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做好每一個家長工作
作為一個在幼教的第一線戰斗的老教師來說,覺得最難面對的就是形形式式的家長。在多年與家長交流的經驗中得出總結,分析每個家長的個性,說與其個性相符的話,就是一種也家長交流的藝術,只有對每個家長做好“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位家長都理解,配合,支持我們的工作。接下去我來一一分析一下我所遇到的家長的類型。
第一是那些比較有文化的家長,這些家長一般來講比較注重對孩子的教育,他們觀察自己孩子的表現經常比老師還要深入、細致、具體,作為班主任應虛心聽取他們的建議。我們可以如實地向家長反映情況,主動請他們先提出教育的措施和處理的意見,認真傾聽。作為班主要還要誠肯地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和意見。這時我覺得做為一個班主任應該懂得許多的育兒知識,要有全新的理念。用“理”及專業知道去博得家長的信任和贊同。
但在日常教學中,那種比較任性、調皮、各方面能力又相對較弱的孩子的家卻都是很2溺愛孩子的。而做好這些家長的工作也是最難的。所以與這些家長交流,我們就要花點功夫了。我們一般見面都要先肯這個孩子的長處,對他好的一面給予肯定,我們要充分尊重孩子家長對自己子女痛愛的感情,肯定家長熱愛子女的正確性,這樣家長才會從心理上接受班主任。同時,也要用懇切的語言向家長反映情況,指出孩子存在的問題。當然在提出要求時語句要婉轉。我們要想辦法讓家長知道孩子在集體中的情況,主動的意識到自己的孩子的不足,比較邀請家長參加班級的活動,讓家長參觀評比孩子的作品等,只有讓家長認識到了自己孩子與集體的差距,家長才會接受老師的。我們的主要目的是要家長全面的了解孩子,從而主動地與班主任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方法,主動配合我們的教育工作。
我們班級中有很多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等祖輩來養育的。所以做好祖輩家長的工作也是比較重要的。祖輩家長和年輕家長不同,他們更加寵愛孩子,而且他們關注的面比較瑣碎;他們有自己的育兒經驗,而且很多想法都很不科學,思想也很保守,不太會變通;還愛嘮叨,他們的眼里只有自己的孩子。但是據我在實踐中得出經驗,只要我們真心溝通,從“心”做起,他們也會被我們感化的。首先就是要尊重他們,不要覺得他們老了就不用關注他們的體會,其實我們應該更去關注他們的想法。基于我們班祖輩帶的孩子比較多,我還特意開了一個由祖輩參加的特殊家長會,請其中幾個孩子比較優秀的爺爺奶奶介紹育兒方法。這樣的形式讓祖輩家長體會到了我們的尊重。其實熱心地幫助祖輩家長去完成一些本應由家長完成的任務,做到耐心仔細。如班級中有好多爺爺奶奶不識字,我總是耐心,仔細地給他們解說,不會寫的讓他們帶回家讓爸爸媽媽完成后第二天再帶來。我的一次又一次耐心仔細換來了他們的信任。
家長工作其實也是一種藝術,要做好這門藝術,需要我們花時間花心思慢慢地去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