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互動墻飾,關注幼兒發展
為了打開教師對于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的新思路,體現墻飾教育價值與審美價值的統一,近日,幼兒園特邀請了北侖區幼教教研員吳文艷老師給全體教師進行了“關于幼兒園互動墻飾的創設”的講座活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各種活動,要讓每一面墻飾都會“說話”。吳文艷老師講述了互動墻飾的基本特征以及分類,重點強調互動墻飾應成為幼兒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記錄,并體現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發展水平。講座中,吳文艷老師結合許多實例照片,為教師們提供了互動墻飾創設的樣板,供教師們參考和學習。
互動墻飾的主要類別有與教育活動相呼應的主題墻飾、常規性主題墻飾、活動區背景墻飾、其他功能區墻飾、過渡性區域墻飾。結合日常教學活動的環境創設,談談自己的心得。
一、主題墻飾是教師們在日常環境創設中比較注重的一塊內容,其互動性較高,可體現師幼、幼幼以及與家長的互動。應該說,在這塊內容上,教師們的經驗相對來說是比較豐富的。但是,值得反思的是,主題墻飾在內容的呈現上往往多體現在活動后作品的呈現,對主題的預設比較少;幼兒作品呈現都是比較零散的,缺乏教師對幼兒經驗的梳理和提升。
《我上小學了》是個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案例。之所以值得學習,有以下幾點:1.教師對墻飾顏色的選擇體現對幼兒年齡特點的關注。且不論好看與否,至少能想到,可見心思細膩。2.教師對《我上小學了》主題活動的深入分析體現在板塊“我最想了解小學……”、“第一次挑戰,面對面試”、“課間10分鐘”和“參觀小學”等等。3.教師對《我上小學了》了主題活動經驗的梳理和提升,比如板塊“課間10分鐘必須要做的”、“課間10分鐘適合做什么”。
二、常規性的主題墻飾在幼兒園里也必不可少。它的作用在于用幼兒的圖畫、文字來向同伴介紹活動的規則、方法。對于不識字的幼兒來說,這樣的墻飾能夠幫助幼兒來進行看圖從而實現自我的學習和規則內化。
即使是常規性的墻飾,也需要體現不同的年齡特點。圖畫和簡單文字式的墻飾適合讓大班幼兒來學習,而圖片式的墻飾更適合讓小、中班地幼兒來進行學習。就如案例中,不同年齡段的“天氣預報”形式是不同的。
三、活動區背景墻飾,幾乎適合出現在任何的活動場所,且有比較高的互動性。就結合我們的游戲·領域課程而言,活動區背景墻飾可以體現在材料的“收放程序”、“位置提示”、“角色職責提示”、“操作程序”提示等。就目前幼兒在游戲·領域的活動情況看,我們的常規性墻飾多出現在“進區請插卡”這樣的地方,對于其他常規的提示、材料的操作就少了些。
回想下游戲·領域活動,特別是學習領域中,對于新材料的學習,活動區的背景墻飾有著非常好的提示作用。一次新材料的投放,老師在活動開始前往往介紹一遍,一次活動中,也就只有個別的幼兒有操作新材料的機會。再到下一輪的活動,教師又有新材料的介紹。那如此快頻率的新材料的投放,卻只有個別幼兒使用到新材料,幼兒對使用方法的掌握更多得依靠墻飾和同伴間相互學習來實現。每種材料的操作依靠一定的墻飾來說明,顯然是比較好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