看風景,很舒服······) (2)、小烏龜睡醒沒有看到小蝸牛,它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這時小蝸牛又在做什么?
(3)、如果小蝸牛沒有爬到小烏龜背上,而是它們比賽又會怎樣呢?(小蝸牛被遠遠的甩在了后面,小蝸牛自己不怕累,爬到了前面······) (4)、通過觀察圖片你還想到了什么?(它們倆去洗澡,是好朋友······)
4、幼兒自由排列圖片,進行創造性講述。
教師引導幼兒對圖片進行創造性排序、討論,并進行講述,教師進行指導,分三個步驟進行:
(1)、幼兒觀察圖片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討論,最后排序。
(2)、大家根據排列順序進行講述并為故事取名字。
(3)、各組選派一名代表到前面喂全體幼兒進行講述。
5、教師小結:
通過這件事情,小蝸牛覺得很慚愧,它決心向勤勞的小烏龜、小蜜蜂學習,做一個人人喜愛的好孩子,教師引導幼兒隨音樂到戶外找小蝸牛一塊兒做游戲。
活動延伸
搜集有關小蝸牛的資料,在區域中展示,大家分享。雨后帶幼兒尋找小蝸牛,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搜索蝸牛的生活習性。
活動反思
活動環節設計合理,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圍繞目標展開。從活動的整個流程看,教師始終是在引導的位置上。從幼兒角度來說,幼兒們的發言積極,思維活躍,多數幼兒都能大膽表達積極的見解。在讓幼兒自由看圖講述時,教師活動前要求明確,能夠突出重點。教師提問時,給了幼兒一定的時間,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同時也調動了每個幼兒的積極性。
《懶惰的小蝸牛》教案 篇3
一、教材與學情簡析:
1、教材簡析:
春天是萬物復蘇、情趣盎然的季節。一場雨過后,墻角邊,大樹下,總會出現小蝸牛的身影。也許是平時并不多見,也許是孩子們的天性使然,只要看見小蝸牛,孩子們就會情不自禁地走上去,摸一摸、看一看,探究蝸牛的奧秘……
這篇故事中的主人公正是孩子們喜愛的小蝸牛,它和它的好朋友小烏龜相約去旅行,卻因為走得太慢而發生了好玩的事情……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圖片線索明確、能夠引起幼兒的聯想和想象,讓幼兒有充分想象與講述的空間。
(故事內容附后)
2、學情簡析:
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看圖講述的經驗,如對圖片中出現的畫面能通過自己的想象來組織語言表達內容。這一排圖講述活動,目的在于進一步提升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及口語表達能力。
二、活動重點:
幼兒能把圖片按事物發展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并進行合理想象。
設計意圖
活動目標:
1、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能把圖片按事物發展的邏輯順序進行排列,進行合理的情景想象,并用連貫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2、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象力及口語表達能力。
3、體驗同伴交流、合作帶來的快樂。
本教材情節生動,幼兒比較喜愛,讓幼兒自己參與排序,使講述內容更為生動有效。
活動準備:大圖片5張、幼兒操作小圖四組、多媒體課件、小云朵若干
活動過程:
一、感知理解講述對象。
幼兒聽音樂《快樂的小蝸牛》進場,師:小蝸牛是怎樣爬的?我們一起學一學。
小蝸牛還有一個好朋友呢!這個好朋友也背了一個硬硬的殼,走起路來也是慢吞吞地,你們猜一猜它是誰?
●理解講述對象
1、引發興趣,組織討論。
2、幼兒用自己的生活經歷來猜測。
二、觀察圖片,引導幼兒按事情發生的經過排序。
(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進行排序、講述。)
1、出示圖一。
提問:(1)你看到了什么?他們要去干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他們的心情怎么樣?
(3)他們之間會說什么?(出示小云朵,幫助幼兒合理想象角色間的對話)
2、分小組,合作排序,嘗試自己組織語言講述圖片內容。
“兩個好朋友在旅行途中發生了一件事情,老師用照片記錄下來了,可惜照片的順序被我弄亂了,請你們先將照片按順序排好,再說說看,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3、展示各小組排序結果,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上臺說故事
三、引進新的講述經驗。
教師播放故事課件,完整講述。
●呈現“本活動的新知識”信息
引導幼兒觀察圖片,并引導幼兒由畫內向畫外推想。鼓勵幼兒想得不一樣。
●闡明新舊知識的關系,促進理解
引導幼兒操作實踐、合作交流、自主建構,培養幼兒的問題意識,鼓勵創新。
*幼兒討論、質疑,更深入的進行整合
*合作、互動
*對幼兒更深入的提升,豐富語匯,師幼互動
四、結合故事經驗,學會做事不偷懶的道理
你喜歡故事中的誰?為什么?
●對新知識的遷移
把故事中經驗引入到生活中來
自我反思:
教學策略:圖片導入、猜測、想象、探究。
預期幼兒獲得講述經驗:①能按照故事的發展情節進行多種排序;
②能夠根據自己的邏輯思維,組織語言進行講述;
附 故事:懶惰的小蝸牛
一天,天氣特別好。烏龜來到蝸牛家說:“小蝸牛,春天到了,我們一起去旅行,好嗎?”“好吧”,小蝸牛點點頭,和小烏龜一起出發了。
他倆走路速度可真慢,走了沒多遠就累得滿頭大汗了。烏龜打了個哈欠說:“咱們先休息一下吧。”然后閉上眼睛就睡著了。小蝸牛躺著想:真累啊!怎樣才能不累又可以看風景呢?他終于有了主意:我現在悄悄的爬到烏龜的背上,等他醒來,繼續往前走,我就可以舒服的看風景了。一會兒,烏龜醒了,沒見到蝸牛,他以為蝸牛已經先走了,他一點兒也不知道,其實蝸牛在他背上偷偷的笑呢。烏龜拼命往前趕路,他累得滿頭大汗,可蝸牛卻在“烏龜車”上睡起大覺來。
前面出現了一條河,烏龜可高興啦。先洗個澡再去追蝸牛吧。烏龜“嗵”地一聲跳下了河,背上的小蝸牛被水嗆醒了,急忙大喊:“救命啊,救命啊”烏龜趕忙把蝸牛救上岸,驚訝的問:“小蝸牛,這是怎么回事?”小蝸牛卻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