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工作總結
把幼兒園的圖書帶回家去。起初,家長們不借閱與不陪同讀書的理由五花八門,去黃村逛街,不借閱;爸媽不在家,不借閱;孩子身體不舒服,不借閱,只要“不想讀書”的念頭冒出點小火苗,立刻成燎原之勢占領家長和孩子的大腦。見此情形,我立即召開了“讓孩子愛上讀書”的家長會,呼吁與號召家長們,每天晚上陪孩子讀書20分鐘,大會上我向家長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覺得每天刷牙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但每天讀書卻無比困難呢?其實,是習慣在起作用。想象一下自己哪天忘記刷牙,是不是覺得當天的生活若有所失?我想讓咱班的孩子,從小就愛上讀書,從小就養成一個每天讀書的好習慣。《幸福:積極心理學》中說到:習慣的成功秘訣就是以植入心底的價值觀為驅動力,并在特定的時間完成細節明確的具體行動。翻譯過來就是:沖動要強烈,時間要待定,行為要具體。經過我一番的講解,家長們一下子頓悟了,從那天起,借閱讀書的親子閱讀活動,無一天間斷的進行著,離園前幼兒自選借閱圖書,早來園時幼兒歸回圖書,而我們老師,只是代筆登記,后來與家長們溝通交流得知,讀書已經成為了孩子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這,也是我們的初衷。把家里的圖書帶到幼兒園來。開始班級里只有一個書柜,為了“分享圖書”活動,我們找到了以前美工教室的舊水柜,擦拭干凈后,裝飾了一番,自從,孩子們陸續地從家里帶圖書過來,有的帶1本,有的帶3本,有的帶5本,慢慢地,我們的分享圖書柜里有了75本圖書,我們給孩子的圖書上貼上了名字標簽,這樣一來,不僅讓孩子們帶來的圖書與幼兒園原有的圖書有了區分,還讓小朋友看書時,懷有感恩的心,感謝帶來這本圖書的小朋友。
我們雖然平時在送園離園時與家長溝通,有特殊情況時電話聯系,但是走進孩子的家庭,與家長面對面的家訪有著不一樣的效果。走進家庭,更能用心的聆聽家長的心聲,也更能表達我們對家長與孩子的看法。更能及時了解孩子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以及思想動態,更能取得了家長對幼兒園和教師的理解和支持,加深了教師與家長的感情。
對于特殊兒童家訪,可謂是不虛此行。在園表現很不好,很不聽話,并且媽 媽很不支持與配合我們的工作,說實話,加她的媽 媽真的很讓我們頭疼。對于狀況,我只知道是單親家庭及癲癇史,但是過多的并不了解,正是因為這樣,我一直很想去家家紡。到家里后,媽 媽哭著和我們表達了很多家庭情況,兩歲便查出了患有癲癇病,便到處就醫看病,由于孩子的親生父親不承認存在,至今還沒有戶口,單親媽 媽改嫁到現在的家庭,繼父月薪兩千多,但每月吃藥的費用就要花去一半,媽 媽還要在家照顧生活起居。。。看著媽 媽哭訴,我們兩位老師也忍不住紅了眼眶,我們也和媽 媽溝通交流了在園對照顧,每天為她測量四次體溫,無論是教育活動還是戶外活動,都把放在離老師最近的位置,包括戶外區域共享,都讓她選擇竹竿舞或空竹,這樣便于我們照料她,當她活動一會,我們便會讓她休息一下,全天候關注她的身體與心理狀態,當她遇到困難與不開心,我們都會及時的關心與幫助她,給予xx101分的愛。也是從那天起,我們取得了媽 媽的信任,媽 媽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積極配合與支持我們的工作。感謝家訪。
一學期的工作又結束了,有時候我們不禁感慨“時間都去哪了”,我想時間,藏在了家長工作中,環境創設中,我想時間,藏在了一日生活中,我想時間,藏在了我們的幼兒教育中,藏在了幼兒的成長中。