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讓繪畫不再是簡單的“復制”
今天,終于將《指南》從頭到尾看了一遍,輕輕合上書,我并沒有結束一件事情的輕松感,相反的,震撼一波接著一波的向我襲來:我是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嗎?我真正的去觀察、了解過每一個孩子嗎?我真正地去尊重、順應孩子們學習和發展的特點規律了嗎?過往的一幕幕不斷的閃現在我的腦海中:
美術活動開始,“今天我來教小朋友畫蜻蜓”,“今天我來教小朋友畫房子”,“今天……”每一次的美術活動都是在重復的單一的形式:用彩筆繪畫。
美術活動中,老師在不厭其煩的教著:“畫小雞要先畫一個圓圓的腦袋,再畫一個橢圓形的身體,再……”;“畫蜻蜓要先畫兩個圓圓的大眼睛……”,然后孩子們開始模仿老師的范畫,有的孩子遲遲不肯下筆,“你趕緊畫吧,其他小朋友要畫完了。”怯怯的聲音響起來:“老師,我不會畫。”老師的聲音立刻提高一個八度:“你怎么不會畫?剛剛老師教的時候你干什么去了?肯定沒有認真看,所以才不會畫的。好好看著,老師再畫一遍。”孩子終于慢騰騰的學著老師的樣子畫了起來。所有孩子畫出來的畫幾乎一模一樣。
美術活動結束了,老師將小朋友一字擺開,巡視一番,然后拿起幾幅跟老師的范畫畫得特別像的開始點評:“小朋友們看,這幾個小朋友畫得特別好,顏色按照老師的要求涂得很漂亮,畫的布局很合理,大小關系處理的也很好……”
以上的種種現象和問題,都反映了在幼兒藝術教育領域中,教師往往把藝術技能的習得、藝術知識的積累作為藝術的主要目標,而忽略了幼兒感知和體驗、想象與創造等本體藝術能力的培養;在藝術教育內容的選擇上重視技巧學習,而忽視了幼兒自身特定的生活經驗、愿望和情趣;在藝術教育方法的運用上忽略了幼兒內在的體驗。那么兒童藝術教育的價值到底是什么?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中具體怎樣來做呢?《指南》就像大海航行中的一盞明燈,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首先教師要為幼兒創設豐富的藝術環境。富有審美情感色彩、符合幼兒審美趣味的生活環境,可以培養幼兒對藝術的興趣和敏感性。教師應該讓幼兒去感受、發現和欣賞周圍環境中一切美的事物,發現美的特征,從而激起他們審美欣賞的興趣和進行藝術創作的動機。
其次是引導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外在形式特征,注重幼兒自主感知、想象和感受,鼓勵幼兒發現一個屬于自己的意義世界。例如:可以和幼兒一起談論著自己見到的事物,鼓勵并尊重幼兒用語言的、身體動作的、表情的表達方式,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師給予積極的回應。
再次是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和豐富的物質材料環境,如在美工區給幼兒提供各種顏料、筆、玻璃球,珠子、豆子、可操作性的廢舊物品等,每天給幼兒提供一定時間的自由創作時間等等。尊重幼兒自發的、有個性的藝術表現和創造,例如:在創作過程的評價上,可根據幼兒興趣性、主動性、創造性、專注性、獨立性、堅持性,對材料的探索與操作等方面進行評價,只要有任何一點進步,都是值得欣賞和鼓勵的,而不用“像不像”、“對不對”來評價幼兒的藝術表現與創作。
以上是我學習《指南》的一點心得體會,在以后的藝術教育上,我們要起到啟發和輔導的作用,給幼兒留出創造的空間,充分發揮幼兒想象,拓展幼兒的思路,提高創作能力,并對他們做出鼓勵性的評價,使每個幼兒都有信心走好藝術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